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哈布斯堡王朝的黃昏

歷史上最大的戰爭——對抗——難忘的戰場——一個衰落中的帝國——不和的各民族——波蘭的夢——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奧皇的圈子——奧皇的友誼——皇位繼承人——他的婚姻——康拉德·馮·赫岑多夫——戰爭鼓吹者——三國同盟——大國建立集團


假如我們暫時從——我們的——記憶中抹去發生在法國和佛蘭德的戰爭,那么在東線的戰爭就是歷史上無可比擬的最大戰爭。就其規模、屠殺、戰士的拼搏、軍事上的變幻莫測來說,它的重要性和激烈程度都遠遠超過所有相似的人類戰爭。

它也是有文字記載的最令人沮喪的戰爭。所有三個帝國,敵我雙方,勝者和敗者,都毀了。所有的皇帝或其繼承人全都被殺或被廢黜了。羅曼諾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和霍亨索倫王朝被粉碎和鏟除,它們數世紀以來名聲顯赫,交織成歐洲的特有結構。這三大機體的結構是由若干代人的忍耐與英勇建立起來的。代表歐洲大家庭貴族支脈的傳統群集,如今卻已變得不能辨認了。本卷的篇章再次敘述了實實在在的、理所應得的、令人眩暈的勝利和失敗。它們記下了數百萬人的苦難、艱險和激情。他們的汗水、他們的淚水、他們的鮮血打濕了無垠的平原。千家萬戶等待著將士的歸來。成百座城市準備歡呼他們的勝利。但所有人都失敗了,所有人都受到了打擊,他們付出的一切都付諸東流。他們蒙受了駭人聽聞的傷害,他們忍受了匱乏,他們以典型的無限忠誠獻身,但一切犧牲都化為烏有。任何人都一無所得。他們在泥濘中掙扎,他們在雪堆中凍死,他們在嚴寒中餓死。那些幸存者,那些經歷過無數日夜戰斗的老兵最終回來了,帶著勝利的榮譽抑或是不幸的消息,回到了早已被災禍吞沒的家鄉。

我們可以通過拿破侖的戰役想象這一戰線。艱難與陰沉的戰爭;冬季的戰爭;荒涼貧瘠的地區;背負重物前進和后退的長途行軍;戰馬套著挽繩死去;傷者被自己的血凍住;死者不點數不掩埋;生者再次被強迫去受煎熬。艾勞、阿斯珀恩、瓦格拉姆、博羅季諾、別列西納——所有有關這些名字的邪惡印象再現于眼前,他們穿著的壯麗的、熠熠閃光的外衣被剝掉了,露出丑惡可怖的原形。這里,整個中歐將自己撕成碎片,在痛苦中死去,又再次面目全非地站起來。

* * *

在前三卷,我追溯了這些對抗的無情加劇,這些對抗在19世紀最后25年內把歐洲變成一個兵營,變成兩大聯盟體系,世界和平就不可靠地建立在這兩大體系的均勢上。但這個漫長的過程主要是依據西方大國的觀點予以研究和描寫的,是以法國和德國之間的持久爭吵以及英國對此的態度為中心的。現在我們再逆著歷史長河追溯到中歐、東歐和東南歐發生世界戰爭的根源。即使德國和法國從未成為對手和敵人,或者,即使英國從未被德國排斥,奧匈帝國和巴爾干諸國的憤怒的源頭也遲早要泛濫成戰爭的洪水。如果沒有這些東部的麻煩根源,那么西部大國或許早就處在和平與進步的陽光之下了。這兩組自成一體的致命勢力,本身就有可能釀成最深重的災難,致命的時刻也確是由東方事態的進程決定的。

