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求人辦事靠的是“內(nèi)功”
- 人找對了,事就成了
- 張國力主編
- 11022字
- 2020-11-03 10:12:27
——膽大、厚黑、耐心、腦筋活
求人膽子要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一成語的來歷是人所熟知的。它告訴我們,在關(guān)鍵時刻,做事情一定要有膽量。“膽大漂洋過海,膽小寸步難行”,沒有一點膽量,做人將一事無成。
一位朋友原先是一位老實得近乎呆滯的人,兩三年不見,可真是“非復(fù)吳下阿蒙”了。他下海賺了一大筆,而且有一位漂亮大方、品性俱佳的紅顏知己。從他的介紹中得知,生意上的成功不必說,愛情上的勝利也是全靠了膽量二字:他現(xiàn)在的女朋友原先被另一個很有背景的子弟纏著,但她并不樂意。他再三思慮,把各種文明的和野蠻的報復(fù)手段都設(shè)想過了,但為了求得真愛,終于壯起膽子,豁出去了……幾經(jīng)波折,陰霾俱散,有情人終得“牽手”,也算圓了花好月圓的鴛鴦蝴蝶夢。
在為他們祝福之際,你是否有所啟迪呢?
有些人一想到有事求人,便恐懼萬分,未曾開口心里就哆嗦開了,最終還是把事情爛在肚子里。細心回味一下,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心理已經(jīng)不是一朝一夕了,不光有事要求人時如此,在平日的人際交往中,一定也犯同樣的毛病。
有關(guān)專家把這叫做“社交恐懼癥”。
有些朋友害怕社交。比如音樂茶座、舞廳、咖啡館等,甚至親朋好友的喜慶宴請,凡到了人多的地方,他都感到不自在,有時遇到熟人也避得遠遠的,唯恐交談應(yīng)酬。
社交恐懼癥的成因很復(fù)雜,根據(jù)權(quán)威的心理學分析,自卑和害羞是兩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患有這種癥狀的人,很難自然地與人交往,因而常常處于某種孤獨狀態(tài),影響了人際關(guān)系的正常發(fā)展。
自卑心理是完全可以戰(zhàn)勝的。首先要增強自信心。其實,無論在哪種社交場合,人們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大可不必自慚形穢,以為低人三分。
因為自卑,有人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實際上,這多半是自己低估了自己的緣故。而如果別人有輕視自己的行動,那也往往是自己不恰當?shù)亩惚苄袨樗斐傻模捎谟坞x于正常的交往圈子之外,別人就無法對你作出正確的判斷而造成疏遠、冷漠,這又反過來強化了你的孤獨感,造成惡性循環(huán),從而使你顯得更不合群。
改變這種狀況,唯一的辦法是拋棄自卑感,大膽率直地進入各種社交圈子,在互相交往中,雙方即會顯露自己的才華,從而逐漸學會正確評價別人和自己,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其次是要忘掉自我,害羞的人都過分注意自我:我這樣說話好不好?我的衣著打扮是否得體?我開口求人,會不會唐突?人家拒絕我怎么辦?滿腦子轉(zhuǎn)著這樣的念頭,結(jié)果越想越緊張,越緊張越拘謹,如不及時擺脫這種窘境,勢必導(dǎo)致交往失敗。
如果換一個角度想想:眼前的交往對象未必比自己高明,或許他也羞怯和害怕。在這種充滿信心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變得泰然自若,鎮(zhèn)定沉著,而精神上的忘我和放松一旦形成,正常交往的條件和氣氛就出現(xiàn)了。
另外還要加強實踐,勇敢地率先邁出求人的第一步。正如社會心理學家已經(jīng)指出的那樣:一次成功的社交經(jīng)驗,會極大地破除社交神秘感和增強自己對社交的自信;多次成功的體驗,就會使人形成對社交的新的條件反射,學會自然大方地與任何人交往,坦誠磊落地與人相助相求。歸根到底,沒有天生的社交活動家,社交恐懼癥的最后根治,只有在反復(fù)的實戰(zhàn)鍛煉中才能實現(xiàn)。
自卑促成堅強,令人難堪的性情可以作為發(fā)展自己的跳板。關(guān)鍵在自己。
有些人往往還未去求人之前,總是有“這事不可能吧”,“別人不肯幫忙吧”,諸如此類消極的想法,殊不知正是這想法妨礙了自己。
拿破侖說:“我的字典里沒有‘不可能’這個詞。”同樣,你的字典里也要丟掉“不可能”這幾個字,就像丟掉一塊手紙那樣坦然瀟灑。其實,人是很能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一種動物:只要肯嘗試,沒有一件事是絕對“不可能”的。
