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文化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前后,年邁的李清照在臨安城看到了家家戶戶歡度元宵佳節的場景,故國已逝、斯人亦去,滿心悲涼的李清照再不像小時候那樣盼著過節,更沒有梳洗打扮的心情,有的只是觸景生情和“凄凄慘慘戚戚”的心境。
雖然作者在借景抒情,但它還是從一個側面向我們描繪了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兩個城市過元宵節的盛大場面,也說明了無論朝代怎樣變化,人們在元宵節表達新的一年美好希冀和愿景的心情是不會改變的。
上元十三夜
[明]劉英
近喜元宵雪更晴,千門翠竹結高棚。
珠簾半卷將團月,玉指初調未合笙。
新放華燈連九陌,舊傳金鑰啟重城。
少年結伴嬉游去,遮莫雞聲下五更。
劉英,臨海人,明代臺州地區最杰出的女詩人,著有詩集《繡佛齋草》。
這首詩描寫的是元宵節夜晚的熱鬧情景,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元宵節的重視和過節的盛況。連日來的雪停了,大家都去放燈、游玩,直到五更天也不想停下來。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張祜,字承吉,邢臺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張祜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
這首詩寫的是正月十五晚上,大家出門賞燈,游玩歸來的場景。皇宮里燈火通明、歌舞升平,整首詩有俯瞰全景的鏡頭,有特寫近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也有一種說法:“帝京”指的是“天庭”,大家的笑鬧聲和歌舞聲直沖云霄,傳到了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