中歐和東南歐的國家和民族從古代戰爭的混亂中占有廣袤的疆域。古戰場上凌亂地堆積著昨日陣亡戰士的累累白骨以及往昔勝利的旗幟和戰利品,關于這些有許許多多殘酷壓迫和征戰滅亡的故事可述,對此人們記憶猶新。哈布斯堡帝國和巴爾干半島國家基本上處于與悍然入侵、強迫其他民族改變宗教信仰、蹂躪平民的土耳其人歷經數世紀斗爭后留下的廢墟中。好戰的伊斯蘭教的潮流在西方衰落和消失很久之后,在這里最終也被擋住了。經過長期斗爭后,多瑙河流域得到解放。有一段時間,奧斯曼帝國統治著巴爾干國家的基督教民族,而且在其開始衰敗后還極為嚴厲地控制著她們。這些勇猛的基督教民族,主要是在俄國的幫助下,一次又一次沉重地打擊土耳其的暴政,爭取自由,直至土耳其帝國永遠瓦解。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和希臘擺脫了500年被奴役的災難,站了起來,但幾乎立即開始以憎恨與敵對的犀利目光相互注視。她們當中的每一個都記得巴爾干的霸權在這個或那個時期曾經是屬于她的;各國都著手收集她們國家在沖突歷史上亂成一團的、不連貫的線索。

在基督教國家的勝利者中,第一個當屬沙皇帝國。如果說是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騎士團曾經擋住過土耳其入侵的話,那么是俄國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里緊逼著土耳其,激勵著仍在受奴役的兄弟民族求解放,并受其他動機的驅使趨步君士坦丁堡,要求開放地中海不凍水域。俄、土之間的世仇與法、德之間的仇恨一樣古老,一樣不共戴天。但俄國,在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以及其他著名的羅曼諾夫王朝君主的統治下,富有生氣,不斷強盛;而奧斯曼帝國則趨于衰敗,日落西山。從14至18世紀,中、東歐面臨的危險以及其全神貫注的問題是土耳其的強大。19世紀,它們所面臨的危險則是土耳其的衰落。

由于入侵軍的最終撤退,強悍的民族和廣大疆域的解放,共同敵人的衰敗和消亡,長期聯合奧匈帝國各民族的結合力逐漸松弛瓦解。日耳曼人、捷克人、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為安全而組成一個聯合帝國的必要性,由于接二連三的災難性戰爭和內戰而受到了損傷。隨著外部敵人消失,奧匈帝國的軍隊開始解體。與巴爾干解放了的國家一樣,多瑙河平原的四個民族也開始再次為自己思考過去和未來。1848年,匈牙利人發動了起義和革命,差一點使自己分離出去。他們被通過喀爾巴阡山脈的山口蜂擁而出的俄軍攔截并擊潰,淪為俘虜,被沙皇帶回,再次成為其兄弟皇帝的階下囚。年輕的弗蘭茨·約瑟夫是在經歷了流血和殘殺的大慘劇之后才進入他漫長而不祥和的統治的。現今處于全面復蘇中的民族主義的波希米亞,在奧地利的羅網中感到焦慮、憤慨,正在竭力掙扎,而這種民族主義的復蘇標志著19世紀的結束。如果雙重君主變成三重君主,她也許會同意和解。但無論是弗蘭茨·約瑟夫還是匈牙利對此都不會讓步。

往南看,該帝國的問題甚至還要嚴重。南部斯拉夫人橫跨帝國邊界的兩側。該民族的核心是塞爾維亞,但大部分斯拉夫人居住在多瑙河以北以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省。所有南部斯拉夫人的感情和傳統都向著塞爾維亞,就像被磁鐵所吸引,而且還通過塞爾維亞向往著久遠年代前曾經盛極一時的斯蒂芬·杜尚的塞爾維亞帝國。復興昔日的榮耀,重新統一現在分離的土地和人民,成了塞爾維亞人擺脫土耳其奴役后的堅定抱負。這是個堅強尚武的民族,“巴爾干的普魯士人”,他們的牙齒是在與土耳其蘇丹部隊進行了數世紀之久、無記載的兇猛戰斗中磨鋒利的,對擋道者毫不留情。他們毫不顧及對自己或別人的影響,無所畏懼,能忍受一切,通過這次大戰的恐怖和苦難,持續地嘗試實現他們的龐大計劃,而且事實上,在大戰結束時,達到了他們的目標。