你是否曾無意識中,經(jīng)常使用許多否定的語句?如“不可能”、“不行”、“不好”、“沒辦法”、“不要”之類,或者在你的家人、同事中也有人時常采用這種說法?而凡是說“做做看”、“說說看”、“我贊成”、“一定能夠成功”、“有興趣”這類字眼兒的人,常常是能勇往直前、積極行動的人。
雖然只是用語不同而已,但是在你內(nèi)心深處,對于所求之事的看法,已經(jīng)無形中受到了影響。
必須要下定決心,在日常生活的言談之中,絕對不要說否定的字眼兒;而且,還要進一步以肯定的字眼兒來代替。若能做到這點,你自然就會具備積極行動的姿態(tài),而對別人的說服力也大大地增進。
兩種不同心態(tài),效果卻有天壤之別。
“晴天時有太陽,陰天時無太陽。”這句話是不對的,要知道,陰天時太陽是在云層上邊的啊!
“錢包里就只剩1000塊錢了。”應(yīng)該改作“還留有1000塊呢!”
對求人的每一件事都要作如是想。假如在不知不覺中,在自己的周圍預(yù)備好了一些否定詞的話,就已大大降低了所求成功的可能性。
與其愁苦一生,不如歡喜度日。
不要因有事求人而整天愁眉苦臉,想著萬一不成怎么辦。事實上大可不必想那么多,只是萬一,還有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成功的可能呢。
黑而無色,厚而無形
一次有位作家出差到廣州,在廣州汽車站候車室等車,偶然一個臉上皺紋滿布、渾身臭氣、掛著幾件破爛衣服的老頭,向他伸出顫抖抖的手,口中像念經(jīng)似的細語:“您行行好,賞幾個錢。”原來是個討吃的。
看到他那副可憐的模樣,這位作家便摸出兩元錢給他。他咧嘴一笑說:“多謝!多謝!”收下了,又轉(zhuǎn)到身旁的另一個人,這個人厭煩地趕他走,但他卻死死地乞求……突然間,他跑了幾步到一邊去了,目光注視著門口。原來門口走進了兩名治安民警,作家感到奇怪,“既然是沒飯吃,怎么見到警察就一溜煙逃了呢?”
作家仔細琢磨,直到他從乞丐眼前再次經(jīng)過時認真地觀察一番,才知道他討吃是假,騙錢為真。因為他背上的那個麻包袋里,討來的錢已有半袋多,討飯的人有碗飯吃就心滿意足了,他好像總是不能滿足。想起他那咧嘴一笑,確實是由于欺騙得手而發(fā)出的竊笑。也難怪他見治安人員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溜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叫花子三天羞,過了三天舍不得丟。看來叫花子之流油水是很足的,聽說美國人已看好這一職業(yè),專門設(shè)立了叫花子技藝學校,只有獲得學士學位的人才有資格掛牌營業(yè)——乞討。
有一位老太婆從鄉(xiāng)下來到大城市,對行人說道:“我丈夫收入微薄,所以我雖然大把年紀,還不得不出來賺錢補貼家用。”說著即伸出她那枯干的手指頭,一直要求行人買她的盆景。
有人出手買下了她的全部盆景。次日到附近的花店,發(fā)現(xiàn)他昨天買下一模一樣的盆景,價格卻比花店里貴五倍。
人們?yōu)榱颂摌s和自尊的需要,往往對弱者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大方,殊不知對方竟是一只不動聲色的老虎。
拿乞丐來作例證,或許有點兒過分,乞討與求人不能相提并論,像那些專干坑蒙拐騙勾當?shù)募佟敖谢ㄗ印保浔傲邮侄胃恢档眯Х隆5谀承┓矫妫€是可以取法借鑒的。那就是:臉皮薄,做人要吃虧。
人生一世,存活下去,需要辦數(shù)不清的事,需要請無數(shù)人幫忙。萬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既要求人,臉皮薄了是不行的。厚黑大師李宗吾在他的《厚黑學》中提到厚黑的最高境界:黑而無色,厚而無形,更是將這種臉皮厚的辦事之法發(fā)揮到了極致。
有個朋友為辦一個手續(xù),連跑了幾個地方,不知為什么,總是解決不了問題。有人說要送禮。他不懂送禮也不愿送禮,只有憤憤然罵上兩句,自己苦惱不堪。
一位朋友了解此事后,指點他去直接找某主任。到辦公室卻撲了個空,追到家也沒人——還被勢利的保姆“賞”了幾句。
他頓時火起,卻又“好男不跟女斗”,只得裹著滿腹懊惱回到家,發(fā)誓再也不去找人、求人了。
那位朋友知曉后,哈哈大笑,說:“你呀,就這么不濟事!在外邊辦事情哪有這么容易的!我找人辦事是一求二求三求,不行再四求五求六求。事實不可謂不詳盡,道理不可謂不充分。現(xiàn)在,我不但臉皮厚了,連頭皮都變硬了!”
