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 陳玉新主編
- 1572字
- 2020-11-20 14:38:38
傳統習俗
吃元宵(湯圓)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于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里面有“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宋代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節食所尚,則乳糖圓子……十般糖之類?!薄叭樘菆A子”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明清以后“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到了現代,元宵逐漸成為北方的稱謂,而南方則稱之為“湯圓”。南方人對于湯圓的感情,其實是更甚于北方人之于元宵的。
一般認為湯圓和元宵起源相同,制作工藝和地區分布不同。湯圓和元宵制作不同,南方湯圓是逐一手工做成的,餡料是軟的,而北方元宵餡料預先制好,晾干并切成小四方塊,然后置于機器中滾上江米粉即成。
鬧花燈、猜燈謎
元宵節也被稱為“燈節”,鬧花燈作為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是在西漢時期開始的,隋唐時漸盛。依據《資治通鑒》中柳彧的記載,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人們便都到大街上盡情狂歡,鼓聲震天,火光照得大地如同白晝。人們不吝惜錢財,互相攀比花燈的精巧。所有人不分貴賤、不論男女,一切隔閡都暫時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歡聲笑語。
從進入正月開始,人們就在自家掛上了燈籠,直到正月十五達到高潮。后來還有人會將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各式各樣的彩燈上讓人猜,既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鬧花燈和猜燈謎兩項一起進行,這兩者也就一起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舞龍舞獅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傳說中龍可以行云布雨、消災解難,自古以來就是吉祥的代表,我們華夏民族又被稱為龍的傳人。每當到了大型慶典、節日的時候,我們常常都會通過舞龍的方式來祈福,元宵節也不例外。
獅子也被我們的祖先認為是祥瑞之獸,它外形威武、神態多變,民間有很多關于獅子的傳說。據說,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異域的獅子形象也從西域傳入中原。人們認為舞獅可以帶來好運。唐朝時,舞獅就已經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
元宵節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喜歡在這一天聚在一起歡度慶典,表演舞龍舞獅也成為一個傳統習慣。

劃旱船
劃旱船又叫跑旱船,據說是根據漁民在水上打魚的生活情節創作出來的,它的表演和道具都很簡單樸實,有很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人民群眾非常喜歡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形式。
劃旱船是一項群體表演形式,一般是由多個旱船組成一支表演隊伍,前面有個老翁拿著槳領航,后面的旱船隊伍用小碎步跟著領航人緩慢前進。旱船不是真船,多是用兩片薄板做成船形,再蒙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間,就像坐在船上一樣。表演者手里拿著槳,做劃船的動作,一邊跑,一邊唱些地方小調。一個人劃旱船的居多,但是有時還有另一男子扮成坐船的客人一起進行表演,多半是丑角,會以滑稽的動作來將觀眾逗笑。
關于旱船的起源,有傳說是王母娘娘生日時,神仙們一起扎了一條旱船為她祝壽,張果老將這條船借下凡間,用旱船來鬧新春,此后人間便風調雨順、連年豐收,此后便有了劃旱船的風俗習慣。
劃旱船的歷史悠久,最早的劃旱船表演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后來在漢文帝的百歲壽宴上也表演過。唐朝時期,劃旱船表演開始廣泛流傳,不僅在民間表演,還被改造成了宮廷舞蹈。
劃旱船表演已流行于我國很多地區,元宵節時很多城市也將劃旱船當作必做的民俗項目之一。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各種慶?;顒?,還有一種祈福活動——走百病,這是古代婦女們求福避災的一種民俗活動,明清時期尤為盛行。
據《帝京歲時紀勝》載:“元夕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俗傳曰走橋?!北本┑鹊卦谡率鍟r,婦女們相約外出行走,其中一個人在前面拿著香走,人們覺得這樣可以強健身體,稱之為走百病或散百病。這種活動在民間其實是很講究的,必須是在特定的時間,婦女們聚到一起,走過橋,或者走到郊外。
另外,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釘”,這里說的摸釘指的是到寺廟燒香的時候,用手觸摸寺廟大門上的門釘,以此期盼家庭人丁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