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25-1/5秒的識人智慧——什么是微表情
- 你能看穿任何人:世界頂尖測謊專家教你讀懂微表情
- 趙建
- 9351字
- 2020-11-03 10:12:26
一閃而過的秘密——究竟什么是微表情
“微表情”是時下十分流行的心理學名詞,它是指人們內心活動的掩飾與流露,也就是說,在人們做的不同表情之間,或者某個表情里,臉部或肢體會不經意間“泄露”內心的信息。
不需要確鑿的證據,也用不著精密的測謊儀,甚至不需要和對方說話,只憑借表情的變化就能判斷一個人是否在說謊,這是熱播美劇《Lie to me》(《別對我說謊》)中主人公萊特曼博士具備的高超本領。劇中那些一閃而過的厭惡、憤怒或者恐懼等細微表情,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微表情”。萊特曼正是通過捕捉這種轉瞬即逝的微表情,破獲了一個個連聯邦調查局都無計可施的案件。
事實上,萊特曼所具有的本領說穿了并不神秘。如果把人的臉部表情看做傳播信息的媒介,我們就可以通過“閱讀”每一張臉,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正常的表情一般持續在1/2秒到5秒之間,有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而微表情的與眾不同在于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只有1/25秒至1/5秒。這種表情往往和內心的真實想法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當人們試圖掩飾、刻意隱瞞某種心理活動時,內心的真實想法反而可能通過微表情表達出來。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人際交往中都可能有過這樣的心思,“為什么這個人笑起來這么討厭?”比如,高級商場里的售貨員面對衣著寒酸的顧客,雖然也是以職業的笑容相迎,但往往會在不經意間露出一絲輕蔑的嗤笑。
盡管大多數人都會忽視微表情,但大腦卻依然會受到影響,據此改變自己判斷。比如,一個人在一臉笑意時一瞬間出現了“冷笑”的微表情,對方會傾向于認為這張笑意的面孔內藏不善的想法,所以,通俗點講,微表情就是臉部表情的“笑里藏刀”。
在《別對我說謊》一劇中,萊特曼經常會通過下巴上揚、眉毛斜垂、抿抿嘴巴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在說謊。據此,有不少熱心的劇迷歸納出“識別謊言技巧匯總”,其中包括“撒謊時會摸脖子”、“單手掩面表示羞愧(手放在眉骨附近)”、“單邊聳肩意思是說,我對剛才說的話毫無信心”等等。這些事實上都屬于微表情的初步知識。
微表情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的。當時,一個名叫瑪麗的重度抑郁癥患者告訴自己的主治醫生,說她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劍蘭花和貓。提出請求的時候,她顯得神情愉悅而放松,不時地瞇起眼睛微笑,擺出一副撒嬌的模樣。令人震驚的是,瑪麗在回家之后,嘗試了3種方法自殺,結果未遂。
事后,埃克曼將當時的視頻反復播放,用慢鏡頭仔細檢視,突然在兩幀圖像之間看到了一個稍縱即逝的表情,那是一個生動又強烈的極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續了不到1/15秒。后來,埃克曼將其稱為“微表情”。
1978年,埃克曼發布了表情編碼系統。在這一系統中,人臉部的肌肉有43塊,可以組合出1萬多種表情,其中3000種具有情感意義。埃克曼根據人臉解剖學特點,將其劃分成若干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運動單元。分析這些運動單元的運動特征及其所控制的主要區域以及與之相關的表情,就能得出面部表情的標準運動。2002年,這個系統進行了一次升級,對表情的捕捉準確率達到了90%。
國內某機構曾招募24名不同國籍的志愿者,也作了一次關于微表情的實驗。
在一間普通的辦公室里,志愿者們坐在計算機前。屏幕上出現了4個系列的靜態圖片。每張圖片將會在熒幕上停留2秒。第一個系列圖片的主角是一個單眼皮、塌鼻子的日本女人。她睜大眼睛,或者張開嘴巴,甚至撐大鼻孔,分別演示高興、憂郁、憤怒、恐懼、驚訝和悲傷這6種表情。其他3個系列圖片,分別是非洲的黑人小伙子、一個藍眼睛的法國姑娘和一個棕褐色皮膚的印度女人,同樣演示了6種表情。
