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學原來這么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地理課
- 劉月志
- 2351字
- 2020-11-11 18:53:27
地球的結構
史密斯老師率先向大家提問:“首先,我想問問在座的同學們,大家是如何認識地質的?大家認為地質有什么樣的內涵和研究內容呢?”
前排的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我認為地質就是與地球的內在相關的知識,應該包括地球的構造、地球的地表特征等。”
另一位同學說:“我認為地質應該是地球本身的性質,例如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內部、地球的構造、地球的成分,這些都屬于地質的研究內容。”
史密斯老師看了看大家說:“大家對地質的理解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在認識方面有些不全面。首先大家的定義是基本正確的,地質指的就是地球的性質和特征,包括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進一步分析,還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巖石性質、礦物成分、巖層和巖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這些內容都在地質的研究范圍之內。”
同學們聽了之后都很吃驚,沒有想到地質學的內容竟然如此豐富,不由得對地質學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史密斯老師接著說:“在這么豐富的地質學知識當中,我們要學習的最根本和最內在的知識就是地球的結構。因為地球所有的活動和發展,都和它本身的構造是分不開的。我們只有了解了地球本身,才能夠了解與地球相關的各種知識。”
1909年,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意外地發現,當地震波傳到地下50千米處的時候,會發生折射現象。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地殼下面不同物質的分界面。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又發現,在地下2900千米深的地方,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將兩個面分別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據這兩個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接著,史密斯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地球的內部結構”幾個字,開始講解:“首先我們要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地球從內到外分別是地核、地幔和地殼三個部分。地殼和地幔分界線叫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線叫古登堡面。”
史密斯老師接著講:“從構造圖當中我們能夠看到,地球主要是由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組成的,下面來詳細講解這三個部分。”
“地殼指的是地球的表面層,是地球表面外部的一層固體外殼,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場所。地殼是有斷裂的,在不同的地方厚度是不一樣的,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形態。地殼的平均厚度是35千米,地殼的厚度也有規律,即海拔越高的地方,地殼越厚;海拔越低的地方,地殼越薄。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區,地殼厚度達到65千米以上;在海洋下面,地殼厚度僅有5千米到10千米。地殼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很多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其中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八種元素的質量占地殼總質量的98.04%,在地殼當中分布最廣的是硅酸鹽類礦物。
“地幔指的是地殼下面的一部分,是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約2865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巖物質構成,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的一層。地幔可以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層有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因為集中了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會有元素放熱的過程,并且將巖石熔融,這一層被認為是巖漿的發源地。上地幔呈現固態特征,主要由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質組成。下地幔的溫度、壓力和密度都有所增大,呈現可塑性固態。
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
“地核是地球內部最核心的部分,它的平均厚度是3400千米。地核可以分為外核、過渡層和內核三個部分。外核的厚度約為2080千米,物質呈可流動的液態;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千米;內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千米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一些科學家曾經推測地幔與地核的交界處溫度高于3500攝氏度,外核與內核的交界處溫度為6300攝氏度左右,核心的溫度約為6600攝氏度。”
坐在一旁的魏格納老師接著說:“所有關于地球的知識都建立在地球構造的基礎上,同學們一定要好好體會其中的內涵。接下來,大家應該了解的就是地球的外部結構了。”
有的同學有些奇怪,說:“為什么除了內部結構,還有外部結構呢?”
魏格納老師說:“剛才史密斯老師講的內容都是關于地球內部結構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所以地球表面的圈層對于我們人類來講才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更應該了解的是地球的外部圈層。”
同學們聽了魏格納老師的話,覺得甚是有理。魏格納老師繼續講:“地球的外圈分為四個圈層,分別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
“其中巖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的頂端組成。巖石圈的厚度是均勻的,平均厚度為100千米。巖石圈與地表形態、地球物理學和動力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水圈指的是地殼表層、表面和圍繞地球的大氣層中存在著的各種形態的水,包括液態、氣態和固態的水,具體包括地球上的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即地球上所有水存在的環境空間。水圈是一個連續但是很不規則的圈層。
“大氣圈指的是地球外圈最外部的一個氣體圈層,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個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和氧。根據大氣的分布特征,可以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和高層大氣。
“生物圈就是適宜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條件。生物圈包括巖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以及水圈的全部。由于地球存在大氣圈、水圈,地表存在礦物并且有適宜的溫度,所以地球上就有了各種生命體,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地質歷史上,地球上曾經存在的生物有五億到十億之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絕大部分已經滅絕。生物圈與其他圈層最大的不同是,其他圈層都是獨立的空間,但是生物圈是滲透于其他空間當中的,是非常特殊的一個結構。”
張小凡聽完之后說:“真沒想到,我們生活的地球竟然是一個這么復雜的地方啊!”
林安說:“當然復雜了,不然怎么能夠有我們這么復雜的人類呢?”
魏格納老師聽到之后說:“即便是再復雜的地球,我們人類也可以經過不懈的努力,尋找到它的本質。”
同學們聽完,對地理學更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