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古人奇思妙想釋生肖
討論生肖文化的起源,離不開這樣的話題:天下動物種類多多,為何偏偏選擇了這十二種?
自古這就是令人思來想去的有趣問題。隋代蕭吉《五行大義》就曾設問而自答:
問曰:“禽蟲之例數多,何故不取麟、鳳為屬,乃取蚯蚓、蛇、鼠小蟲?”答曰:“取十二屬者,皆以其知時候氣,或色或形,并應陰陽故也。麟、鳳已配五靈,非是虛而不用。”又問曰:“麟、鳳已配五靈,更不取者,龍、虎亦配,何為復用?”答曰:“龍動云興,虎嘯風起,此是應陰陽之氣,所以須取。麟、鳳雖靈,無所作動,故不重用。其十二屬并是斗星之氣,散而為人之命,系于北斗,是故用以為屬。《春秋運斗樞》曰:‘樞星散為龍、馬,旋星散為虎,機星散為狗,[權]星散為蛇,玉衡散為雞、兔、鼠,[開]陽散為羊、牛,搖光散為猴、猿。’此等皆上應天星,下屬年命也。”
先有一問,十二生肖中為什么沒有麒麟和鳳凰?第二問,你講麒麟、鳳凰名列“五靈”,不必再入生肖,但是龍、虎也名列“五靈”,為何照樣入選十二生肖?
蕭吉提供的解答,一講生肖的選取標準,是“知時候氣”的動物;二講十二生肖“上應天星,下屬年命”,它們都是“斗星之氣,散而為人之命,系于北斗,是故用以為屬”。蕭吉具體講到龍、虎為生肖,是因為“龍動云興,虎嘯風起,此是應陰陽之氣,所以須取”,即使與“五靈”重復,也要將這二者排入生肖。《春秋運斗樞》以北斗星解釋生肖,說是北斗七星散為天下十二屬,七星中有的一星化為一種生肖,有的一星化為兩種生肖,有的一星化為三種生肖。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其中沒有說到豬。古代有種說法,北斗七星都是豬。至于上面引文中提及蚯蚓,則因為以十二生肖為骨架組成的三十六禽中,與地支巳對應的是蛇、蟮、蚯蚓。
在各種奇思妙想之中,宋、明時代古人,對比生肖動物自身的特點,給出了一種解釋,形成一大類型。探求者以生肖動物本身的特點做鑰匙,試圖通過對十二生肖的打量端詳,橫看豎瞧,品頭論足,悟出奧秘,打開解析生肖之謎的大門,這就是趾爪奇偶之說。清代梁章鉅《浪跡續談》引宋代洪巽《旸谷漫錄》:
子、寅、辰、午、申、戌俱陽,故取相屬之奇數以為名,鼠、虎、龍、馬、猴、狗五指而馬單蹄也。丑、卯、巳、未、酉、亥俱陰,故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牛、羊、雞、豬皆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
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依十二地支的排列順序,分出六陰六陽。生肖趾爪奇偶之論,由此附會出來。

這真難為了趾爪說的設計者。他不僅要去數虎爪雞趾,還要勉為其難地自圓其說。以趾爪論生肖,第一個難題是蛇無足,趾爪是奇數還是偶數,根本無從談起。蛇無足,舌應之。所說“蛇兩舌”,是講蛇嘴吐出的——俗謂芯子。蛇芯子前端分叉,這就湊上了所需的雙數。地支辰位居奇數,該屬陽,洪巽就說龍爪五趾。其實,龍本是想象的虛擬之物,爪趾幾何,全憑畫龍者的涂抹或話龍者的說辭。考察古代龍的造型,三趾、四趾、五趾均有見。漢代石刻龍紋,既有三趾,也有四趾。宋代《營造法式》雕龍圖形,四趾。龍爪如何畫,初期并沒有什么含義或忌諱,后來隨著龍與皇權關系的密切,對于龍爪的講究多起來。可是,那些講究主要不是著眼辰在十二地支中屬陽。解說辰屬龍,拉出龍趾數五做證明,顯然是流于牽強了。
推想生肖取象之途,還有不足形之說。宋代曾三異《因話錄》說生肖,言及“鼠無膽,兔無腎,馬無胃,雞無肺”,說是子、午、卯、酉這四個地支的屬相,“體皆有虧”。明代葉子奇《草木子·鉤玄篇》再及此說,已然是“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
術家以十二肖配十二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牙,牛無齒,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神,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腸,豬無肋。人則無不足也。