該機構之所以選擇不同的族裔作為實驗對象,是因為有這樣一種觀點,即表情是文化的產物。不過,根據埃克曼的研究,面部表情是人類共有的,“如果一個人憤怒,不管是來自紐約還是幾內亞,臉上都會顯出同樣的表情”。
在這個識別表情的基礎程序里,志愿者只需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判斷出表情的種類,按動鼠標進行選擇。在對這些基礎表情的判斷正確率達到100%之后,就進入下一個程序。
在第二步程序中,這些圖片的停留時間發生了變化。它們以40毫秒、120毫秒、200毫秒和300毫秒4個時長,在計算機屏幕上展示。40毫秒即1/25秒,200毫秒即1/5秒,恰好是微表情一般持續時間的臨界點。
最關鍵的是第三步程序,那個非洲黑人咧開嘴巴、瞇起眼睛,演示出“高興”的神情,而忽然間,他睜大眼睛,鼻孔微微張開,這個“轉瞬即逝”的神情,區別于“高興”,是一閃而過的微表情。
最后的實驗結果證明,人們對于低于40毫秒的微表情,辨識能力接近于零。而當展示圖片的時間長于200毫秒時,人們對于微表情的辨識率與普通表情的辨識率相差無幾。
實驗結果表明,僅有將近10%的人才能發現微表情,他們一部分是擁有特殊天賦的人,另一部分經過了后天的嚴格訓練。而剩下大多數人只是出于直覺和自信,對他人進行揣測。
總之,經過充分訓練,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微表情高手。
微表情與識人術
上節提到過的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還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一些白人的照片拿到新幾內亞一個處于石器時代的部落中去。那里的島民與世隔絕,以前從未見過白人,但他們都能正確無誤地說出照片上白人的各種表情表達什么意思,這就是人類表情的共性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內心世界越來越豐富,表情作為心靈臉譜的作用也就越來越明顯。
人們的思想可以表現出不計其數的復雜而又十分微妙的表情,并且表情的變化十分迅速、敏捷和細致,可以真實、準確地反映情感與傳遞信息。俗話所說的“看天要看云,看人要看臉;看云知天氣,看臉知人心”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生活在一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形形色色、性格不一的人共處在一個大千世界。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人際交往,即使有時我們心不甘情不愿,也不得不這么做。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就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但是,由于人們所處的環境及生活習慣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我們與之相處,如果能深入這個人的內心,了解其性格特征及優缺點,就會對癥下藥,找到與之相處的恰當方法,進而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從而提高我們的辦事效率。
不可否認的是,現實生活當中許多人將其最真實的一面掩藏起來,在為人處世方面總是表現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讓人難以琢磨,從而給他人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給自己帶來一定的災難。
