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學基礎與思維訓練
- 周艷玲 馮婕編著
- 2449字
- 2021-03-19 15:55:20
第二章 概念
第一節 概念的概述
從思維形態看,概念是思維的最小單位,它是構成命題、推理的基礎。因此,正確思維首先必須準確使用概念,做到概念明確。
一、概念的含義
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指一切能被思考的事物。事物無不具有一定的屬性,如形態、顏色、氣味、質量等。事物無不與其他事物發生一定的關系,如上下、輕重、對稱等。事物的性質與關系在邏輯學中統稱為事物的屬性。事物的屬性可分為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所謂本質屬性,就是決定一事物之所以為該事物并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屬性;而非本質屬性,就是對該事物不具有決定意義的屬性。概念舍去了對象的非本質屬性,抽象地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
人們認識事物的目的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先把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區別開來,再把事物的本質屬性抽象出來,并用適當的語詞表達出來,這便成了概念。
人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首先,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去感知對象,獲得感性認識。然后隨著實踐的發展、認識的深入,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逐步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屬性,并借助于語詞形成概念。概念的產生是認識過程的質變。在認識事物本質屬性的過程中,開始往往只能把握事物比較初級的本質,這時形成的概念只能是初步的概念。把握的本質越深刻,形成的概念也就越深刻。如古代人是從“直立行走”“有語言”等來把握“人”這個概念的,近代、現代人則從“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來把握“人”這個概念。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樣,才更深刻地把握了“人”的概念的本質。正如列寧所說:“(抽象的)概念的形成及其運用,已經包含著關于世界客觀聯系的規律性的看法、信念、意識。”[注]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概念與其他的思維形式——命題、推理是有密切聯系的。一方面,概念是思維的起點,是人們進行命題、推理的基本要素,沒有概念就無法形成命題與推理,也就無法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概念又是命題、推理的結晶,人們通過命題、推理獲得新的認識,又會形成新的較深刻的概念。因此,邏輯學十分重視概念的研究,研究概念為進一步研究命題、推理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概念與語詞
概念與語詞具有密切的聯系。概念只有借助語詞才能產生、存在和表達,不依賴語詞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語詞是表示客觀事物的一種符號,表現為特定的聲音、筆畫或手勢等,這些約定俗成的符號之所以能交流思想,是因為在人們頭腦中有相應的概念。因此,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容,語詞是概念的語言表達形式。
概念與語詞又是有區別的,不是一一對應的。
(一)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語詞來表達
語詞的產生是約定俗成的,因而,語詞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而概念是思維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具有全人類性。這就導致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對同一概念的語詞表達各不相同。在實際思維和表述中,我們應該盡量去選擇那些比較恰當的語詞來表達我們要表達的概念,所謂恰當的語詞實際上也就是指那些與特定的語境相一致的語詞。
(二)同一語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不同的概念
例如,“案子”這個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就不同,它可以用來表示一種狹長的桌子,而在司法工作者的口語中又可以表示為案件。這種一詞多義現象,如不注意,會導致邏輯錯誤。
概念和語詞間的關系給我們許多啟示。
1.豐富語匯發展思維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這正說明了語匯的豐富對思維發展的重要作用。例如,掌握了“草綠”“果綠”“墨綠”“蔥心綠”“國防綠”,比只知道“綠”,思維顯然豐富了;從只知道“顏色”到掌握“色澤”“色調”,思維無疑是發展了。因此,應當努力積累和豐富詞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
2.準確把握概念,避免用詞不當
說話寫文章出現用詞不當的毛病,往往是由于對語詞表達的概念不夠明確。例如,“他的意志很堅決”中“堅決”一詞用得不恰當,應改為“堅強”。“堅決”是“態度或行動確定不移,不猶豫”,而“堅強”才是“意志強固有力,不可動搖或摧毀”。因此,我們應當準確把握概念,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免用詞不當。
3.謹慎用詞,避免歧義
多義詞可以表達多個概念,但在具體的語境中一般是單義的。如果到了具體的語境中仍然是多義的,那就成了歧義,就會給對方的理解造成困難,從而影響正常的交際。例如,“我喜歡杜鵑”這句話中的“杜鵑”究竟是指一種花,還是指一種鳥,是應該明確的。
為了準確地表達概念,避免思維混亂,必須了解概念和語詞的聯系和區別,掌握語詞表達形式,以便在說話、寫文章時做到概念明確,用詞恰當。
三、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怎樣明確概念?從邏輯角度來說,就是要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的內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也就是概念的含義。
概念都有內涵。如,“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動物”是“人”的內涵;“學校”這一概念的內涵是“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那些事物,也就是概念的適用范圍。如“人”這個概念的外延指古今中外的一切人。“國家”這一概念的外延就是世界上的一切國家。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具有確定性和靈活性。概念內涵、外延的確定性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概念的含義和適用范圍是確定的,不能任意改變或混淆不清。概念內涵、外延的靈活性是指在不同的條件下,隨著客觀事物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深化,概念的含義和適用對象是可以變化的。任何概念都是確定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任何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兩個基本特征。我們平時說的概念要明確,就要求概念的內涵、外延明確,這是正確思維所要求的。只有概念明確了,才能準確地使用它。如“結婚”和“婚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結婚”的內涵是指男女雙方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結為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而“婚禮”則是指為結婚行為舉行的儀式。有人把“集體婚禮”說成是“集體結婚”,就是對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明確而混淆了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在我們的思維過程中,要注意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檢查我們所使用的概念是否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