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孩子學(xué)整理:從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
- 螞小蟻
- 1339字
- 2021-02-07 18:11:12
孩子的分齡空間需求
從脫離母體到個體獨立,這個過程應(yīng)該是緩慢的、循序漸進的,而不是突然發(fā)生的。孩子對自我空間的需求,和他們內(nèi)心對親密關(guān)系的需求一樣,也是逐漸變化的。
0~1歲:完全共享
0~1歲的寶寶剛剛從媽媽肚子里出來,對安全感有著極高的需求,每時每刻都希望和媽媽在一起,恨不得能一直黏在她的懷里。這個時期的孩子幾乎沒有自理能力,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安全,我們也想要每時每刻地照看他。
這個時候的孩子也許會有一張自己的嬰兒床,也許只是爸爸媽媽大床上的一處小小位置;也許會有一張柔軟的爬行墊,也許只能在床上做做運動……但基本上這個階段孩子和父母的空間,還是完全共享的。我們只需要在家里找出一些位置,來收納好這個家庭新成員的物品就可以了。
1~6歲:共享但有邊界的區(qū)域
學(xué)會走路之后,孩子的活動空間就突然變大了。你不知道他會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扔在哪里,也不知道他會把家里的什么東西抓過去玩一會兒。整個家都變成了孩子的地盤,爸爸媽媽要開始在空間上著手,去引導(dǎo)孩子的整理意識了。
游戲區(qū)的建立就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
在客廳給孩子找到一個空間,放上玩具收納柜,或者幾個收納盒,這是他的第一個小空間。這個時候,孩子還是需要和大人共享活動區(qū)域的,也非常依賴大人的陪伴。
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一邊做家務(wù),一邊照看和陪伴孩子。就算孩子亂扔玩具,媽媽也可以告訴自己“只是孩子的玩具弄亂了而已”,而不必為此過于焦慮。
無論此前是否進行過整理的啟蒙,你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3歲多時突然會主動做一些整理的工作了,因為他們上幼兒園了。
在幼兒園里,小朋友的東西都被安排了固定的位置,每個人的書包都有固定的柜子,水杯有固定的格子,衣服也會有固定的掛鉤,而且上面都會貼上主人的照片或名字。孩子第一次有了物品“歸屬”的認(rèn)知。通常情況下,老師也會開始教孩子,自己的東西自己去拿,用完之后,從哪兒拿的放回哪兒去。
回到家里,我們就可以延續(xù)這種模式,把孩子的好習(xí)慣固化下來。

在幼兒園,小朋友的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

客廳一角可以作為孩子的玩耍區(qū)
有的孩子在這個時期已經(jīng)擁有了自己的兒童房,有的孩子還在跟父母共享空間。無論哪一種情況,玩具和書籍都變得更多了,要在家里建立功能分區(qū),按照物品的種類使用專門的收納工具,分門別類地管理。固定收納的位置后,不要輕易變動。
如果沒有兒童房,就把玩具收納架作為標(biāo)志,讓孩子參與對這個邊界的遵守,識別家里每個人的私人區(qū)域和公共區(qū)域,互相尊重。
6歲后:獨立的空間
6歲后就要為孩子上學(xué)做準(zhǔn)備了,這時候我們通常都需要對親子空間進行一次較大的改造。
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了小學(xué)生,他們開始想要做一些不需要我們陪、也不想讓我們知道的事情了。把兒童房完全交給孩子,盡最大努力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獨立的空間。就算沒有兒童房,也要在大房間里隔離出一個完全獨立的小空間。記住我們最開始的原則:不要在這里放任何大人的物品!
孩子對玩具的需求,逐漸過渡為對書籍和文具的需求,收納工具也要相應(yīng)進行更新。以前坐在那里做手工的小桌子,也要換成寬敞一點兒、能夠舒舒服服做功課的書桌。
有了獨立的空間之后,把它慢慢交給孩子自己去管理。要相信孩子,只要擁有了自主權(quán)和責(zé)任感,慢慢地一定會越做越好。

上學(xué)后就要有自己的書桌了

面積再小,也是專屬自己的兒童房

兒童房的功能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