所以,與人打交道,了解其本性,看透其內心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微表情就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一個人的微表情有多種變化,每一種變化背后都包含著不同的心理活動。如何能洞悉這些心理活動,對于我們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有人開玩笑說“中國五千年的滄桑都寫在自己臉上了”,這是一種自嘲,但人的內心活動的確會顯示在人的表情上。舉例來說,一般來看,面部皺紋較多的人,大多經歷坎坷,故而做事踏實求穩,待人態度和藹可親,有長者之風;耳朵大的人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同時不害怕挑戰和風險;嘴唇厚的男人比較木訥,但心地善良,情感細膩;眉毛細長的女人則多才多藝,缺點是性格急躁,容易發火;雙眉間留有紋路的人,是那種內心不容易感到滿足、欲望過多的人,欲望多,但現實又不能滿足他,經常皺眉,就容易產生眉間紋;而對待別人刻薄的人,則愛撇嘴,所以嘴角邊、臉頰兩側也容易留下皺紋。
除了固定的表情,我們還可以從表情的變化來讀懂對方的心。臉上微微泛紅,一般是羞澀或激動的表示;臉色發青發白是生氣、憤怒或受了驚嚇而異常緊張的表示;皺眉一般表示不同意、煩惱,甚至是盛怒;揚眉一般表示興奮、驚奇等;眉毛閃動一般表示歡迎或加強語氣;聳眉的動作比閃眉動慢,眉毛揚起后短暫停留再降下,表示驚訝或悲傷。我們還可以注意觀察一下:當一個人對一件不可知的事情很感興趣或者吃驚時,他的眉毛會不由自主地高挑,額部會產生橫向的額紋;而當他全神貫注專注于某件事情時,眉間會出現縱向的紋路;當人們在痛苦或憤怒時,他的眉毛也會攢聚起來,像一座山峰。
微表情也不僅限于臉部,肢體微表情也是識人的重要工具。人在歡樂時手舞足蹈,悔恨時頓足捶胸,懼怕時手足無措,羞怯時扭扭捏捏等。生活中人們或站、或坐、或蹲、或倚,舉手投足都可以表示人的某種情緒狀態。總之,肢體表情同樣有助于我們認識一個人。
學會識別和運用“微表情”,可以幫助你了解一個人的真實心理,有利于溝通。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胡亂運用一些微表情來猜測他人心理,則會增加猜疑心。細微表情變化可以表露一個人內心深層的東西,但有一個前提,必須是在對方毫無防備狀態下作出的自然反應。如果一個人有防備,那就很難辨別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了。
如何鍛煉自己觀察微表情的能力
微表情因其發生時間極為短暫、動作幅度細微而容易被我們忽視,但是它卻是我們了解對方心理活動的第一手資料。
前面我們說過,只有10%的人具有發現微表情的能力,但事實上,這并不是說觀察微表情有多么的難,只是很多人沒有經過訓練學習而已,只要經過訓練和學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觀察微表情的能力。
“微表情”最短只持續1/25秒,雖然這個下意識的表情可能只持續一瞬間,但這是種表情的特性,很容易暴露真實情緒。當面部在做某個表情時,這些持續時間極短的表情會突然一閃而過,有時表達相反的情緒。
來看一個真實案例。美國FBI(聯邦調查局)官員卡特在調查一件殺人案時,碰到了一個態度十分死硬的嫌疑人:
嫌疑人馬爾默堅決不承認自己殺害了鄰居,警方現有的證據也沒有辦法證明馬爾默就是兇手。
面對性格堅毅、狡猾詭詐的馬爾默,卡特精心設計了一套詢問方案,圍繞著馬爾默在殺人案前后的行蹤設計了很多問題,比如殺人案發生之前,馬爾默究竟在哪里;馬爾默是否聽到了什么怪異的聲音;殺人案發生之后,馬爾默是如何知道消息的等等。當然,這些問題中包含著一個重要的核心問題,那就是你認為兇手會怎么處理兇器呢?丟棄在下水道?不遠處的湖里,還是帶走?
馬爾默的回答很讓人頭疼,能用一個字說清楚的,他絕不會用兩個字。一番審訊下來,卡特的搭檔們認為卡特這次又是徒勞無功,可卡特卻信心滿滿地告訴大家:沒錯,兇手就是這個馬爾默!
同事們都十分奇怪,這次訊問,馬爾默的回答幾乎和以前的回答沒有什么區別,這個家伙似乎早就把回答警方提問的答案準備好并且背熟了,為什么這一次卡特就能確定他是兇手呢?
卡特告訴大家,在剛才的詢問過程中,他非常注意觀察馬爾默的微表情變化。馬爾默是個具有一定反偵察能力的人,他知道如果不敢和卡特對視,那么他很容易被認定是兇手,所以在整個詢問過程中,馬爾默一直和卡特對視。但實際上,馬爾默的心里并不平靜,卡特讓他猜測兇手怎樣處理兇器,中間提到了“不遠處的湖里”這個地點,雖然當時馬爾默的表情鎮定自若,但是他的眼皮卻輕輕眨了一下,這種眨眼并非出自生理的需要,而是他下意識地想遮擋住卡特看透他心靈的目光,但這種遮掩的效果恰恰證明了馬爾默的心虛。
卡特和搭檔們再接再厲,最終從馬爾默家旁邊的湖里,發現了一把帶有馬爾默指紋的尖刀,馬爾默只能低頭認罪。
由此不難看出,微表情在識人時有多么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我們怎么才能鍛煉出自己觀察微表情的能力呢?
