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比較安定,封建經濟有了發展,這為秦漢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這一時期是對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升華,又為此后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兩個萬世不朽的時代里,中華民族首次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中國皇權專制社會出現了第一個盛世,全民族的文化得以統一和發展,科技發展也達到了當時世界領先的水平。
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后,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曠世暴君,認為“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下》);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認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輕議”(李贄《史綱評要·后秦記》)。對秦始皇的功過,怎樣評價才算客觀呢?
秦始皇的政績
秦始皇的政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完成統一的大業,二是維護統一的建制。
秦王嬴政親政期間,不僅善于用人,像李斯、王翦、尉繚、蒙恬等人,作為當時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都團結在他的周圍,不遺余力地為統一效勞;而且他善于改過,如鄭國渠修成之后,暴露了鄭國的陰謀,嬴政下令驅逐所有外來賓客,但得到李斯的《諫逐客書》之后,馬上收回成命,還提拔李斯為廷尉。又如對楚國的戰爭,因為誤用李信遭致失敗,就親自請求王翦掛帥,并且根據王翦的意見,調動兵力和指揮作戰,最終取得了勝利。秦始皇與山東六國君主相比,的確有許多過人之處。所以,無論怎么說,秦統一大業的完成,秦始皇功不可沒。
秦滅六國后,嬴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嬴政自稱“始皇帝”,規定后代稱二世、三世,以至千萬世。此外,又用一系列專門名稱來顯示全國最高統治者之無上權威,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稱做“璽”。
政治上,秦始皇厲行中央集權,規定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于皇帝。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秦朝實施嚴刑峻法,在秦國原有的法律基礎上,修訂了一套嚴密法律,頒行于全國。
軍事上,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余里”。
經濟上,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計算長短、大小、輕重的標準。秦自從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后,秦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占有土地的百姓呈報占田數并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
交通上,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的基礎上,以首都咸陽為中心,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于公元前214年,修長達六十多里的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文化上,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命令李斯把原來秦國的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后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于全國。
秦始皇并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后,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來中國疆域的基礎。
秦始皇暴政
第一,征斂無度,賦稅奇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的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第二,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70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能忍受。
第三,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第四,鉗制思想,焚書坑儒。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統制,如頒布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稱“焚書坑儒”。在秦始皇的各種舉措中,“焚書坑儒”最為后人詬病。歷代學者眾口一詞,無不斥責這一行為,更有詩人抒發感慨:“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是一種無情的歷史嘲諷。“焚書”毀掉了數以千計的典籍,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文化浩劫;“坑儒”戕害了四百多人的生命,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政治暴行。
歷史存在的真實價值,就在于它被反復地解釋。人們從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或一個歷史事件,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有關秦始皇的功過是非,不僅現在有著不同的看法,將來還會繼續討論下去,恐怕難以找到一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