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孩子學整理:從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
- 螞小蟻
- 1380字
- 2021-02-07 18:11:11
建立屬于孩子的“私人領土”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自我的,他是通過不斷去“占有”各種事物,來區分自己的和他人的。幫助孩子去找到那個“我”,就要給他提供完全屬于他的東西,并予以尊重。孩子只有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才會看得到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邊界,才會懂得尊重他人。
有時候孩子不愿意去整理自己的物品,就是因為:
“我沒有感到自己是這個房間的主人,因為里面都是爸爸媽媽的東西?!?/p>
“我根本不知道哪個房間、哪個區域是屬于我的,爸爸媽媽從來沒跟我說過,我自己也分辨不出來?!?/p>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領土”在哪里,知道這個地方是屬于他自己的,他就會主動地去維護。
有的家庭整體面積比較大,可以給孩子預留一間兒童房,甚至還可以有獨立的游戲室和書房;而有的家庭卻是一家三代五口人住在一起,人均使用面積不足,沒法給孩子一個屬于自己的房間。
這都不影響我們去給孩子建立一個有邊界的區域。
兒童房的邊界很好劃分,門和墻是很容易理解的實體界限。如果沒有兒童房,那我們至少也要在客廳或者爸爸媽媽的臥室里找出一個區域來,借助柜子、置物架、地毯、軟墊、紗簾等,標識這個邊界,并且告訴孩子:從這里到這里,都是你的“領土”,你要好好管理它哦!
明確了邊界之后,接下來就是把大人的物品從這個“領土”上徹底地清理出去,完全地、徹底地清理,一張紙片都不要留下。
自己的房間放不下了,一看兒童房的柜子還空著,就把多余的東西塞進孩子那邊去——這恐怕是許多父母都做過的事情。一旦自己的空間里混入了爸爸媽媽的東西,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的“領土”被侵犯,破壞了之前建立的邊界感。他們心里也清楚得很,這種侵犯,他其實是無力反抗的,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放棄自己的權利。
我自己的家,是一個不到80平方米的兩居室,其中兩個臥室各有一個背靠背的壁櫥。第一次看到這個房子時我就想,如果只有主臥的壁櫥,肯定不能滿足我和先生存放全部衣物的需求。而另一個房間的小朋友,其實不需要那么大的儲物空間。于是,我們在裝修的時候將兩個壁櫥合并成了主臥的衣帽間。
雖然我們把孩子的空間“搶”過來了一點兒,但卻給了他一個永遠不會被爸爸媽媽侵犯的、獨立的空間。
界限比面積更重要,對孩子來說,“獨立”也比“大”更重要。
只有主臥收納空間充足,我們才可以真正做到不把自己的物品放到孩子的房間去。我們從入住這個房子的第一天開始,就沒有在孩子的房間里放過任何我們的物品。我的孩子對他的房間也充滿了歸屬感,總是把“我的屋,我的屋”掛在嘴邊,在他的心里,也自然產生了對這個小小房間的責任感。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是,當孩子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而你實在不想收拾的時候,可以先把孩子的東西全部放到他自己的地盤去,然后就可以“眼不見為凈”了。有一次我這樣做了之后,驚喜地發現,孩子在房間里嘟囔了一句:“我的屋子怎么這么亂啊!”然后就自己整理了起來。
如果實在是因為先天條件的限制,大人孩子的物品不得不混合放在一個柜子中,那就在柜子內部做“邊界”。

我家的壁櫥改造示意圖

界限感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房間產生責任感
日本有一位整理師在幫客戶改造客廳的置物柜時,將原本混放的空間進行分割,最下方兩層分配給了孩子專用。后來這位客戶發現,之前從來不主動收拾的孩子,現在自己就能把那兩層物品管理得井井有條,而柜子里其他的部分,他連看都不看一眼。
哪怕只能在家里找出一平方米,也要把它完完全全地交給孩子。建立邊界,是一切整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