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學原來這么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地理課
- 劉月志
- 1820字
- 2020-11-11 18:53:28
地質構造
該輪到迪茨老師的講解了:“剛才看到大家都聽得非常認真,相信大家對于地球的構造有了非常全面的理解。了解了這些知識之后,就可以對地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了,所以下面我們要了解的就是地質構造。大家首先應該明白的是地質構造的含義。地質構造指的是地殼中的巖層經過地殼運動的作用之后,發生了變形和變位,因此產生各種褶皺、節理、斷層、劈理等形態,這些形態就是地質構造。根據時間的劃分,可以將地質構造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其中原生構造是用來判斷巖石有無變形以及變形方式的標準,次生構造是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用來解釋各種構造的形狀等。”
同學們聽著這些理論觀點,覺得有些抽象,于是就請迪茨老師舉例來講。
迪茨老師說:“下面正要講這些,構造可以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
聽完老師說的這些名詞,同學們更覺得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了,紛紛表示特別疑惑。
迪茨老師說:“首先,我要講的是水平構造。水平構造指的是在形成沉積巖層之后,沒有經過任何變動的巖石形狀。這種構造最顯著的特征是先沉積的老巖石在下面,后沉積的新巖石在上面,這種構造是最為簡單的一種構造。不過,水平構造只分布在地殼運動影響非常輕微的地區,并不是很常見。但是在我們地理學做各種研究的過程中,會經常用水平構造的模型。”
“其次要講的是傾斜構造。傾斜構造指的是在水平構造的基礎上,因為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形狀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果巖層向同一個方向傾斜,就形成了傾斜構造。傾斜構造往往不會單獨出現,而是出現在褶曲或斷層的一側,這是由于地表的上升和下降不均勻形成的一種地質構造。”
魏格納老師補充說:“這兩種地質構造是最為基本的兩種構造,因為這兩種地質構造都沒有考慮到復雜的外界因素,所以說有很多基礎性的特征,其他的地質構造類型都需要以這兩種地質構造為基礎,希望同學們好好掌握這兩種地質構造。”同學們聽了之后連連點頭。
迪茨老師繼續接著講:“接下來要講的是褶皺構造。褶皺指的是地殼的巖層因為受到構造力的強烈作用,巖層形成一系列波浪狀彎曲、連續的構造,稱為褶皺構造。褶皺構造是巖層產生的一種變形,是一種非常廣泛和常見的基本地質構造。在褶皺構造當中,每一個彎曲被稱為褶曲,褶曲是褶皺構造的基本組成單位,每個褶曲都有核部、翼、軸面、軸、樞紐等基本組成部分,它們是褶曲要素。”
同學們一邊聽老師的講解,一邊看示意圖,了解褶曲要素的各個內容。
迪茨老師說:“褶曲構造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這些不同的方式能夠幫助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褶皺的性質。第一種分類方式是根據褶曲的基本形態,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指的是巖層向上拱起的彎曲,在褶曲的軸部是較老的巖層,在兩翼是較新的巖層,概括來講就是‘新包老’;向斜指的是巖層向下凹的彎曲,在褶曲的軸部露出較新的巖層,在兩翼是比較老的巖層,概括來講是‘老包新’。這種分類是最為基礎的一種形態分類,除此之外,還有三種是對褶曲具體特征的分類,大家可以通過表格了解這幾種分類。”
迪茨老師說:“斷裂構造指的是地質體受力發生破裂的變形,小的斷裂可能在顯微鏡下才能夠觀察到,大的斷裂可延長幾千千米。斷裂構造可以分為節理和斷層兩種類型。”
“首先要講的是節理。節理指的是破裂面兩側未發生明顯位移的斷裂,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是相對應的。節理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地質構造現象,我們在巖石上見到的裂縫就是節理。巖石由于受力出現了裂縫,但是在裸露的巖石上,并沒有出現明顯的位移。按照節理的成因,可以將節理分為原生節理和次生節理兩大類。原生節理指的是在巖石形成的過程中形成的節理,例如沉積巖中的泥裂、火花熔巖冷凝收縮形成的柱狀節理,這些節理都是在巖層形成的過程中形成的。次生節理指的是巖石成巖之后形成的節理,其中又包括構造節理和非構造節理。構造節理是所有節理當中最常見的,指的是由構造運動形成的節理。非構造節理也被稱為風化節理。
褶曲要素圖解
向斜和背斜
“其次要講的是斷層。斷層是在構造運動當中廣泛發育的一種構造形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在斷層帶上往往有巖石破碎,容易被風化侵蝕,所以巖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都很容易被破壞。導致斷層產生的力量是地殼運動中強大的壓力和張力,當這些力的強度已經超過了巖層本身的承受強度時,就會對巖石的形狀產生破壞性的作用。其中巖層斷裂錯開的面稱為斷層面。如果兩條斷層中間的巖石上升,兩邊的巖石下降,就會形成地壘。如果中間的巖石下降,兩側的巖石上升,就會形成地塹。”
褶曲形態的分類
斷層的分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