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演變
元宵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受到人們的重視。兩千多年之前,漢文帝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在先秦時期的神話系統中,太一神是當時的最高神,也有人稱其為太陽神。隨著秦朝統一了全國,太一神從某一地區的最高神開始向全民信仰轉化,其影響力和范圍有了明顯提高。
到了漢武帝時期,太一神的地位繼續提高,從東帝變成了主帝,也被人們認為是萬物的起源。
我國古代在“天子”是“皇權神授”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到兩漢時期,國家祭祀天神的儀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漢武帝下令正月十五這一天在甘泉宮舉辦祭祀“太一”的活動。
但這時候的元宵節主要是流傳在宮廷中的節日,東漢時期,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元宵節民俗的形成和推廣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漢明帝永平年間,蔡愔從印度帶回佛法,據他所說,印度摩揭陀國每到正月十五,所有的僧眾就聚到一起瞻仰佛舍利,那時是參佛的良辰吉日。
漢明帝崇尚佛法,為了達到弘揚和宣傳佛法的目的,便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中和寺廟里燃燈禮佛。加上當時道教文化中的最高神——天皇大帝具有北辰而眾星拱之的地位,這和太一神的“北辰之神名”的說法不謀而合,《五經通義》中認為天皇大帝就是太一神。
佛教、道教再加上元宵節本身所處的時間節點,讓元宵節從宮廷傳到了民間,從中原傳到了全國。
元宵節的節期和民俗活動也是在不斷發展的。漢朝時元宵節指的就是正月十五這一天。到了國力強盛的唐朝,元宵節變成了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天時間,元宵賞燈的活動也越來越興盛,無論是都城還是小鄉村,處處張燈結彩,人們還會制作巨大的燈樹、燈柱等,非常熱鬧。
宋朝就更加豐富了,元宵節要前后張燈五天,堪稱全年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猜燈謎的活動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甚至還會有些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用燈和圖像來講述監獄中的故事或者陳列刑具的樣子。這幾天,不分男女老少、地位高低,可謂是舉國同慶。
明朝時,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從正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七整整十天,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和春節相接,熱鬧非凡。

清朝時,宮廷中不再舉辦燈會,節期也從十天縮短到了三天,但民間的燈會仍然非常壯觀,還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等活動,非常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