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一般是指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即三國吳(或稱東吳、孫吳)、東晉、南朝宋(或稱劉宋)、南朝齊(或稱蕭齊)、南朝梁、南朝陳(或稱南陳)這六個朝代。這六個朝代的共同點是都建都于建康(吳稱建鄴,今南京)。后世對三國至隋統一以前的這段時期,合稱“六朝時期”,也稱“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士族文化的興盛和民族間文化的沖撞與融合。
從公元3世紀初到6世紀末(229~589),中國南方先后有孫吳、東晉和宋、齊、梁、陳6個漢族政權在今南京(孫吳時稱建鄴,東晉、南朝稱建康)建都,史家稱為“六朝”。六朝與北方的一些漢族或非漢族的政權,形成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孫吳興亡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后親率大軍舉行南征,孫權便與劉備結成聯盟,在赤壁一戰中大敗曹軍,打破了曹操企圖吞并江南、統一全國的美夢,進一步鞏固了其統治政權。此后,孫權抓住曹操慘敗于赤壁而無力南進的大好時機,繼續向南擴張勢力,很快又占據了廣、交地區(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為了鞏固長江上流的防務,解除迅速發展起來的劉備勢力對自己所構成的巨大威脅,便派大將呂蒙進取江陵,襲殺關羽,把劉備的勢力完全逐出了荊州。至此,孫權就占據了三峽以東、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以及江、淮之間的部分地區,從而與曹操、劉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黃武元年(222),孫權在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建國的形勢下,也自稱吳王,都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初步建立了政權。同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而舉兵東征,孫權派大將陸遜率軍抵御,結果使劉備在夷陵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蜀漢為此大傷元氣。這次軍事勝利,進一步鞏固了孫吳在長江上游的防務,完全解除了蜀漢的威脅。黃龍元年(229),孫權將都城東遷于建業(今江蘇南京市),正式稱帝,國號吳。這樣,孫吳政權就完全確立起來了。
孫權是三國時一個頗有才干而又好學的封建統治者,是三國時期唯一一個用人沒有失誤記錄的君主。曹操曾經夸獎他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他的墓地在今天的南京東郊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孫陵崗,就是因為孫權墓地在此而得名。孫權為了鞏固政權,在重用北方豪族張昭、周瑜、魯肅等人的同時,注意籠絡江南的大族,給予世家大族種種特權,以求得他們的支持。吳國的軍隊實行世襲領兵制,父子相承。世襲制的士兵既打仗,又生產。孫權令諸將增廣農田,在建鄴和沿江地區大規模屯田,以解決軍糧的不足。
孫權死后,宗室和大臣之間彼此殘殺,爭權奪利。吳后主孫皓性格變態,一般的事情不能引起他的興趣,他喜歡用彈弓打人,以此為樂。而且他荒淫殘暴,用極其殘酷的刑罰任意殺人,人民不斷起義反抗。西晉咸寧五年(279),晉武帝司馬炎發兵20萬,分6路大舉攻吳。次年三月,由王浚統率的伐吳水師首先抵達建鄴石頭城,孫皓出降。吳歷4帝,從孫權稱帝起,到后主孫皓亡國止,共52年。
東晉盛衰
西晉武帝司馬炎死后,皇室與宗室親王之間為爭奪帝位,相互殘殺,爆發了“八王之亂”,并由此引起了中國社會長期的戰亂和分裂。西晉永嘉元年(307),瑯琊王司馬睿被任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出鎮建鄴。他用北方南來的名士王導為謀主,以王導從兄王敦為揚州刺史,又拉攏了江南士族,取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建興四年(316),晉愍帝被俘的消息傳到建康,司馬睿先在建康稱晉王,次年正式稱帝,改元建武,是為晉元帝。這個建都建康的政權,史稱東晉。
東晉太元八年(383),北方前秦苻堅發兵90萬南下,妄圖一舉滅晉。謝安派謝石、謝玄、桓伊等人率領8萬北府兵迎戰。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晉軍以少勝多,戰敗秦軍,保住了定都建康的東晉政權,使江南避免了一場大戰亂、大破壞。
東晉后期,皇族司馬道子父子專權,破壞了多年來的穩定局面。東晉隆安二年(398),發生桓玄等人叛亂;次年,又爆發了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起義。因劉裕從伐燕前方回師援救京師,孫恩、盧循起義和桓玄叛亂先后被平定。劉裕迎晉安帝司馬德宗復位,任揚州刺史,錄尚書事,控制了朝廷大權。東晉元照二年(420),劉裕迫使晉恭帝讓位,自立為帝,國號宋,是為宋武帝,都建康。東晉歷11帝,共104年。
南朝風雨
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是東晉末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力量。他在與東晉四大家族的斗爭中取得了勝利。公元420年,劉裕廢掉了晉帝,自立為王,國號宋。為區別于后世趙匡胤建立的趙氏宋朝,史學家常稱之為“劉宋”。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他在位30年,勵精圖治,國家生產經濟終于有所恢復,遂有元嘉之治。但公元453年,其長子劉劭為了篡奪皇位,駭人聽聞地殺害了自己父親,之后王室諸子爭位,混戰不止,帝王荒淫殘暴,朝政日益腐敗,國家實力從此一蹶不振。
建元元年(479)四月二十日,劉宋順帝劉準頒詔將帝位禪讓給齊王。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四月二十三日,蕭道成即位于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郊,設壇柴燎告天。至此,南朝宋終被南齊所取代,齊朝正式建立,史稱南齊。宋歷9帝,共60年。
齊朝末年,皇室內部又為爭權奪利而不斷地相互傾軋和殘殺。齊永元三年(501),蕭道成的族弟、雍州刺史蕭衍(464~549)起兵,攻入建康,廢齊帝蕭寶卷為東昏侯,立齊和帝蕭寶融。齊中興二年(502),蕭衍援例“受禪”,自立為帝,國號梁,是為梁武帝,定都建康。齊歷7帝,共24年。
梁武帝蕭衍為取得士族地主的支持,容納士族參政,保證他們的特權,同時選拔庶族地主掌握權要,控制實權。他為加強對人民的統治,既尊儒又崇佛,廣建佛寺,僅建康就有佛寺500余所。他一再詔令招募流民墾荒,減輕租賦,發展農業生產。在他統治的40多年間,社會比較安定,為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創立了良好的環境。
梁太清二年(548),東魏降將侯景叛亂,叛軍攻占都城。次年,梁武帝餓死臺城。梁太平二年(557),在平定侯景叛亂中壯大軍事實力、控制朝廷大權的陳霸先,廢梁敬帝蕭方智自立,國號陳,是為陳武帝,都建康。梁歷6帝,共56年。
陳武帝陳霸先及文帝陳茜、宣帝陳頊,都重視獎勵流民墾荒,減輕農民租役負擔,發展農業生產。經20多年的治理,遭受梁宋戰爭破壞的南方經濟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陳朝末代皇帝后主陳叔寶,縱情聲色,不理政事,又造成百姓流離,國家空虛。隋文帝楊堅開皇九年(589),已統一北方的隋朝發兵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陳歷5帝,共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