答案就是:細心觀察,竭力訓練自己的洞察力。平時我們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別人細微的表情變化,這其實并不難,要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發現不了,而是沒有去發現。
中國古代有個叫紀昌的人,跟隨當時的射箭高手飛衛學習射箭。飛衛并不傳授具體的射箭技巧,只要求紀昌必須學會盯住目標而眼睛不眨動。紀昌花了兩年時間,練成即使錐子向眼睛刺來也不眨一下的功夫。
飛衛又進一步要求紀昌練眼力,標準是要能將遠處體積較小的東西清晰地放大,就像在近處看到的一樣。紀昌苦練了3年,終于能將最小的虱子看成車輪一樣大。他張開弓,能輕而易舉地一箭便將虱子射穿。
這就是觀察的作用。微表情的顯著特點是動作“微”和消失“快”,我們只有加強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逐漸形成善于觀察的習慣,才能看得見微表情。
另外,還要注意積累微表情變化顯示的心理狀態。從目前的積累來看,人們總結出了一些微表情的含義,比如:
微笑:自信;
指尖搭成塔尖:深具自信;
微偏頭微笑:自在友善;
摸鼻子:思考;
手指摩擦手心:焦慮;
咬指甲:缺乏安全感;
把玩領帶或項鏈:心神不寧;
抿嘴唇:窘迫;
眼睛向上看:遲疑;
扶眉骨:羞愧;
雙手抱臂:不安;
嘴微張,眼睜大:錯愕;
手插口袋:緊張;
撇嘴唇:不屑;
撓頭:不知所措;
眼睛左顧右盼:害怕。
當然,以上這些微表情代表的含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除了積累這種常規性的微表情含義外,對于需要長期交往的朋友,我們還要注意積累具有個人特征的微表情含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靈活運用微表情進行識人。
要掌握微表情,還應該要注意區分先天動作和后天動作。有些人的微表情是長期生活習慣造成的,即便他的心里并沒有產生我們想象的思緒,但是他也可能表現出同樣的微表情。
有一個長得很帥的年輕人,談對象的時候卻總是翻船,媒人問女方究竟為什么看不上小伙子,女方的回答出奇的一致:他看不起人!因為他的右眼經常斜著往上看。
媒人把這消息告訴小伙子,小伙子哭笑不得,原來前些日子,小伙子的右眼上眼皮做了很小的囊腫切除術,這段時間傷口一直發癢,他朝上看,是為了減輕癢的程度。誤會解除了,小伙子很快找到了知心伴侶。
雖然這只是一個笑話、一個偶然事件,但是也提醒我們,在進行微表情觀察的時候,不要一見面就急于蓋棺定論,要分清對方的微表情是習慣性的,還是出自內心的變化。
最后,我們還要多觀察普通人的微表情的變化,當我們看慣了大眾化的微表情之后,我們就會對個別的微表情敏感起來,到了這個階段,你的微表情鍛煉基本上就到家了。
表情是一個人內心活動的鏡子
要認識、學習微表情,我們就必須先對表情的重要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表情是內心活動的寫照,通過對別人表情的觀察,聰明人無疑能窺探其心靈的律動,把握其情緒變化的尺度,了解其行為的心理根源。形象地說,表情是我們觀察他人的顯示器。
在人類的外部活動中,表情是最能反映心理情緒的表面化動作,中國傳統相學中有相面之說,雖不能盡信,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確實可以從他人的面部表情上來判斷和推測一個人的心理和性格。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拜亞,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讓一些人表現憤怒、恐怖、誘惑、無動于衷、幸福、悲傷等6種表情,再將錄制后的錄像帶放映給許多人看,請觀眾猜何種表情代表何種感情。其結果是,觀看錄像帶的這些人,對此6種表情,猜對者平均不到兩種。可見,表演者即使有意擺出憤怒的表情,也會讓觀眾以為是悲傷的感情。
由上面這個實驗來看,雖然表情對揭示性格有很大程度上的可取性,表情相對于語言更能傳遞一個人的內心動向,但要具備在瞬間勘破人心的能力,看似簡單,實屬不易。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學會了掩飾內心真實情感的手段,這種手段在現代商業談判中屢見不鮮,洽談業務的雙方,對方明明在很高興地傾聽陳述方的陳述,且不時點頭示意,似乎很滿意這次交易,陳述方也因此對這筆生意充滿信心,沒想到對方最后卻表示:“我明白了,謝謝你,讓我考慮一下再說吧。”這無疑給陳述方當頭澆了一盆涼水。
所以,在通常情況下,沒有經過相當程度的對人們內心活動的研究,是不太容易探視出人心的真面目的。
以下具體說明一下憑表情判斷性格的訣竅。在幾乎所有生物中,人的表情是最豐富,也是最復雜的。
每個人都有一副獨特而不容易混淆的臉相,即使雙胞胎也不例外,因此人們相見時,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臉。從這張臉上,大致能反應出年齡、性別、種族烙印,而且通過臉部表情也可以發現其人當時的情緒變化狀況。
當人們與他人交往時,無論是否面對面,都會下意識地表達各自的情緒,與此同時也注視著對方做出的各種表情,正是這種過程,使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復雜而又細膩深刻。