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這位朋友。第二天,他又“厚”著臉皮去找某主任。結(jié)果是出人意料的順利,主任只照例問了一些問題便為他辦了手續(xù),煙都未抽一支。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這句話有其客觀合理性。初涉世事的年輕人,往往“臉皮薄”,放不下“清高”的架子,自然也就不能為社會所接納,不能與環(huán)境相適應(yīng),自然也就難以真正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當然,我們說臉皮薄了不行,絕不是要大家放棄原則和人格尊嚴。厚顏過度則曰無恥。但對于我們所說的“臉皮特薄者”而言,懂得“臉皮薄了不行”,洗掉身上的迂腐與矜持,才能鍥而不舍,以柔克剛,取得求人、辦事的成功。
把冷板凳坐熱
求人時,受到冷遇是很常見的。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yīng):或拂袖而去,或糾纏不休,或懷恨在心。有這樣的反應(yīng)也是正常的,未必不可。但如一概而論,則有時就會因小失大,影響求人效果。因此,了解冷遇的具體情況再作不同的反應(yīng),是十分必要的。
若按照冷遇的成因而分,不外三種情況:
一是自感性冷遇,即估計過高,對方未使自己滿意而感到的冷落。
二是無意性冷遇,即對方考慮不同,顧此失彼,使人受冷落。
三是蓄意性冷遇,即對方存心待慢,使人難堪。
當你被冷落時,要首先區(qū)別情況,弄清原因,然后再采取如下合適的對策。
對于自感性冷遇,自己應(yīng)反躬自省,進行心理調(diào)節(jié),實事求是地看待彼此關(guān)系,避免猜妒和嫉恨于人。
常常有這種情況,在準備求人之前,自以為對方會以熱情接待,可是到現(xiàn)場卻發(fā)覺,對方并沒有這樣做,而是采取了低調(diào)行事。這時,心里就容易產(chǎn)生一種失落感。
其實,這種冷遇感是自己對彼此關(guān)系估計過高,期望太大而形成的。應(yīng)該說,這種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這種情況,應(yīng)檢點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適應(yīng)彼此關(guān)系的客觀水平。這樣就會使自己的心理恢復(fù)平穩(wěn),心安而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煩惱。
有位青年到多年不見面的一同事家去探望。這位同事如今已是商界的實力人物,每天造訪他的人很多,十分疲勞。因此,對來家的客人,只要是一般關(guān)系的,一律不冷不熱待之。
這位青年一心想會受到熱情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不冷不熱,心里頓時有一種被輕慢的感覺,認為此人太不夠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離去。他憤憤然,決心再不與之交往。后來才知道,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針,并非針對哪個人的。他再一想,自己并未與人家有過深交,自感冷落,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于是又改變了想法,并采取主動姿態(tài)與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促進了友誼。
對于無意性冷遇,則應(yīng)采取理解和寬恕的態(tài)度。在交際場上,有時人多,主人難免照應(yīng)不周,特別是各類、各層次人員同席時,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見的。這時,照顧不到的人就會產(chǎn)生被冷落的感覺。
當你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責怪對方,更不應(yīng)拂袖離去,相反應(yīng)設(shè)身處地地為對方想一想,給以充分的理解和體諒。