上一世紀后半葉,所有這些腐朽力量在帝國內部積極地并且越來越明顯地發揮作用。西方世界的進步,民主思想的傳播,普及教育的至高無上的必要性,代表制和議會制在廣泛選舉權基礎上的采用,義務兵役制的需要,這一切往往會加劇緊張程度。只要教育是熱心求學的少數人得之不易的一種特權,語言和歷史的問題就不會產生麻煩;但當種族混雜和宗教信仰混雜的數百萬人坐在課桌旁接受義務教育時,每個鄉村學校的每個教室、每一門課程都會成為角斗場所。在這個衰落的帝國沒有一種力量,能迫使無數國民學校像美國那樣使用單一語言,把普遍的宗教與教育分離開來。奧匈帝國的每一個民族都沉溺于分離主義,把它推向極致,而且復活了古老的,甚至是早就忘卻的語言,在日益擴大的敵對中,把它們作為武器使用。

在帝國議院中召集這些對立力量開會是毫無用處的。英國下院議事程序的步驟也無力應付如此嚴重的分歧。只有當原則為各黨派大多數所同意或至少肯接受時,議會才會興旺。在哈布斯堡王朝的議會中,一幫幫激動的代表坐在那里,整個鐘頭都以敵對的語言相互號叫,以無休止的敲擊桌子來為他們的合唱伴奏,這種合唱還會突然升級,最終發展為口頭攻擊。所有的人都縱容仇恨;所有的人為其縱容付出了血與淚的代價。

這些民族的表現以及與他們有聯系的、雖然不是完全相同的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傾向,令許多階層的人士感到非常苦惱和憂心忡忡;這些人士是有文化、有特權的土地貴族,無數等級的官員和軍人階層,他們是保護財產、維護帝國團結和支持君主政體的基本力量。試看某些愛爾蘭人,又是新芬黨又是社會主義者,他們一起爭吵,一起撼搖帝國的結構;而那些安全和昌盛均系于帝國的生存的強大統治階級,則以憤怒、擔心和困惑的心情注視著愛爾蘭事態的發展。當20世紀在6000萬人上空破曉時,統治奧地利的是面有倦容、年邁體衰、命運悲慘的80多歲弗蘭茨·約瑟夫(1830—1916),進入20世紀時應為70多歲。——譯者的皇帝,人民的災難還要繼續一段時間。

包含著土耳其的衰弱、巴爾干的野心和奧地利的衰敗的場面,如果沒有波蘭的夢想就不完整了。當多瑙河沿岸的離心力在積儲能量時,維斯圖拉河兩岸的向心力卻保持著不滅的能量。著名的波蘭王國的位置就在這里,雖然130年來一直被包圍著她的三個軍事帝國瓜分,但她始終珍視自由并追求重新統一,還懷著動搖三個瓜分者的根本的希望。在隱蔽的華沙地下室安放著波蘭國家的古老旗幟。2000萬到3000萬波蘭人在三只帝國之鷹的魔爪下無依無靠,他們被牢固地編入三支傲慢的軍隊之中,相互敵對,隨時都可能被迫兄弟相殘。但他們等待著有那么一天,在三個帝國的廢墟上,揮舞隱藏的旗幟,再次向日光致敬。這里有一個永不消失的夢。

* * *

奧匈二元帝國雖已破裂,然而仍舊繃緊的制度,依然沉悶地圍繞著這個年邁的皇帝轉。弗蘭茨·約瑟夫1848年在頒布處決令、戒嚴令和對起義的嚴厲鎮壓中登基。他遭受過各種國家苦難和家庭悲劇:其弟馬克西米連在墨西哥被反叛的行刑隊處以極刑。他的獨子、王位繼承人魯道夫于1889年悲慘地自殺。他的妻子,在日內瓦的一個碼頭上,被一名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用刀刺透了心臟。他發動的對外戰爭均以失敗告終,他專心致力的國內政策也都是顯然會徒勞無功的。1859年,索爾費里諾和馬真塔這兩個戰役使他喪失了意大利北部。1866年的薩多瓦戰役使日耳曼的霸權從奧地利轉移到普魯士。他曾與之鏖戰的匈牙利在帝國的心臟堅持富有挑戰性的分離主義。他永遠不會承認波希米亞曾是伙伴,后者正在他的手掌中苦苦掙扎。

