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相信它總有一天會燦爛展現

人類有收藏的癖好,或曰天性?上世紀八十年代,火柴皮就是一種藏品。但對于我們一幫小孩而言,收藏它是為了在課間斗一場。
在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下,罕見的“鳳凰”火柴皮最“值錢”,誰有它,能通吃其他伙伴的火柴皮。但后期的比賽程序,你也可能輸了這張“鳳凰”,那是非常痛心的。
我就輸過。迫不得已,攢零錢去買這種精裝火柴,然后把火柴全部掏出來,剪下包裝盒的皮,揣兜里。第二天上學,再斗。
鳳皇于飛,
翙翙其羽,
亦集爰止。
(《大雅·卷阿》)
《卷阿》說的鳳凰,未必不存在于當時。學者們所見的早期鳳凰形象,有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雙鳥朝陽”象牙骨器,還有距今約7400年的湖南高廟文化遺址白色陶罐上的鳳凰紋。這兩地的老祖先生活在所謂的“原始社會”,彼此距離很遠,卻擁有相似的“鳳凰文化”,也許不是想象力的偶然重合呢?

我內心希望鳳凰與龍、麒麟一樣,都是曾經真實存在的動物。如此,則更有信心對遠古傳說致以歷史學、地理學、生物學的敬意。因為現代人太迷信“科學”了,乃至很長時間里,老祖先的文化遺產都被蒙塵。而現實證明,這對一個民族、國家的群體認同感絕非好事。《山海經·南山經》說——
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凰)……
注意“其狀如雞”!后來民間關于鳳凰的形象表現,基本沒遠離此說。更準確地說,這個雞應指公雞,母雞沒有那種氣勢。但雞太生活化了,本身不能代表鳳凰形象,所以,如果鳳凰是多種鳥類形象的集大成,肯定還有鷹、雀等影子。這個猜測是基于古人虛構鳳凰的前提,但我剛才說了,我并不希望鳳凰未曾來過中原、中國。《尚書·益稷》道——
《蕭韶》九成,鳳凰來儀。
這是說大禹治水成功后舉行盛大慶典,鳳凰來了。據歷代學者研究,《尚書》是上古重要的國家文件集,總不會創造什么《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吧?那么大禹時代所見的鳳凰,很可能是真實的一種大而美的鳥。之后的《國語》《史記》等典籍中也有鳳凰出現的記載。比如周朝勃興時,寶雞岐山有鳳凰鳴叫等,都是祥瑞來臨的預兆。
在后期傳說中,鳳凰越來越脫離人民群眾。因為它“非晨露不飲,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棲”。尤其最后一個條件,幾乎從根本上限制了鳳凰進入人世。越是看不見,越是增加神秘感,然后產生更多的傳說。比如《爾雅·釋鳥》中郭璞描述鳳凰的特征是——
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就是說,除了過去鳥的形象集合,又增加了蛇、龜、魚的元素。至于“高六尺許”的根據何在?誰量過鳳凰呢?傳說到如此細致的地步,反倒不可信了。雖然我相信真正的鳳凰只是藏起來了。
當代人對鳳凰形象的塑造十分精彩,尤其到了婚慶、春節等時間,鳳凰免不了要登臺飛舞一番。它的絢麗中有雄偉,吉祥中有歡樂。人們通常將鳳凰與龍并列,意思是陰陽和諧,龍鳳呈祥。但在漢代以前,鳳、凰是分開的,前者為雄,后者為雌。所以當時男人多有用“鳳”做名字的。而今天名為“鳳”者,基本是女性,且多是年齡偏大的鄉村女性。

美國有個鳳凰城。但英語中的“鳳凰”,與中國的鳳凰差距應該很大吧?西方的“龍”就是兇惡的妖魔。他們的鳳凰也許不壞,但吉祥意義不足,更多傾向于在戰斗中主持一下正義之類的工作,平時西方民間也不太在乎鳳凰形象。
所以,鳳凰于中國人而言,更有類似龍的親切感。雖然我從沒見過它,但,我相信它總有一天會燦爛展現。就像《大話西游》里的紫霞姑娘,期盼孫悟空的到來一樣。
每念及此,多少有點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