比如,有位司機開車送人去做客,主人熱情地把坐車的迎進,卻把司機忘了。開始司機有些生氣,繼而一想,在這樣鬧哄哄的場合下,主人疏忽是難免的,并不是有意看低自己,冷落自己。這樣一想氣也就消了。他悄悄地把車開到街上自己吃了飯。等主人突然想起司機時,他已經(jīng)吃完飯又把車停在門外了。
主人感到過意不去,一再檢討。見狀,司機還說自己不習慣大場合,且胃口不好,不能喝酒。這種大度和為主人著想的精神使主人很感動。事后,主人又專門請司機來家做客,從此兩人關(guān)系不但沒受影響,反而更密切了。
由此可見,對于無意性的冷遇應(yīng)采取理解和寬恕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引起的震撼,會比責備強烈得多,同時還能感召對方改變態(tài)度,用實際行動糾正過失,使彼此關(guān)系得到發(fā)展。
對于蓄意性冷遇,也要從具體情況出發(fā)給予恰當處理。一般說,當眾給來賓冷遇是一種不禮貌行為,而有意給人冷落那就是思想意識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予以必要的回擊,既是維護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對方、批判錯誤的正當行為。當然,回擊并不一定非直通通地對罵不可。理智的回敬是最理想的方法。比如,譏諷性幽默就是很好的一種。
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天,納斯列金穿著舊衣服去參加宴會。他走進門時,主人沒有理睬他,更沒人給他安排座位。于是,他回到家里,把最好的衣服穿起來,又來到宴會上。主人馬上走過來迎接他,安排了一個好位子為他擺了最好的菜。納斯列金把他的外套脫下來,放在餐桌上說:“外衣,吃吧。”
主人感到奇怪,問:“你干什么?”
他答道:“我在招待我的外衣吃東西。你們這兒的酒和菜,不是給衣服吃的嗎?”
主人的臉刷地紅了。納斯列金巧妙地把窘迫還給了冷落他的主人。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對有意冷落自己的行為持滿不在乎的態(tài)度,以此自我解脫。有時候,對方冷落你是為了激怒你,使你遠離他,而遠離又不是你的意愿和選擇。
這時,聰明的人會采取不在意的態(tài)度,“厚臉皮”地面對冷落,我行我素,以熱報冷,以有禮對無禮,從而迫使對方改變態(tài)度。
美國一家汽車輪胎公司的經(jīng)理肯特先生有一次在酒館飲酒,無意中碰了一位喝得酩酊大醉的青年人,因而惹起了這位醉漢的借酒撒瘋,對肯特大打出手。由于酒店老板的勸阻,肯特才得以脫身。
事后,肯特從店主人那里了解到,這位青年就在附近一家工廠工作,時常來這里酗酒。據(jù)說,他發(fā)明了一種能增加輪胎強度的方法,而且申請到了專利。但他找了好幾家生產(chǎn)汽車輪胎的廠商,要求他們購買他的專利,都碰了壁,而且被他們視為異想天開,所以,他感到懷才不遇,整日憂郁不樂,來這里借酒消愁。
肯特得知這些情況后,對這位青年對他的不恭毫不介意,決定聘請他來自己公司做事。
一天早晨,他在工廠的門口等到了這位青年人,但青年人卻心灰意冷,不愿向任何人談起他的發(fā)明之事了,他不理肯特,徑自進工廠干活去了。
但是,肯特卻一直等在工廠的大門口。
中午,工人下班了,卻不見那位青年的蹤影。有人告訴肯特,那青年人干的是計件工作,上下班沒有一定的時間。
這天,天氣很冷,風也很大,但肯特一直不敢離去,只好忍饑受凍,因為他怕就在他離開的那陣子,那位青年人下班走了。
就這樣,肯特從早上8點一直等到下午6點。這時,那位青年人才走出廠門,沒想到這回他一見肯特的面,便爽快地答應(yīng)了與他合作的要求。原來吃午飯時,那位青年人出來看到肯特等在門口,便轉(zhuǎn)身回去了。但后來,他知道肯特一天不吃不喝,在寒風中等了近10小時之久,不禁動心了。
肯特正是求得了這位青年人才后,才推出了新的汽車輪胎產(chǎn)品。
要想求人辦事,必須有把冷板凳坐熱的堅定信心,正所謂“火到豬頭爛”,時機一旦成熟,事情也就很容易辦成了。
“耐煩”方顯真本事
求人辦事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因為求人辦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一求即成的。許多朋友因受不了求人失敗的挫折感而悶悶不樂,長吁短嘆,或者哭天抹淚,要死要活,這太不值得,不妨好好和對方比比耐心。
只要你有耐心,鐵杵也能磨成針,何況求人呢?