雖是湊足了十二生肖,卻是很難立得住腳的。兩相比較,“鼠無膽”變成了“鼠無牙”,“兔無腎”變成了“兔無唇”,“馬無胃”變成了“馬無膽”,“雞無肺”變成了“雞無腎”,竟然沒有一項是不相矛盾的。
不足形之說,很難經受動物解剖學的推敲。除了“蛇無足”是實情,兔裂唇勉強歸為“兔無唇”之外,古代的術數家著實地將“無中生有”來了番反其道而用之,那就叫:“有”中生“無”。比如說雞無腎或無肺,都是不科學的。即使對于人造之龍,“龍無耳”也是不對頭的。龍無耳,大約是由“聾”字生發出來的故事。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記,宋孝宗問王季海:“‘聾’字何以從‘龍耳’?”答對道:“《山海經》講:‘龍聽以角,不以耳。’”這是講,龍的聽覺不依靠耳朵,而以龍角作為聽覺器官。龍本是想象力的產物,古人想象的龍,似乎是有耳的。《易林》講,牛龍耳聵。《爾雅翼》講,龍耳似牛。依此而論,能說龍無耳?實際上,古人畫龍塑龍雕龍,許多圖形并沒有忘記龍耳。東晉顧愷之《洛神圖》,畫龍有角有耳;河南嵩山少林寺宋代石階石欄,雕龍有耳;明代大同九龍壁,龍紋有耳。《本草綱目》言及“龍耳虧聰,故謂之龍”,也并沒有講龍無耳。
對于不足形說,明代即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這便是郎瑛《七修類稿》的表述。書中寫道:
地之(支)肖屬十二物,人言取其不全者。予以庶物豈止十二不全者哉!予舊以地支在下,各取其足爪,于陰陽上分之。如子雖屬陽,上四刻乃昨夜之陰,下四刻乃今日之陽,鼠前足四爪,象陰,后足五爪,象陽故也。丑屬陰,牛蹄分也。寅屬陽,虎有五爪。卯屬陰,兔缺唇,且四爪也。辰屬陽,龍乃五爪。巳屬陰,蛇舌分也。午屬火,馬蹄圓也。未屬陰,羊蹄分也。申猴五爪,酉雞四爪也。戌狗五爪也,亥豬蹄分也。此或庶幾焉。予又思蛇、兔且取唇舌,他物之足爪,亦豈無如十二物者哉?
對十二生肖問題,郎瑛進行了認真的探究和思考。他否定不足形之說:“庶物豈止十二不全者?”認為它不能解答十二生肖的編排屬配問題。
郎瑛也注意到趾爪陰陽之說。他曾設問:“予又思蛇、兔且取唇舌,他物之足爪,亦豈無如十二物者哉?”就是說,不足形也好,趾爪數也罷,都是就十二種動物說生肖,將生肖以外的動物排除在視線之外。說虎五爪所以成了寅的屬相,豹是不是五爪呢?如果虎豹皆五爪,單用五爪來解釋寅虎就顯得說服力不足了。
郎瑛認為應以動物習性特點來說明入選生肖的資格,這就是生肖動物習性說。雖然仍是圍著陰陽繞彎彎,但所借助的不再是動物形體部件,《七修類稿》闡述了這些見解:
夫十二支固屬陰陽,皆于時位上見之。《易》卦取象亦然也,惟理義之存焉耳。如子為陰極,幽潛隱晦,以鼠配之,鼠藏跡也。午為陽極,顯明剛健,以馬配之,馬快行也。丑為陰也,俯而慈愛生焉,以牛配之,牛有舐犢。未為陽也,仰而秉禮行焉,以羊配之,羊有跪乳。寅為三陽,陽勝則暴,以虎配之,虎性暴也。申為三陰,陰勝則黠,以猴配之,猴性黠也。日生東而有西酉之雞,月生西而有東卯之兔,此陰陽交感之義,故曰卯酉為日月之私門。今兔舐雄毛則成孕,雞合踏而無形,皆感而不交者也。故卯酉屬兔雞。辰巳陽起而動作,龍為盛,蛇次之,故龍蛇配焉。龍蛇,變化之物也。戌亥陰斂而潛寂,狗司夜,豬鎮靜,故狗豬配焉。狗豬,持守之物也。
“子為陰極”,這里的陰,與十二支子為陰不同,是因為換了著眼點——就如前文提到的“子乃陰極生陽”。依照陰陽五行之說,子與午在方位上南北相對,一為水之盛,是陰之極;一為火之盛,是陽之極。鼠為子的肖獸,是晝伏夜出的動物,正好用來配陰極。午為馬的屬相,古人認為烈馬馳騁,充滿陽剛之氣,用來配陽極,也頗有些意思。
除了將子午并舉,郎瑛還將卯酉對舉、丑未對舉、寅申對舉。每一對的兩項地支,均存在對沖關系。卯、酉標東、西,那是太陽月亮升起落下的方位。至于東卯之兔在月中,西酉之雞在日中,所謂“陰陽交感”,體現了古人有關天文的帶有哲學韻味的瑰麗遐想,且待以后詳說。巧的是,古代對于兔與雞的繁殖生理,竟都存在“感而不交”的誤解。這被郎瑛引入動物習性說,雖非不易之論,卻也堪稱精彩的一筆。丑牛與未羊這一對,一俯一仰,牛舐犢,羊跪乳。寅虎和申猴,對應中顯現著反差,虎代表“陽勝則暴”,猴代表“陰勝則黠”。
