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學基礎與思維訓練
- 周艷玲 馮婕編著
- 2090字
- 2021-03-19 15:55:20
第二節 概念的種類
為了更好地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更好地使用概念,邏輯學根據概念內涵與外延的一般特征,把概念分成若干種類。研究這些概念的種類,有助于我們準確地使用概念。
一、單獨概念、普遍概念與空概念
根據概念外延的數量情況,可以將概念分為單獨概念、普遍概念和空概念。
單獨概念是反映某一單個對象的概念,它的外延只有一個分子。例如:“2005年1月1日”“1949年10月1日”等是表達時間的單獨概念;“孫中山”“馬克思”等是表達人的單獨概念;“南京”“中國”是表達地點的單獨概念;“香港回歸”“五四運動”等是表達事件的單獨概念。單獨概念的外延反映的是獨一無二的對象。
從語言學上看,表達單獨概念的語詞有兩種:一種是專有名詞,例如“毛澤東”“黃河”“二萬五千里長征”“《聯合國憲章》”等,都是單獨概念;另一種是摹狀詞(通過對某一個對象的某方面特征的描述來指稱該對象的語詞),例如“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漢朝的第一個皇帝”“《狂人日記》的作者”等,都是表達單獨概念的,因為它們表示的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中的個別事物或個別事件,這也是獨一無二的。
普遍概念是反映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象的概念。普遍概念的外延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象組成的類,如“城市”“大學”“工人”“原子”“自然數”等。其中,“城市”“大學”這樣的概念是有限普遍概念,因為它們包括的對象是有限的;“原子”“自然數”這樣的概念是無限普遍概念,因為它們包含的對象是無限的。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語詞中的普通名詞、動詞、形容詞,一般來說都是表達普遍概念的。例如“商品”“勞動”“跳躍”“勇敢”等都是普遍概念。
普遍概念反映的是許多分子組成的類,作為類的屬性,其子類與分子必然具有。類與組成類的分子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在分辨單獨概念與普遍概念時,有一種情況必須注意。例如,“1963年毛主席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其中的“雷鋒”是個單獨概念,因為他特指某個單一對象;“在毛主席的號召下,千萬個雷鋒在成長”,其中的“雷鋒”則是普遍概念,因為他指稱的并非某一特定對象,而是泛指一類對象。可見,某個語詞究竟表達什么種類的概念,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語境才能確定。
空概念是反映空類的概念。空類是指外延為零、不包括任何一個現實分子的類。如“UFO”、理想實驗室、上帝、鬼、神、孫悟空、永動機、絕對真空、人造太陽等。
二、集合概念與非集合概念
類與集合是不同的。一個類是由許多事物組成的。屬于一個類的任何分子,都具有這類事物的屬性。如“曹操”“杜甫”“魯迅”……都具有人這個類的本質屬性。但是,一個集合體,卻是由許多事物作為部分有機地組成的。一個集合體的部分卻不必具有這個集合體的屬性。如“森林”是一個集合體,它由許多樹木作為其有機的組成部分,樹木并不具有森林所具有的屬性。如森林能改變氣候、平衡生態,作為個體的樹木則不能。
根據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否為集合體,我們把概念分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反映集合體的概念稱為集合概念,反映類的概念稱為非集合概念,也稱類概念。
例如,“中國人是勤勞勇敢的”中的“中國人”是集合概念,“樹是植物”中的“樹”是非集合概念。
我們在使用語詞表達概念時,應當特別注意區分集合概念與非集合概念,避免混淆使用。例如,“人是世間萬物中最寶貴的,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間萬物中最寶貴的”這個推理,就是混淆了概念。第一個前提中的“人”是集合概念,第二個前提中的“人”則是非集合概念。
三、正概念與負概念
根據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是否具有某種屬性,可以將概念分為正概念和負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對象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也叫肯定概念。例如,“世界”“國家”“正義戰爭”“贊成”“批評”“合法”“先進”“勇敢”“健康”,等等。
負概念是反映對象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也叫否定概念。例如,“非正義戰爭”“非黨員”“非本單位人員”“無脊椎動物”“無軌電車”“不贊成”“不合理”“不健康”,等等。
負概念總是相對于某個特定范圍而言的,這在邏輯上叫作論域。如果把“非哺乳動物”的論域看作脊椎動物,則包括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如果把“非哺乳動物”的論域看作動物,則不限于脊椎動物,螞蟻、蚊、蠅、蝦、海蜇等無脊椎動物也包括在內了。因此,論域不同,負概念所指的對象范圍也不同。確定論域是明確負概念外延的必要條件。
在實際思維中,有時為突出對象具有某種屬性,運用正概念;有時為突出對象不具有某種屬性,則運用負概念。
四、實體概念與屬性概念
根據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是否為具體事物,概念可分為實體概念和屬性概念。
實體概念是反映具體事物的概念。例如“泰山”“長城”“工廠”“學校”等,都是實體概念,它們可以用名詞或名詞詞組來表達。
屬性概念是反映事物屬性的概念。屬性包括事物本身的性質和事物之間的關系。例如,“正義”“進步”“優良”“耐久”等是反映性質的概念,它們可以用形容詞來表達;“等于”“大于”“剝削”“壓迫”等是反映關系的概念。性質概念和關系概念統稱為屬性概念。在實際運用中,不能混淆實體概念和屬性概念。
對概念的上述分類,是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的,目的在于明確概念不同方面的邏輯特征,從而更準確地使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