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先秦文字——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載體
- 一本書走近國學
- 閑云居士主編
- 2287字
- 2020-11-03 10:12:24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F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漢字起源早于殷商
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于殷商。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材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的特征。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不過,根據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中國文字的發生始年還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張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張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在考古學家中,中國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響之見的當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漢字究竟源始于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薄鞍肫逻z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薄鞍肫逻z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薄翱梢钥隙ǖ卣f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比绨创苏f,中國文明則應算成有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于什么時代?分別代表什么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還有待于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8000年。
先秦文字的種類
陶文是漢字產生前最像文字的符號。陶文已經出土的資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樣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單個的符號。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現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大約在公元前4800~前4300年之間。此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缽外口緣的黑寬帶紋和黑色倒三角紋上,極少數刻在陶盆外壁和陶缽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個陶文。對這些陶文的性質,學界看法不一。裘錫圭認為是“記號”,郭沫若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而于省吾等學者則認為已屬文字范疇。唐立庵(蘭)先生在談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時說,這“是現行文字的遠祖,它們已經有5500年左右的歷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難,至今也只有幾個字能被猜測相當于后代的某字。不過,陶文與漢字有淵源關系,應該是肯定的。
甲骨文是商代(約前1400)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文字的內容,除極少數屬于記事外,大部分屬于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故又稱“卜辭”。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并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古代把銅稱為金,所以人們把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青銅最早出現在商周,形成我國歷史上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器大致可分為十余類,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車馬器及各種工具等。西周中期起,青銅器中出現了大小相次的編鐘,它是祭祀和宴食的主要禮器。青銅器中的鼎多用作煮牲畜以祭天敬祖的祭祀用器,后來鐘鼎還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征。由于鐘與鼎是青銅器中重要的禮器,所以金文又稱鐘鼎文。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于戰國后期的秦國,通行于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并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為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我國遺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屬“石鼓文”,它是時間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文字之一。石作鼓形,共十鼓,直徑三尺多,分別刻有四言詩一首。詩的內容記述秦國君游獵,故又稱“獵碣”。因被棄于陳倉云野,也稱“陳倉十碣”。所刻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興(今陜西寶雞)三畤原,唐初被發現。自唐代杜甫、韋應物、韓愈作歌詩以后,始顯于世。一說為宋代,司馬光之父司馬池搜得其九,移置府學,皇祜(1049~1053)間,向傳師(宋朝的政治人物)始得其全。大觀(1107~1110)中遷至東京(今河南洛陽)辟雍,后入內府保和殿稽古閣。金人破汴,輦歸燕京,置國子學大成門內。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石鼓文南遷至蜀,戰爭結束后始運回北平,現藏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