然而,這位皇帝不止是活著,而且活得很好。國王愛德華七世去世時他已經在位60年。他75歲時不僅保養得好,而且精力旺盛;他走得了遠路;他還能騎馬;他最主要的娛樂是射獵野豬、熊和鹿。他曾堅毅地承受喪親之痛;他妒忌其弟馬克西米連;他不愛他的妻子;他與他的家族的所有成員都不和,其中有的惹出了公開丑聞,按他的嚴格標準是決不會寬恕的;他有禮貌地默認了其侄子、新的皇位繼承人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的存在,但他永遠不會原諒他的戀愛婚姻。1905年至1911年俄國駐維也納使館陸軍武官馬爾琴科將軍,在其確實對歷史作出了貢獻的回憶錄中說,他的同僚德國武官馮·比洛少校(德國前宰相之弟,后在比利時被殺害)談過這位皇帝的麻煩:“他習慣于那樣。一天工作中如不發生不幸,他就會感到乏味。”馬爾琴科自己則說,弗蘭茨·約瑟夫“把他的失敗和挫折看成是對好運的獻祭”。這位精明、有禮、執拗而無幻想的老紳士,在帝皇家里長大,從青年時期起一直被大量公務纏擾,對公務是否處理得當總是反復自省。

在他在位的最后階段,他差不多成了一部自動機器。他沒有歡樂,事實上是心情抑郁,每天從黎明到黃昏準時地、勤勉地完成日常事務。他通常早晨4時即起,穿一身天藍色制服,在四周全是公文和卷宗的辦公桌旁喝完咖啡。他希望晚上不遲于8時就寢。他對破壞這個規律的一切社交活動都深惡痛絕。不得不宴請賓客時,就最遲在下午五六點鐘開宴。沒有這類安排時,皇帝在三四點鐘之間就進晚餐了,雖然維也納通常的晚餐時間在八九點之間。這位年邁的老人獨自一人處于權力的頂峰,從那里時間的潮流一去不返,他品德高尚,是一位辦事認真的公務員,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繼續在崗位上忠誠地工作,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朝著正確的方向率先前進。

在帝國最后17年間成為皇室權貴的馮·馬爾古蒂男爵,對宮廷作過生動的描寫。弗蘭茨·約瑟夫與一個奇怪的小圈子親密無間地生活,小圈子由兩個70多歲的隨從武官組成——帕爾伯爵和博爾弗拉斯男爵,后者還是內閣軍事方面的首領——還包括貝克伯爵,他1906年時70歲,也許是皇帝信任的一位男友。這三人是權力中心周圍的人。他們在弗蘭茨·約瑟夫的大部分臣民出生前就在那里了。他們的一生一直為皇帝效勞。帕爾在年輕人的有力幫助下處理禮儀和很大一部分官員的任命等一切大小問題。博爾弗拉斯主持宮廷軍事領域的事務;但他常常考慮重要的政策問題且不斷提出他的建議,而且實際上在1878年最初占領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時,還提出過決策和計劃。到1906年已效忠皇帝達50年的貝克,指揮和照顧他的敬愛的主人的一切行動和公開露面的事宜。他確切地知道皇帝對進行檢閱、軍事演習、視察軍營或衛戍部隊和每一種非政治的公開活動的喜歡程度;他研究皇帝的欲望和嗜好;他細心保護他的君主不受瑣事的煩惱;他當然還就軍事問題向皇帝提出過一些過時的意見,因為他當年曾任奧匈帝國軍隊的參謀長。

這些人就似著名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幾位忠貞不渝的遺老,他們毫不偏離地圍繞著年邁而頭腦清醒的君主轉,在這位君主身上集中了一個腐朽帝國的全部忠誠,以及對她的政治制度的所有的仇恨。

皇帝還有一個知心的女友。卡塔麗娜·施拉特是距維也納不遠的巴登的一位郵政局長的女兒,在19世紀80年代是一名出色的女演員。弗蘭茨·約瑟夫羨慕她的美麗、嫵媚和幽默。皇后歡迎她。她與宮廷有交往。30多年中她是備受皇帝寵愛的朋友。無論在舍恩布倫宮還是在伊施爾河,她不顯眼的寓所總是近在咫尺。每天一大早,老人就經過一道便門離開皇宮,走過精心隔絕的小路,去與施拉特夫人共進早餐。她“總是那么和藹可親并面帶微笑”。他們在一間“有一張鋪著白布的餐桌,桌上安放鮮花的”老式房間用餐。在這里,他找到了平靜、快樂和一個觀察世界的窗口,這里沒有要他準時處理的文件。