美國有一種雜志,專門介紹怎樣以最便宜的價錢買衣服,雜志中寫道:當你在商店里看見自己喜歡的衣服時,要不動聲色,更不能讓店員猜出你究竟喜歡哪一件,而應(yīng)耐心地與店員討論其他衣服的優(yōu)缺點,反復(fù)試穿。等到店員產(chǎn)生了倦怠,而不知道客人是否真心想買,才拿出你喜歡的那件,這時你對滿臉不高興的店員說:“我想買這件,不過你肯減價多少才賣呢?”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平常絕對不減價的商店,如果碰上這樣花很長時間選擇商品的顧客,店員隨之花很大精力長時間地接待,在店方看來,這位顧客不買什么東西就離去,仿佛商店就會損失很大。由于產(chǎn)生了強烈的銷售欲望,因此很輕易地答應(yīng)你開的價。
先將對方弄到灰心喪氣的地步,從而削弱對方戰(zhàn)斗能力的心理戰(zhàn),在社會的各方面常被人們使用。
在與人交涉時,有耐心并能堅持自己意見的人,一般會取得最后的勝利。盡管這種方法很原始,可堅持這種戰(zhàn)術(shù)對方終究會心理動搖的,心理動搖會導(dǎo)致心情急躁,心情急躁會降低理智和判斷能力,從而作出讓步。可見,這種心理戰(zhàn)術(shù)具有相當威力。
一般來講,在對方處于比我方更優(yōu)越的位置時,我方會感到缺乏攻擊對手的有效手段。這時,使用上述戰(zhàn)術(shù)往往能收到奇效。耐心與對方周旋,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把對方拖煩,二是與對方建立感情,從而動搖對方對客觀事物的判斷能力。
人們在不耐煩時,往往容易變得粗魯無禮,固執(zhí)己見,而使人感覺難以相處。這種行為是有害無益的,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當一個人失去耐心的時候,同時也失去了明智的頭腦去分析事物。
怎樣使自己變得耐心一點,在緊張的情況下也保持心平氣和呢?也就是說在不同環(huán)境下怎樣消除煩惱的情緒,至少對它有所控制呢?
急性子的人大都不愿浪費時間,因此他們把時間安排得很擠,工作中的時間都安排得恰好,不容許有什么延誤或出什么差錯。不過,要想萬無一失,最好還是留有一定的余地,你所參加的約會越重要,預(yù)留的時間就應(yīng)越充裕。如果是一場必不可誤的約會,那就應(yīng)該留出大量的時間作回旋的余地。
你如果感到十分煩躁,無法理清思緒,請運用你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深深地潛入一個寧靜的身心環(huán)境,進入一個穩(wěn)定、美妙的境地。一位朋友說:“當我感到思緒紛亂的時候,我就努力想象小河岸邊那寧靜的風景勝地,它常使我的緊張和煩躁情緒消退許多。”
克服急躁,保持心平氣和的方法之一是經(jīng)常檢查自己是否常犯這種毛病。如果你的急躁情緒僅屬偶然,你的煩惱便自會消失。但如果你總是怒火中燒,粗魯無禮,那就應(yīng)該認識到你對自己是看得過重了,以至于對任何人或任何事都不愿等待。
幽默有時也能幫助你保持心平氣和,想方設(shè)法將難堪的場面化為幽默的故事,以便使對方感到有趣可笑,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觀察力敏銳的人,因為這樣有助于你抵制急躁情緒的產(chǎn)生。
做個有耐心的人不容易,做到平心靜氣更是處世態(tài)度的一種境界、一種氣度和一種修養(yǎng)。
中國的古話說:“病急亂投醫(yī)。”人在情勢危急的時候,往往采取一些下策去應(yīng)對,以為會奏效,但結(jié)果卻恰恰相反,因此,保持一種冷靜、淡定的心態(tài)是非常必要的。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秦國大舉興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公子平原君多次寫信給魏王及魏公子信陵君,請求魏國援救。魏王派將軍晉鄙帶領(lǐng)十萬大軍援救趙國,但又懾于秦國的威脅,便讓晉鄙把軍隊駐扎在鄴地,名義上是援救趙國,實際上是執(zhí)行兩面政策,等待、觀望形勢的變化。
平原君向魏國派出使者催促出兵救援,但魏國仍按兵不動,平原君一氣之下又給信陵君寫了一封信,譴責信陵君見死不救。
因為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夫人,所以平原君責罵信陵君說:“公子即使看不起我,要讓我投降秦國,難道也不同情公子的姐姐嗎?”