在高明的觀察者看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一張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狀況的“海報”。狄德羅在他的《繪畫論》一書中說過:“一個人,他心靈的每一個活動都表現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
真正的識人高手,能從表情上一眼洞察別人的內心動機,春秋時期的淳于髡就是這樣一個“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廣招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薦淳于髡,因此,梁惠王連連召見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與他傾心密談。但前兩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語,弄得梁惠王很難堪。事后梁惠王責問推薦人:“你說淳于髡有管仲、晏嬰的才能,哪里是這樣,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個不足與言的人。”
推薦人以此言問淳于髡,他笑笑回答道:“確實如此,我也很想與梁惠王傾心交談。但第一次,梁惠王臉上有驅馳之色,想著驅馳奔跑一類的娛樂之事,所以我就沒說話。第二次,我見他臉上有享樂之色,是想著聲色一類的娛樂之事,所以我也就沒有說話。”
那人將此話告訴梁惠王,梁惠王一回憶,果然如淳于髡所言,于是非常嘆服淳于髡的識人之能。
從面部表情上,讀透了內心所蘊藏的玄機,是識人高手厚積一世而薄發一時的秘技,最經典的莫過于三國時,諸葛亮和司馬懿合唱的“空城計”了。
一部《三國演義》,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內容莫過于“空城計”,當諸葛亮帶領一幫老弱殘兵坐守陽平這座空城時,兵強馬壯的司馬懿父子,率領數十萬大軍兵臨城下。
在城墻之上,諸葛亮焚香朝天,面色平靜,他旁若無人地洞開城門,自己端坐在城墻之上,手揮五弦,目送歸鴻,飄飄然令人有出塵之想。
一場千古罕見的雙簧戲,由此拉開了帷幕,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謀略上勢均力敵的高手,一個在城墻之上,一個在城墻之下,用心機對峙著。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眼能看穿他虛張聲勢的空架式,但諸葛亮更知道,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沖突,倘若司馬懿拿下了諸葛亮,三國鼎立之勢不再,司馬家族目前羽翼未豐,最后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
精通軍事的司馬懿當然知道幫劉邦打天下的韓信的下場。諸葛亮的存在,讓司馬懿有了和曹氏家族周旋的機會,對付諸葛亮,曹氏家族還必須倚重司馬懿,諸葛亮一倒,曹操立刻沒了后顧之憂,安內是必然之舉,那一刻,哪里還有司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靜的背后,倆人心中都在波瀾起伏,就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心知司馬懿不會下手,才敢下這著看似冒險的棋,當司馬懿的兒子提醒說,諸葛亮在使詐,城中必無伏兵時,心知肚明的司馬懿立即打斷了他的話,以諸葛亮一生謹慎的話,搪塞過去了。機智的司馬懿從諸葛亮平靜的表情上領悟到,這是諸葛亮用謀略和他合唱雙簧戲,這出戲,非大智大慧的人,絕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第一印象與微表情
微表情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一個重要的實用價值就在于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第一次見面后人們大多會對對方的穿著、言行、神情、語調、修養等方面進行評價。通常,人在初次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會特別深刻,人們也會自然而然地運用第一印象去認識某個人,并作為日后打交道的依據。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微表情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他個性特征。因此,當你第一次與人見面時,應對自己的行為舉止多多留意。
心理學家認為,第一印象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這些內在或外在的條件,說出來似乎是一套一套的,但是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其實只不過是一點一滴的匯聚,或許僅僅是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就會將一個人大部分的潛在信息暴露在對方眼中,而這些將決定著對方對你的第一印象將會如何,以及對方是否會決定繼續與你交往、如何與你交往等等。我們不是也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嗎:
“我從第一次見到他時,就喜歡上了他!”
