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學原來這么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地理課
- 劉月志
- 1428字
- 2020-11-11 18:53:31
恐怖的厄爾尼諾
課程進行到一半,整個教室溫度明顯高了不少。這個夏天的天氣分外炎熱,即便開了空調,座無虛席的教室里還是又悶又熱。
有的學生不禁提問:“老師,為什么今年夏天這么熱呢?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嗎?”
洪堡德老師說:“氣候變暖只是原因之一,今年之所以會這么熱,主要是因為今年是極端的厄爾尼諾年。”
“什么是厄爾尼諾年?”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問道。
洪堡德老師說:“厄爾尼諾是一種反常的氣候現象,簡單來講就是南太平洋東部的秘魯寒流因為某種原因而變成了秘魯暖流。”
“秘魯寒流是一條自南向北的洋流,它從南極流向赤道,在溫帶海洋與溫暖的海水進行補償交換,從而導致冷水上泛,冷水上泛帶來了大量的硝酸鹽、磷酸鹽等營養物質,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了豐富餌料,因此秘魯沿岸成為世界著名漁場之一——秘魯漁場。
“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正值南半球的夏季,南太平洋海域水溫會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會得到加強。在這個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剛好都開始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會削弱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還會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一般的年份中,這種減弱的程度不足以造成全球性的影響。但在有些特殊的年份,赤道暖流的強度超過往年,或西北季風對東南信風的削弱程度超過往年,就會導致秘魯寒流冷水上泛程度十分微弱,讓秘魯寒流水溫大幅升高,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秘魯漁場減產,給當地漁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問題。”
蝴蝶效應
“那也不過是少吃點兒咸魚的事情,這么聽起來,厄爾尼諾對我們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啊?”有的同學說。
“當然很大,你們忘記了地球是一個整體,南太平洋南美洲西海岸的海水溫度升高,會造成全球性的蝴蝶效應。既然講到蝴蝶效應,就請羅倫茲老師來講吧,他對厄爾尼諾的蝴蝶效應很有研究!”
羅倫茲卻之不恭地站起來說:“厄爾尼諾的蝴蝶效應,最開始表現的就是海水溫度的上升,海水溫度的上升導致海水蒸發變快,影響南太平洋到赤道的大氣壓數值,大氣壓的不正常波動又導致降水異常,南美洲干旱地區就會出現大面積的降雨,而這些水汽原本是應該被送往南太平洋西部亞洲地區的,這些水汽在南美洲形成降雨,于是亞洲很多地區就會陷入干旱當中。赤道上空大氣壓的變化,又導致北太平洋形成強烈氣旋,氣旋在北美和亞洲東部登陸會形成臺風,從而又導致北半球的降水異常和干旱。1982年到1983年期間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我們這幾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5℃,使得南美洲大范圍降水,亞洲大部分地區干旱,北美出現嚴重的臺風災害,歐洲洪澇嚴重。事后統計,全世界一共有約1500人因為這場厄爾尼諾喪生,經濟損失數百億美元。”
厄爾尼諾現象在中國的表現
洪堡德老師又接著說:“那么,厄爾尼諾對我們有什么影響呢?中國北方的夏季降水,都是東北亞夏季風吹來的太平洋高壓氣團和來自蒙古高原的冷風交匯形成的雨水。但在厄爾尼諾年,高壓氣團都被截留在了南方,所以每到厄爾尼諾年,中國南方就會陷入頻繁降水的洪澇災害當中,而北方呢?就像今年夏天這樣,炎熱暴曬。”
“厄爾尼諾破壞性這么大,有沒有辦法預防呢?我們能做些什么呢?”張小凡聽到這些,好像又想到自己家鄉受到的苦難,于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提前做好準備,除此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洪堡德老師攤開雙手,無奈地說道。從洪堡德老師無奈的神情上,同學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無助,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學習地理這門課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