信陵君接到這封信感到非常憂慮,但無論他采取什么辦法游說,都無法說服魏王。信陵君此時真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昏了頭,他把自己手下的賓客集中起來,湊集了百余輛車馬,想奔赴秦國,與平原君一同戰(zhàn)死。
臨行時經(jīng)過夷門,見到了信陵君最器重的賓客——看門人侯贏,侯贏聽了信陵君的慷慨陳辭后非但不加鼓勵,反而冷淡地說:“公子您自勉吧,老臣不能隨你一同去了。”
信陵君走出數(shù)里,心中很不是滋味,心想我對侯贏的待遇可算得上周到了,如今我將要去送死,他憑什么連一言半句送行的話都沒有呢?信陵君越想越氣,就叫賓客停下來等他,他又駕車返回去找侯贏。
信陵君回來的時候,侯贏正站在門口等他,笑著說:“臣本來就知道公子會返回來的呀!”
侯贏評價信陵君帶賓客赴死的舉動說:“公子喜愛士人,名聞天下。如今遇到難處,就想帶著賓客奔秦軍,這就如同把肥肉投給老虎,你本想達到救援趙國的目的,這下子可就什么功勞也沒有了!”
信陵君恍然大悟,于是向侯贏求計,利用如姬竊得兵符,調(diào)走了晉鄙的十萬大軍,解除了秦國對邯鄲的包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竊符救趙的故事。
有些朋友求人時心急火燎,巴不得對方馬上著手就辦。如果對方一兩天沒什么動靜,便有些沉不住氣了,一催再催,搞得人家很不耐煩。這不是求人的正確態(tài)度。要記住:求人辦事,“耐煩”也是本事。
求人不能“一根筋”
所謂“期望值”是指人們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情達到成功的一種比值。
人們在求人時,都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獲得成功,但客觀現(xiàn)實又往往不遂人愿。有的事成功了,有的事沒有成功;有的事一定意義上或部分地成功了,有的事卻完全辦糟了。
事情成功了,令人興奮;事情沒有成功或辦糟了,叫人懊惱、悲傷。尤其是求人辦事前寄予的成功“期望值”越大,而一旦事情沒有成功或辦糟之后,其失落感就越強,心理上越得不到平衡,由此內(nèi)心的悲傷、痛苦越強烈。這種狀態(tài),勢必影響工作,妨礙身心健康,貽害無窮。
因此,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最好是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即把“期望值”調(diào)節(jié)在最恰當?shù)奈恢谩H裟苋绱耍憔涂梢悦馐芷潆y了。
那么,如何來調(diào)整自己的“期望值”呢?
拈一拈自己的分量,要對自己本身有個正確的評價。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你對自己都沒有個正確的、客觀的認識,連自己的“底”都不清楚,盲目地瞎撞,就不可能獲得大的成功。
某青年找工作,剛來就面臨著一個選擇,是應(yīng)聘某公司秘書一職呢,還是應(yīng)聘某廠招收的普工呢?他選擇了前者。結(jié)果失敗而回,又錯過了某廠招工的機會,使得他一段時間內(nèi)委靡不振。
顯然,這位青年就是沒有正確評價自己,對應(yīng)聘秘書一職寄予的“期望值”太大,也太存僥幸,因而作了錯誤的選擇。因為,他學歷較低,寫作和口頭表達水平都很一般,怎么可能做秘書呢?