“我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時的情形,我永遠忘不了他留給我的印象。”
“我不喜歡那個人,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實在是太糟糕了!”
這些話說明了什么?說明大多數人都是以第一印象來判斷、評價一個人的。對方喜歡你,可能是因為你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比較好。對方討厭你,可能是你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太好。而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注定會遇到很多重要的第一次,因此也就會有很多重要的第一印象。譬如:求職,第一次去面對面試官;參加工作,第一次面見單位同事;辦理業務,第一次登門拜訪你的客戶;找對象,第一次與對方約會……這些第一次對你而言,無疑都是相當關鍵的。從小的方面來看,這關系到你的求職是否能夠成功、業務能否談成、愛情是否開花結果;從大的方面來看,則會關系到你的事業能否如愿,婚姻家庭能否幸福美滿。
由此可見,在現實生活中第一次與人見面時務必力爭給對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人也都知道這一點。因此,我們會在見面之前整理頭發、清潔服裝,甚至精心化妝,見面之后也會面帶微笑、彬彬有禮,以期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
而且,從交際心理學角度來講,初次見面時形成的印象往往最為深刻,對以后的人際交往也會起著指導性作用。如果你給對方的“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就可能在人際交往中更好地發揮你的特長與實力,在事業上、生活上可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相反,如果你給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甚至是糟糕的,那么你的人際關系、你的生活與事業,往往就有可能不那么一帆風順了。這樣,即使你的本來面目與別人印象中的“你”相差萬里,有人也會從固有的心理定勢出發,對你抱有一種由“第一印象”而來的偏見。顯然,這樣的結果對你而言是很不公正的,也是很不利的。
那么,如果別人已經對你形成了不良的“第一印象”,你又應當采取何種措施主動克服這種“不公正”呢?
(1)不要讓不良的“第一印象”影響你的自信心和情緒,要用時間和實力證明你的真正形象。有個小伙子,長得較矮,但英語水平較高,口譯和筆譯達到相當高的程度。當上司和同事對他1.50米的身高不愿“接納”時,這位小伙子并未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形象,他仍然自信、好強,接連在自己的工作中創造成績,發表論文和譯著,終于如愿以償地得到了滿意的職位。原來對他印象不佳的人也對他刮目相看了。可見,當自己感覺別人對自己第一印象不佳時,千萬不能讓別人的評價來左右自己,因為別人的印象未必就是你真正的形象。
(2)充分考慮到給人“第一印象”的影響因素的優或劣,從旁人的評價中調整自己,進行再“塑造”。有這樣一個姑娘,別人給她介紹了幾位男友,幾乎沒有一個愿意繼續與她交往的。第一個小伙子對她的“第一印象”是:長相可以,但濃妝艷抹的,叫人看了不舒服;另一個小伙子則認為她人倒蠻漂亮的,但說話太庸俗。看來,這位姑娘給人“第一印象”不佳的根源在于過于追求外在打扮,而疏于本身內在的追求。
當然,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是一面“反光鏡”,聰明的人會從中吸取對自身有益的建議重新“塑造”新的自己,這種積極性發揮得越充分,補償的功能就越大。
(3)用具體、實際的行動去消除別人的片面看法。子羽是孔子的學生,他第一次拜見孔子時,孔子見他其貌不揚,覺得長相這么丑的人會有什么才氣呢?所以對他態度很冷淡,不愿盡心教他。子羽感到很失望,但他歸家后刻苦自勵,終有所成。孔子最后不禁發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慨。
可見,當別人對你產生不良的“第一印象”時,你無法去阻止,但你擁有進一步表現、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如果你無所作為,那么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勢”,以“假”變“真”。而你在此時不斷用自己的積極行動來向對方“表白”,你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形象在別人印象中得到“校正”,從而使自己趨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