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處的藝術:讓人際關系提升你的幸福感(原書第5版)
- (美)羅蘭·福特 朱迪恩·阿特
- 2802字
- 2020-11-04 17:09:49
電子通信
新技術應用的方法五花八門且不斷擴展,其速度一日千里,并且正在影響我們相互溝通的方式。網聊和短信量逐年上升,現在正“虎視眈眈”,大有取代電子郵件而一統天下之勢,其摧枯拉朽的速度正如它已經將電話拍死在沙灘上那樣令人觸目(Oregonian,2011年3月20日)。
電子通信的優勢顯而易見:速度快、觸手可及、靈活多變、實時,更適合會話并且更加隨意。但是每個優勢都伴隨一個潛在的劣勢。我們對于網絡和社交網絡又愛又恨的模糊感受在有些漫畫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在漫畫中人們明明坐在會議桌的兩邊,卻通過互發信息來準備開會,突然間意識到發信息的人就坐在自己對面。還有這些玩笑話:“我愛臉書,但是討厭去應付過去生活里的所有人。”
社交網絡
我們選擇與人溝通交流的方式日益增多。2010年2月22日,尼爾森公司(The Nielsen Company)發布了最新的社交傳媒統計數據。到2009年12月,全球平均每一位消費者每周花在社交網站上的時間超過5.5小時,比起2008年的每周3小時提高了很多。這種增長主要得歸功于兩個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Barbierri,2010;Ostrow,2010)但結果是,我們彼此之間是變得聯系更緊密還是關系更疏遠?所有這些電子交流怎樣影響到人際關系?社交網站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請思考下面這幾點:
·盡管視頻的觸手可及讓一切正迅速發生改變,但網絡約會服務還是為人們提供這樣的機會,讓人不必知道對方的模樣就去認識這個人。有時候人們會根據別人的長相而倉促對其下斷語。使用網絡約會服務的人說,如果他們能先通過交談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個人后再決定見不見面,這樣做確實會大有好處。
·有些人說他們確實可以通過網絡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個人,因為他們覺得和人在網絡這個社交大環境下分享私人想法和感受會很安全,沒有后顧之憂。匿名讓人們在交往中既能夠維持聯系又保持一定的距離。
·臉書據說是改變世界的利器。它是全球溝通的工具,跨越了國界,讓人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往。比如,無數消息來源都顯示(如Kirkpatrick,2010)臉書是引發中東地區政治巨變的幕后推手。人們能夠以過去無法想象的各種方式相互討論并分享信息。組織各種聚會鼓動民主運動,推特在這方面的作用異常突出。如果說推特能引發革命那就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但是在讓人們及時得到信息,教育民眾和聯系群眾方面,技術確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研究同時也指出了科技所帶來的潛在危險,諸如下面幾項所示:
·雪莉·特克爾,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也是臨床心理學家,她寫過一本書名叫《同是孤獨客》(Alone Together,2011)。在書中,她描述了自己對當前這種情況的看法:“一聯網,我們確實都在一起了,但我們雙方的相互期待低到不能再低,因而我們覺得無比孤獨。”有些人面上的朋友多到不可勝數——臉書上面有500多好友——但是說到知根知底、深情厚誼的交情,半天也找不出一個來,真正是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人們變得日益沉迷于網絡世界。就有這樣的真實例子,有人和網上好友打得火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使自己現實中的婚姻如臨深淵。
·社交網絡可能將我們縮小成自如操縱的側身像,我們躲在后面不想出來。雖然我們所有人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每天都得擺出一副面孔,這也是事實,但是一上網我們都極容易,極有可能制造自己的一些假象。