馮·施拉特夫人——后來人們如此稱呼她,對國家和社會的各種問題都了如指掌。大臣、銀行家、貴族和演員都感到同她保持聯系是明智而令人愉快的。丘皮克說:“她是皇帝與外部世界聯系的環節。她是他的報紙;從她那里得知的比……從他的所有大臣合在一起得知的還要多……他常常只有從她那里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實際上,在必須告知皇帝他的獨子自殺或被謀殺的噩耗的那個悲慘的早晨,是皇后伊麗莎白先求教于馮·施拉特夫人,然后兩位婦人一起透露這個消息的。這位在一定范圍內有權獎懲的天才婦女,始終保持平民身份。她從不濫用地位斂財或擴大自己的權勢。她和皇帝談起國事時態度得體而謙遜。但她知道該怎么告訴他,她認為對他有好處的事;他也總愿意傾聽她說的一切,仔細考慮她說的一切。宮廷大臣、禮儀和品行的指導人蒙特努福伯爵妒忌她的影響力,不斷動腦子設法攪亂她和皇帝的關系,但是他的努力沒有成功。這種交往是弗蘭茨·約瑟夫的唯一幸福。他始終執拗地堅持這種友誼,直到最后。

當然,還得指出皇帝是一位頑固的守舊派。他認為老式的習慣和方法以及保守的世界觀,是他的地位和帝國的復雜結構責令他維護的東西。他沒有隱瞞他對革命的厭惡。他永遠不用電梯,公開表示不喜愛電器,討厭電話,為取悅英王愛德華才坐汽車,還反對乘飛機。我們根據優越的知識所能說的一切就是,在那些陳舊觀點看來,這還不能證明他錯了。

1889年皇太子魯道夫之死使皇位繼承權轉移給了皇弟查理,后者1896年之死又使它轉移給了他的長子弗蘭茨·斐迪南大公見附錄一。。這位法定繼承人受過高等教育,想登上皇位。他是一位英俊男子,能力中等,愛好簡單,舉止不圓滑,有真誠的個性和堅強的意志。他從他的外祖父,即西西里的“炸彈國王”身上繼承了對陌生人的不信任和一種自認為不受人喜歡的性格傾向。據說他曾對他的參謀長說:“你通常企望,每個人都將證明自己是一個天使……就我來說,我總是假定,我第一次看到的任何人都是無賴,以后,如果可能,我再修正我的看法。”

在普雷斯堡的弗雷德里克大公的城堡,他是一位受歡迎的客人,因為大公希望他能與長公主結婚。但是人們逐漸懷疑引起他興趣的是一位年輕的受尊敬的姑娘,一位受尊敬但門第不高的德國—捷克裔的女伯爵霍特克。在她的女主人伊莎貝拉大公夫人的盤問下,女伯爵霍特克以全盤否定對付這些謠傳。在亞得里亞海邊度假時,有一天大公夫人偶然揀到一個其主人不知不覺間丟失的小金盒。她打開小金盒,發現里面珍藏著弗蘭茨·斐迪南的微小畫像,上題“永遠屬于你的”。她認出這個小金盒通常是由女伯爵霍特克所系戴的。

轉瞬間,這位女侍從官就被辭去了。這一結果震驚了奧地利全國。弗蘭茨·斐迪南考慮到他已連累一位年輕小姐,使她丟臉并遭解雇,便聽任自己的激情飛揚,他立即宣布他要和她結婚。已是耄耋之年的皇帝,本已打算讓他的新繼承人娶其子魯道夫的遺孀皇太子妃斯特凡妮,據說感到極度震驚;維也納震顫了;奧匈帝國嘩然。人們設置了許多障礙,提出了許多論據,試圖否決。弗蘭茨·斐迪南推倒了這一切。他簽署了一個放棄皇位賦予他的未來妻兒的所有權利的法令。如果有必要他準備放棄他自己的這種權利。舉行婚禮是他一生中最盛大、最幸福和最隆重的事件。他們是恩愛的、生死永不分離的夫妻。