為人處世不要“燒火棍一頭熱”,要對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方方面面有個全面、客觀的分析。
比如,有人愛上了一個姑娘,然而姑娘是不是也愛他呢?這就得從雙方的自身條件、家庭及與對方接觸的過程中去客觀地估計了。
曾有這么一個男青年,自己才能、相貌平平,卻偏偏愛上了一個剛分配來的女大學生,對這位漂亮的已有對象的姑娘大獻殷勤,卻屢遭拒絕,最后歸于失敗。他自己也因害了單相思而思慮成疾。
這位男青年對自己所想念的異性寄予的“期望值”太高,而沒有去冷靜分析其中對自己的不利因素,以致相思成疾。這是多么不值得呀!
成敗乃兵家常事,事前要有成功與不成功的兩種思想準備。
無論是結(jié)交他人,還是求人辦事情,都有成功與不成功兩種可能。對事情只想到成功,而不想到失敗,是不客觀、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
干練成熟的人,做任何事之前都有兩手準備。他們求人辦事,常常胸有成竹,不因事情順利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因事情受挫而悲觀失望、牢騷滿腹。我們稱這種人為“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
比如,當今商業(yè)社會,利益至上,在貸款方面求人幫忙,免不了一番討價還價的談判,那是多么復(fù)雜的事呀!作為一個冷靜成熟的談判者,就應(yīng)當有兩種準備,即不要把成功的“期望值”定得太高或太低。太高,你就會麻痹大意,談判前該準備的材料和應(yīng)商定的對策,你就不會去認真準備,結(jié)果“大意失荊州”,被對方弄得措手不及而陷入被動;太低,你就可能喪失信心,或怯場,或精神委靡不振,而丟了自己的優(yōu)勢,讓對方牽著鼻子走。
俗話說:“先難后易。”是說任何事寧可在事前把不利因素估計得充分一點,也不肯到事后來找麻煩。因為,事前尚有應(yīng)變、回旋的余地;事后卻“生米煮成了熟飯”,要想挽救也來不及。
有一機關(guān)職員,看到別人辭職做生意賺了錢,于是自己也想發(fā)財,仿效他人做起了生意。但由于對自己不適合于做生意的種種不利條件和其他客觀的不利因素估計太少,結(jié)果失敗了,不僅虧了本,而且丟了原本不錯的工作。后又見原來的同事加了工資,非常后悔,痛苦萬分,弄得如今神經(jīng)錯亂。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自己經(jīng)商這一行為所確定的“期望值”太高,而被主觀上的成功沖昏了頭腦,既缺乏對情況的總體把握,又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和應(yīng)變措施。這同樣是求人辦事之大忌。
由于人們對人情世故的把握程度有限,不可能都是“諸葛亮”,事事能掐會算。因此,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調(diào)整自己的行動,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這就是說: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及時地根據(jù)此時此地和彼時彼地情況的變化,來審視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期望值”,適時地采取相應(yīng)的變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減少失敗。事變我變,人變我變,不把希望盯在某一點上。成功的可能性變小了,就后退一步,或改弦易轍;成功的可能性變大了,就全力爭取,奮勇拼搏。
人們常說“祝你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等,當然是一種美好的祝愿。作為當事者本人,遇事總應(yīng)當朝好的方面想。但一旦行動起來,就不能不從多方面考慮。其中重要一點是調(diào)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處于正常行為和正常競爭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你就少了一份失敗的危險,而多了一份成功的希望!切記:求人不能一根筋,要懂得變通。