·不懷好意的人可能會刻意制造自己的一些假象。實際上,社交網絡讓很多不懷好意的人有了可乘之機,令很多人成為他們的受害者。
·匿名固然能帶來坦誠的批評,但它也有可能被用來張貼一些丑陋、傷人或者是不光彩的評論。開放的論壇網站討論第一修正案的許多條款,就涉及什么樣的言論可以發表。很多網站都開始考慮不用通過某種形式的審查而能提高其網絡內容和評論質量的方法。
·能和成百上千的人建立聯系,你明白需要,你在網頁上貼出的內容也許并不是你希望成百上千的人都能看到的內容。這里也還有出于安全因素的擔憂,以及你不想與人分享的內容不希望它在網上流傳得到處都是。
·我們正在被垃圾郵件、錯誤消息和詐財騙局所淹沒。
·人們不僅正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經歷著過量交流的問題,公司老板也開始為不必要的干擾所帶來的額外支出無奈買單。《今日美國》(USA Today,2011年2月2日)報道說有些公司用戶現在一天收到100多條信息。而且,當人們都開始花時間處理個人信息時,商業生產力上所付出的代價必然是高昂的。
·以文本為基礎的互聯網交流為誤解的產生制造了溫床,因為人們無法依賴其他提示,比如說聲音的腔調或者手勢來理解必要的信息。(Bucher,2009)
不論電子溝通的效果如何,目前的景象是它的用戶只會變得越來越多。有一句經常被人引用的話是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64)說的:“傳播手段即是傳播內容。”這句話的意思是傳播信息的形式會深深根植在信息內容當中,最后這個傳播手段會影響人們如何來看待這個信息。在社交網絡里,這句話變得再真實不過了。
多任務管理
我們是否一步步學會面對多頭任務時也能做到有條不紊,還是源源不斷的信息轟炸正讓我們日漸左支右捂,無法集中精力辦好一件事情?(諷刺的是,有些研究者和寫作者猜測,他們分享的關于日益增長的交流技術帶給某些人的影響的這些信息,也許他們筆下所談的這“某些人”壓根就不會瞧上一眼。年輕人好像越來越不能安心去讀完一整本書,他們只會從網上下個概要掃一眼而已。)
有關現代多任務管理(multitasking)及其對人的大腦的影響這一領域已經出現幾個意義重大的研究成果。下面列出一些研究成果供大家參考:
·奧菲爾、納斯和瓦格納(Ophir,Nass,Wagner,2009)考察了長期身兼數任和只承擔少量輕微任務的媒體工作者之間在信息處理形式方面有沒有什么系統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那些身兼數任的媒體人更容易受到毫不相干的環境刺激因素和記憶中不相干的畫面的干擾。這就導致了令人驚訝的結果,承擔多項繁重任務的媒體人在快速變換任務能力的測試中表現更差,很可能就是由于過濾掉不相干任務干擾的能力正在急劇降低。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Gorlick,2009)也發現:“經常性地遭到多股電子信息激流輪番沖擊的人難以集中注意力、控制記憶力或從容地在幾項不同工作之間切換,而那些甘愿一次完成一項任務的人情況就要好得多……將大約100名學生安排去做連續的三個測試后,研究人員認識到那些同時承擔多項任務的媒體人在精神上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些人對不相干的信息癡迷得要命……無論什么事情都能叫他們分心(P.1)。
·埃里克·霍維茨(Eric Horvitz,2007)發現一家軟件公司里的員工在接電話、收郵件或者看短信息之后大概要在10~15分鐘之后才能回到手頭的事情上。
·同樣的研究發現還來自密歇根大學的大腦、認知和行動實驗室。在一個訪談(Reimer,2007)中,這個實驗室的主任大衛·梅爾(David Meyer)總結道:“身兼數任只會讓你速度放緩,增加犯錯的概率。從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個立場來看,破壞和干擾是不劃算的買賣。”
底線在哪兒呢?如果你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情,那么完成的任務會更多,完成任務的質量更高:底線是每次專心去做一樁任務,堅持做很長一段時間。來自研究人員的建議包括關閉信息提示,只在每天的固定時間去收發電子郵件和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