然而,守舊和更新的復雜情況攪亂了皇宮嚴格的禮儀。弗蘭茨·斐迪南是最重要的人物,隨著皇帝年邁,他必定要在帝國的軍、政事務中發揮日益重要而且幾乎是支配一切的作用。有一把鑰匙總能觸動他關心之事,那就是給予他妻子的禮儀待遇,這對他是決定性的。匈牙利法律的寬大的原則只考慮婚姻事實,她的丈夫一繼承帝位,她必定成為匈牙利的皇后。但在奧地利,她的地位就低了,而且一直很低,在有男女出席的重大聚會上會出現令人難堪的情況。隨著孩子們的出生,大公又感到了新的刺激。他對自己放棄他們的權利的誓言后悔莫及。“他想收回痛苦中發出的誓言,只有如此才能安心。他給出的理由是這一誓言既無理又無效。”為他的至愛獲得他認為他們應該得到的承認,成了他一生中的至高目標。女伯爵霍特克不斷地煽動這種情緒。維也納副主教對馬爾古蒂說:“這個女人的野心是肆無忌憚的,而她的非凡才智將很快給她指明把她的野心轉變成現實的途徑。”

德皇威廉很快就揀到了這把顯而易見的鑰匙,正好開這把十分重要的鎖。在結婚前,弗蘭茨·斐迪南敵視德國人,恨德國皇帝,而且講起他時更是指名道姓,比平常直率得多。但威廉二世忍了。他無論何時途經維也納,總是對女伯爵霍特克特別注意。友誼很快就建立起來。弗蘭茨·斐迪南及其妻應邀來到柏林,受到盡可能高規格的款待。宴會上采用小圓桌,使得德國皇帝能安排女伯爵在其身邊就座而又不違反規則。恭維話不絕于耳,招待熱情周到。女伯爵霍特克是個嬌媚的女人,和藹可親、有才能而又用心深遠,很快就成了德國的堅定支持者。她談到德皇時使用最尊敬最欽佩的言詞。她已經可以毫不費力地使丈夫聽她指揮。他已放棄他以前的成見,從1908年或1909年起兩個男人成為密友。年邁的奧皇一直不贊成這樁婚姻,但由于歲月的重負使他精力日衰,他只得聽之任之。其間,帝國陸軍和海軍的責任轉移到王儲手中,盡管弗蘭茨·約瑟夫及其舊式軍事指揮機構抱有成見并進行了抵制,但陸軍,尤其是炮兵,還是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軍隊日漸德國化,裝備了現代武器,任用年輕領導人。

在這些新的軍隊長官中最突出的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他的全稱寫在這里——步兵將軍弗蘭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男爵。1914年,他的名字在國外還鮮為人知。即使在大戰期間他的名聲也僅限于軍界之內。在法國、英國或美國收聽戰爭新聞的激動的公眾從未聽說過他的名字。然而,他在這次世界大戰及其起因中所起的作用,比哈布斯堡帝國6000萬臣民中的任何人都大。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里,他事實上是全部軍隊的司令官。他制定計劃,進行動員,參加了差不多所有的戰役。他不只是盡了這些重要的職責。他既是一名軍人,又是一位外交家;既是一位戰略家,又是一位政治家。據了解他的人說,他實際上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位軍人。他是一位參謀長,然而全神貫注于外交政策;他代表著一種最危險的組合。魯登道夫1917年做到的事,十年前康拉德已經做到了。

康拉德生于1852年,是一位輕騎兵上校的兒子,在奧地利軍隊里,他的等級穩步上升。作為戰術和軍事訓練的講師和作家,他是那些進攻戰的鼓吹者之一,但機關槍和鐵絲網使這些鼓吹者的許多幻想都破滅了。1906年,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托付他改組帝國軍隊,委其平時和戰時軍中第一要職。康拉德在職位上清醒地認識到,帝國處于可怕的而且日益嚴重的危險之中,因而不敢茍安。他看到,帝國內受民族關系緊張的折磨,外受兇狠、饑餓的強敵的包圍。俄國、意大利、羅馬尼亞以及最主要的敵人塞爾維亞,在他看來似乎都在伺機撲向垂死的帝國,試圖從她的身軀割去財富。俄國覬覦加利西亞;羅馬尼亞盯著特蘭西瓦尼亞;意大利謀求索還蒂羅爾和亞得里亞海岸;塞爾維亞渴望借助俄國的同情,為南部斯拉夫人建立一個偉大的王國。在康拉德看來,塞爾維亞是其中最邪惡和最可恨的。不能否認,到一定時候,所有這些國家都會證明,她們是奧地利帝國的致命敵人;也不能否認,她們會全部入侵或威脅她們覬覦的省份;更不能否認,四國中有三國會達到她們的主要目標,如果說不是全部目標的話。

