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說數學:探索未知的奠基者
- 劉行光 高會編著
- 1590字
- 2020-11-15 17:52:34
1.7 神出鬼沒的質數
一個大于1的整數,如果除了它本身和1以外,不能被其他正整數所整除,這個整數就叫作質數。質數也叫素數,如2、3、5、7、11等都是質數。

100以內的質數
如何從正整數中把質數挑出來呢?自然數中有多少質數?對于這些問題人們還不清楚,因為它的規律很難尋找。它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一樣東躲西藏,和數學家捉迷藏。
古希臘數學家、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埃拉托塞尼提出了一種尋找質數的方法:先寫出從1到任意一個你所希望達到的數為止的全部自然數,然后把從4開始的所有偶數畫掉,再把能被3整除的數(3除外)畫掉,接著把能被5整除的數(5除外)畫掉……這樣一直畫下去,最后剩下的數,除1以外全部都是質數。例如找1~30之間的質數時可以這樣做。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后人把這種尋找質數的方法叫埃拉托塞尼篩法。它可以像從沙子里篩石頭那樣,把質數篩選出來。質數表就是根據這個篩選原則編制出來的。
數學家并不滿足用篩法去尋找質數,因為用篩法求質數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你不能預先知道要“篩”出什么質數來。數學家渴望找到的是質數的規律,以便更好地掌握質數。
從質數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質數分布的大致情況:
l到1000之間有168個質數;
1000到2000之間有135個質數;
2000到3000之間有127個質數;
3000到4000之間有120個質數;
4000到5000之間有119個質數。
隨著自然數變大,質數的分布越來越稀疏。
質數把自己打扮一番,混在自然數里,使人很難從外表看出它有什么特征。比如101、401、601、701都是質數,但是301和901卻不是質數。又比如,11是質數,但111、11111以及由11個l、13個l、17個1排列成的數都不是質數,而由19個l、23個l、317個1排列成的數卻都是質數。

法國數學家梅森
有人做過這樣的驗算:
12+1+41=43
22+2+41=47
32+3+41=53
……
392+39+41=1601
43~1601連續39個這樣得到的數都是質數,但是再往下算就不再是質數了。
402+40+41=1681=41×41,1681是一個合數。
在尋找質數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還有17世紀的法國數學家梅森。梅森于1644年發表了《物理數學隨感》,其中提出了著名的“梅森數”。梅森數的形式為2p-1,梅森整理出11個p值,使得2p-1成為質數。這11個p值是2、3、5、7、13、17、19、31、67、127和257。仔細觀察這11個數,人們不難發現,它們都是質數。不久,人們證明了如果梅森數是質數,那么p一定是質數。但是要注意,這個結論的逆命題并不正確,即p是質數,2p-1不一定是質數。
梅森雖然提出了11個p值可以使梅森數成為質數,但是,他對11個p值并沒有全部進行驗算,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數字太大,難以分解。當p=2、3、5、7、13、17、19時,相應的梅森數為3、7、31、127、8191、131071、524287。由于這些數比較小,人們已經驗算出它們都是質數。
1772年,已經65歲的雙目失明的數學家歐拉,用高超的心算本領證明了p=3l的梅森數是質數。
還剩下p=67、127、257三個相應的梅森數,它們究竟是不是質數,長時期無人去論證。梅森去世250年后,1903年在紐約舉行的數學學術會議上,數學家科勒教授做了一次十分精彩的學術報告。他登上講臺卻一言不發,拿起粉筆在黑板上迅速寫出:
267-1=147 573 952 589 676 412 927=193 707 721×761 838 257 287
然后他就走回自己的座位。開始時會場里鴉雀無聲,沒過多久全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參加會議的人們紛紛向科勒教授祝賀,祝賀他證明了第九個梅森數不是質數,而是合數!
1914年,第十個梅森數被證明是質數。
1952年,借助電子計算機,人們證明了第十一個梅森數不是質數。
以后,數學家利用運算速度不斷提高的電子計算機來尋找更大的梅森質數。1996年9月4日,美國威斯康星州克雷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大型電子計算機找到了第三十三個梅森質數,這也是人類迄今為止所認識的最大的質數,它有378 632位。
數學家盡管可以找到很大的質數,但是質數分布的確切規律仍然是一個謎。古老的質數,它還在和數學家捉迷藏呢!
知識加油站
互為倒數
乘積為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注意:0沒有倒數;若a≠0,那么a的倒數是;若
互為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