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國務院關于印發 “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國發〔2016〕6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6年10月27日

“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

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確保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低碳發展目標任務,推動我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特制訂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順應綠色低碳發展國際潮流,把低碳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措施,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強化低碳引領,推動能源革命和產業革命,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消費端轉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氫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亞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力度進一步加大。碳匯能力顯著增強。支持優化開發區域碳排放率先達到峰值,力爭部分重化工業2020年左右實現率先達峰,能源體系、產業體系和消費領域低碳轉型取得積極成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運行,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初步建立,統計核算、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試點示范不斷深化,減污減碳協同作用進一步加強,公眾低碳意識明顯提升。

二、低碳引領能源革命

(一)加強能源碳排放指標控制。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滿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發展格局。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費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15%。大型發電集團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時以內。

(二)大力推進能源節約。堅持節約優先的能源戰略,合理引導能源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嚴格實施節能評估審查,強化節能監察。推動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組織開展重點節能工程。健全節能標準體系,加強能源計量監管和服務,實施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動節能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三)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積極有序推進水電開發,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穩步發展風電,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積極發展地熱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力爭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4億千瓦,風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光伏裝機達到1億千瓦,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加強智慧能源體系建設,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提升非化石能源電力消納能力。

(四)優化利用化石能源。控制煤炭消費總量,2020年控制在42億噸左右。推動霧霾嚴重地區和城市在2017年后繼續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幅削減散煤利用。加快推進居民采暖用煤替代工作,積極推進工業窯爐、采暖鍋爐“煤改氣”,大力推進天然氣、電力替代交通燃油,積極發展天然氣發電和分布式能源。在煤基行業和油氣開采行業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規模化產業示范,控制煤化工等行業碳排放。積極開發利用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加強放空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到2020年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0%左右。

三、打造低碳產業體系(略)
四、推動城鎮化低碳發展

(一)加強城鄉低碳化建設和管理。(略)

(二)建設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發展鐵路、水運等低碳運輸方式,推動航空、航海、公路運輸低碳發展,發展低碳物流,到2020年,營運貨車、營運客車、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分別下降8%、2.6%、7%,城市客運單位客運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2.5%。完善公交優先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智能交通和慢行交通,鼓勵綠色出行。鼓勵使用節能、清潔能源和新能源運輸工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到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嚴格實施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提高重型商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研究新車碳排放標準。深入實施低碳交通示范工程。

(三)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低碳化處置。(略)

(四)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倡導“135”綠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里以內步行,3公里以內騎自行車,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勵購買小排量汽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五、加快區域低碳發展(略)
六、建設和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略)
七、加強低碳科技創新(略)
八、強化基礎能力支撐

(一)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推動制訂應對氣候變化法,適時修訂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政策法規。研究制定重點行業、重點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標準、建筑低碳運行標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標準等,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加強節能監察,強化能效標準實施,促進能效提升和碳減排。

(二)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核算。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指標體系和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制度,強化能源、工業、農業、林業、廢棄物處理等相關統計,加強統計基礎工作和能力建設。加強熱力、電力、煤炭等重點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因子計算與監測方法研究,完善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指南。定期編制國家和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實行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制度,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系統。完善溫室氣體排放計量和監測體系,推動重點排放單位健全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臺賬記錄。逐步建立完善省市兩級行政區域能源碳排放年度核算方法和報告制度,提高數據質量。

(三)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布我國低碳發展目標實現及政策行動進展情況,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發布平臺,研究建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公報制度。推動地方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公開。推動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制度,鼓勵企業主動公開溫室氣體排放信息,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企業要率先公布溫室氣體排放信息和控排行動措施。

(四)完善低碳發展政策體系。(略)

(五)加強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略)

九、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略)
十、強化保障落實(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赉县| 建阳市| 黄梅县| 河源市| 景东| 贵阳市| 河南省| 邯郸市| 海伦市| 北流市| 沙雅县| 黎川县| 永宁县| 九江市| 信阳市| 老河口市| 南宫市| 故城县| 逊克县| 沾化县| 布尔津县| 昆山市| 汨罗市| 宁陕县| 奉贤区| 安多县| 都江堰市| 澄江县| 化德县| 张北县| 昂仁县| 道孚县| 抚松县| 阜宁县| 玉龙| 内黄县| 常熟市| 锦屏县| 茶陵县| 宕昌县| 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