剩下的,還有辰龍巳蛇、戌狗亥豬兩對。辰與巳相鄰,不存在對沖關系。但辰巳和戌亥,前兩者東南,后兩者西北,卻正好是調角相對的。郎瑛認為,龍與蛇習性相類,判別僅在“龍為盛,蛇次之”。以晝夜十二時論,辰、巳是向正午過渡的時段,可謂“陽起而動作”;以一歲十二月而論,辰、巳之月份,春夏之交,正走向炎夏酷暑,也可謂“陽起而動作”,而龍蛇是變化之物,所以辰屬龍、巳屬蛇。對戌狗亥豬的解說,采取與辰、巳相同的路數。狗和豬都是“持守之物”,一個守夜,一個鎮靜。其所處時辰,已是夜晚了。
各種解說相互影響,諸說的累加,豐富了生肖文化的內容。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以晝夜十二時辰說生肖,就融入了前人的多種說法:
然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于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辟于丑,而牛則辟地之物也,故丑屬牛。人生于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于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巳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陽類也,故午屬馬。羊嚙未時之草而茁,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申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酉者,月出之時。月本坎體,而中含太陽金雞之精,故酉屬雞。戌時方夜,而犬則司夜之物也,故戌屬犬。亥者,天地混沌之時,如百果含生意于核中,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由子夜講起,鼠咬天開,牛辟大地,頗顯視野之宏大。解釋寅屬虎,著眼于“人”。人生于寅、虎吃人、人畏虎三條,都在著力將“人”與寅虎聯系起來。以上對于子鼠丑牛寅虎的解釋,借用了古代三才之說——三才者,天、地、人。古人認為,三才為萬物之初始,是了解宇宙起源的關鍵所在。漢代王符《潛夫論·本訓》:“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易·說卦》將三才作為“成卦”之本。關于生肖的解說,以天開釋子鼠、以地辟釋丑牛、以人生釋寅虎,并把這三者排在十二生肖之初,符合三才先于萬物的遐思。
接下來,以日出釋卯兔,所取說法是從眾的。辰屬龍,龍司雨——這里借助了十二地支與月份的對應關系,而不是晝夜十二時辰。釋巳蛇,屬巳的月份、屬巳的時辰,二者并用。正午太陽最高,并由東升轉變為向西墜落,陽的極致、陰的始生,都是有關地支午的說辭。由此,講馬奔馳是陽,雖奔騰但終不離地,是陽中有陰,用馬做了午的屬相……《松霞館贅言》所言,有不少內容是對前人立論的兼收。其中,用三才之說詮釋子鼠丑牛寅虎,以顯十二生肖的玄妙,用心可謂良苦。
為了求解十二生肖的奧秘,古人付出了不少心智。于是,就有了趾爪偶奇說、不足形說、動物習性說,有了十二月份說、十二時辰說,還有各說雜糅的解釋。這些解說,雖然難說哪一種正確,卻體現了生肖文化的豐富和源遠流長。
至于民間傳說對于十二生肖起源的解釋,則往往拋開陰陽五行說的窠臼,把故事講得情節生動,富有韻致。比如一則流傳很廣的故事講,當年軒轅黃帝遴選十二生肖,報名者眾,黃帝搞公平競爭,擇優錄用,賽跑定取舍。參賽的動物不少,牛付出超乎其他動物的努力,爭得個一牛當先。眼看就要問鼎,說時遲,那時快,關鍵時刻偷騎牛背的鼠跳躍沖刺,一躍而超出,竊得頭名。牛本厚道,也就甘于坐亞望冠,屈居第二了。其后到達的,依次為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排在十二名次的最末。黃帝按照此名次,配以十二地支,組成十二生肖。這段故事,鼠竊而牛憨,符合人們心目中這兩種動物的形象特征,為民間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