看得要準,下手要狠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事第一個去做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去做的人是庸才,第三個去做的人是蠢才。”但是,我們偏偏看到,有的人即使擠破頭也改不了一窩蜂的本性。其實,想要把事情辦成就應(yīng)該出奇制勝,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經(jīng)營事業(yè),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懂“手腕”的商人最講究出奇制勝,做別人沒有做過的生意,先人一步就能在商戰(zhàn)中占據(jù)優(yōu)勢。
從競爭這個意義上講,商業(yè)、企業(yè)競爭與戰(zhàn)爭有著許多共同特點,比如,都需要占領(lǐng)制高點。任何企業(yè)競爭,最終表現(xiàn)為產(chǎn)品和市場的競爭。選準最新產(chǎn)品或冷門產(chǎn)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轉(zhuǎn),搶先營銷,獨占鰲頭。這種經(jīng)營使自己處于無對手之絕對優(yōu)勢地位,是成功商人一貫運用的“手腕”。
1974年,以生產(chǎn)安全刀片而著稱于世的美國吉列公司做出了一個“荒唐”的舉動——推動面向女性的雛菊牌專用“刮毛刀”,結(jié)果一炮打響,暢銷全美國。銷售額已達20億美元的吉列公司又發(fā)了一筆橫財。是偶然,是巧合,還是瞎貓碰上了死老鼠?統(tǒng)統(tǒng)不是。吉列公司雛菊牌刮毛刀的成功完全是建立在精心周密的市場調(diào)查基礎(chǔ)之上的標新立異。1973年,吉列公司在市場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美國8360萬30歲以上的婦女中,大約有6490萬人為了保持自身美好的形象,要定期刮除腿毛和腋毛,這與她們的衣著趨向于較多的“暴露”不無關(guān)系。調(diào)查者還得到這樣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即在這些婦女中,除約有4000多萬人使用電動刮胡刀和脫毛劑外,有2000多萬人主要是通過購買各種男用刮胡刀來美化自身形象,一年的費用高達7500萬美元。這是筆很大的開銷,絲毫不亞于女性在其他化妝品上的支出。例如,美國婦女花在眉筆和眼影上的錢僅有6300萬美元,染發(fā)劑5900萬美元,染眉劑5500萬美元。
不言而喻,這些費用與刮胡刀的費用相比或多或少地相形見絀。
無疑,這是一個極富誘惑力的潛在市場,誰能搶先發(fā)現(xiàn)它,開發(fā)它,誰將大發(fā)利市。
根據(jù)市場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吉列公司在雛菊牌刮毛刀的設(shè)計和廣告宣傳上也非常注重女性的特點。例如,刀架不采用男用刮胡刀通常使用的黑色和白色,而是選取色彩絢爛的彩色塑料以增美感,把柄上還印壓了一朵雛菊圖形,更是增添了幾分情趣。把柄由直線形改為弧形,以利于女性使用并顯示出女性刮毛刀的特點。廣告宣傳上則是著力強調(diào)安全,不傷玉腿。這也是在調(diào)查中廣泛征求女性意見后而作出的決策,一言以蔽之,吉列公司決定生產(chǎn)女性刮毛刀絕非沒有目的,它是在調(diào)查基礎(chǔ)上標新立異,故此吉列公司也在這一行動中獨占鰲頭,贏得了豐厚的利潤。
機遇是什么?機遇就是社會生活的變化,在變化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會發(fā)生變化。抓住這種變化,順勢發(fā)展,就能夠生存,走向成功。
那些有“手腕”的人之所以能出人頭地,是由于他們抓住了機會。然而,捕獲機會絕對不能等同于“守株待兔”式的迷信機會,機會總是垂青于那些靈活機敏、準備充分的人們。
人們總是認為機會對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這世上卻沒有絕對的平等,如果時刻等待著機會的來到,而不去做絲毫的努力,或者去做了卻沒有認真對待,那么他所等來的只能是失敗而不是機會。
假如你能養(yǎng)成在最后一刻作出果斷決定的習慣,你在作出決斷時就一定能運用最聰明的判斷力,因為如果一旦你以為決定是可以伸縮的,不到最后一刻都是可以重新考慮的,你將永遠無法養(yǎng)成正確可靠的判斷力。相反,一旦你能毫不遲疑地作出決定,并為你的決定斷絕一切后路時,當你對自己所作出的任何一個不健全不成熟的判斷感到痛苦不堪時,你對于自己所下的判斷也一定會十分小心。這樣,自然能使你的判斷能力日趨進步。求人辦事,看得要準,下手要狠。求人辦事時不能猶豫,當斷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