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5 『斗柄回寅天下春』

十二地支作為一種序數系統,古人既用來表示事物的序列關系,也表示天地方位。

天文學史講,人類對子午線的第一次實測,是由中國唐代僧人一行實現的。子午線,采用了十二支的兩支做方位標志。子為正北,午為正南,子午線是縱貫南北的經線。這條“方向線”,帶著生肖文化的烙印。

關于十二支的方位意義,另有重要的兩支:卯和酉。它們被用為正東、正西的標志。

縱的子午,橫的卯酉,漢代《淮南子·天文訓》把它們稱為“二繩”。“二繩”垂直平分,形成十字交叉,可以設想它們將一個圓等分為四,也可以設想它們將一個正方形等分為四。于是,不論是天宇——古人設想天圓,還是大地——古人設想地方,都可以用這“二繩”來縱橫,來分割,來定位。“二繩”撐起了方位系統的框架。在這框架間嵌入其他地支,形成十二支列據一方的格局,天空和大地便都有了十二等分的方位刻度,它們是:北方亥、子、丑,東方寅、卯、辰,南方巳、午、未,西方申、酉、戌。

古人以十二支分割空間,又以十二支分割時間。在分解“歲”這個時間單位時,十二支表示十二個月份。地支充當時間刻度,一如鐘表的表盤。在分割周天、劃分空間方位時,地支充當方位符號,也如鐘表盤上的刻度。古代的歷法,將這兩種“表盤”重合起來。月份與方位總是一致的。統一兩者,并在“表盤”上充當指針的,是北斗。

這種歷法設計,反映了古人對于時空的宏觀把握和抽象思維。因此,它并不囿于天文歷法范疇,它也走入了生活,成為古代術數家占驗時日、推演吉兇的理論依據。古代術數家的占驗工具——栻,形象地表現了這種思維所描繪的宇宙模式。“栻”由圓形的天盤與正方地盤構成。安徽阜陽出土的漆木栻,天盤中為用做指針的七星斗勺,兩圈文字,里圈列正、二、三……十二個月,外圈列二十八星宿名。地盤自內向外作三層排列,第一圈天干,第二圈地支,第三圈二十八星宿。栻的這種結構,反映了北斗星在古代宇宙模式中的重要地位。

對于北斗,今人耳熟能詳的是它的定位作用,認準了它便不會迷失方向。古人還把它作為重要的授時星辰。北斗七星若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組成勺身,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勺把,即斗柄。古人發現,斗柄的指向,一年繞天一周。于是,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確定季節,這就是《鹖冠子》所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一歲四分,有了四時。這就是四季。再細分,即十二月份。《淮南子·天文訓》描繪:“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斗柄像一個勻速轉動的指針,十二支為靜止的方位刻度。斗柄所指,稱為“建”。斗柄指寅為建寅,建寅的月份被確定為歲首,古人便講正月建寅。辭舊迎新春節時,人們愛說一句“斗柄回寅天下春”,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建寅之后,斗柄移至下一個刻度,時序建卯,到了二月;再移,斗柄指辰,已是建辰三月……旋轉的斗柄,沿著表示方位的十二支刻度,穩健從容、不舍晝夜地移動著。葉綠葉黃,寒來暑往,時光推移,歲月更迭。十二月建,就是十二支紀月。建辰之月、建巳之月,簡化后,爽爽快快地叫辰月、巳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彰化市| 寿阳县| 滦平县| 裕民县| 宜阳县| 仁寿县| 苏尼特右旗| 安化县| 武威市| 呼和浩特市| 合川市| 太保市| 巴里| 罗江县| 宜川县| 白河县| 玉门市| 紫金县| 来凤县| 高安市| 海宁市| 健康| 巩留县| 文山县| 台江县| 手机| 息烽县| 临湘市| 穆棱市| 长海县| 青海省| 古田县| 巴林左旗| 彭水| 建阳市| 布拖县| 东港市| 信丰县| 宜宾市|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