康拉德是作為軍人研究這些戰略問題的,他深信,如果他的國家的敵人聯合起來,他的國家肯定要被毀滅。因此,他希望一個一個地打擊她們。他說:“我們必須利用最早的機會同我們的最脆弱的敵人算賬……給以打擊。”他主張:“一有機會就逐個徹底打倒敵人,以確保她們不會同時攻擊奧地利。”他信奉先發制人的戰爭,深信奧地利能接連打敗兩個或三個敵人;首先是意大利,其次是塞爾維亞,如此等等。在近十年中,他不時地催促皇帝。他的固執常常激怒他的主人,而他的忠誠和能力又為他贏得再次冒犯的機會。他終于能遂其所愿,真的是滴水穿石。

他的工作能力超過了他的體力。由于長期在蒂羅爾服役,習慣于山區空氣,他在陸軍部的房內感到憋氣。在嚴寒的冬季,他工作時要敞開窗戶,這往往使來訪的人招寒傷風。他對自己嚴厲,對別人更加嚴厲。他尋求艱辛和匱乏的環境,樂于使其部隊吃苦。實際上,在戰前一年的軍事演習中,他對部隊的要求非常嚴厲,以致大公都不得不表示異議。弗蘭茨·斐迪南說:“沒有必要讓戰士在和平時期去死。”這位又黑、又矮、又弱、又瘦的軍官有一雙敏銳并富于表情的眼睛,鑲嵌在他那禁欲主義者的臉上;他生活方式樸素,對人對事無所畏懼;他對職務和皇帝盡心盡責,因憂國而消瘦,年復一年地居住在歐洲火藥庫的中心,專管起爆雷管。

* * *

1879年俾斯麥組成的德奧聯盟,到1883年把意大利包含在內時,擴大為三國同盟;但1887年德國與俄國簽署的《再保險條約》解除了這個可怕集團的進攻特性。俾斯麥故去后,由于泛斯拉夫情緒在俄國的增長和德國政策的愚蠢,最終產生了導致災難發生的俄、德之間的裂縫。從宣布俄法同盟的1892年起,歐洲在新的意義上被分為三國聯合和兩國聯合的對峙。1904年的《英法協定》不僅結束了英、法之間的爭執,而且此后還促使英國更接近俄國。英國與這兩個國家的逐漸聯合削弱了使意大利與三國同盟聯合的紐帶。無論上述哪一種情況都沒有出現任何明顯或正式的變化。英國的大臣們仍然贊揚英帝國不參與歐洲聯合,而意大利政治家則重申他們忠于三國同盟。不過歐洲均勢已同時發生雙重的變化了。20世紀的不祥曙光照亮了德國和奧地利為一方、法國和俄國為另一方的明顯的對抗。在這兩個對立集團之間有著根深蒂固的敵意。此后,俄、奧在巴爾干國家的利害沖突沿著德、法之間過去無休止爭吵的同一渠道涌出。陽光依然明媚,氣候和煦;但在微風中有一股刺骨的寒氣。

俄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影響了原有的對抗集團。開始時,俄國人的失敗以及英國與日本的聯合似乎是致命地削弱了兩國同盟;但德國國力和自信心的不斷增強和摩洛哥問題上的糾紛又把各國拉回各自的主要聯盟。法國和德國都在19世紀最后25年間占有了大量殖民地;英國征服并吞并了布爾人共和國。這三個大國都在從埃及到摩洛哥的北非海岸積極地建立她們的勢力范圍。法國考慮到英國在摩洛哥問題上給予的支持,放棄了在埃及的權利和利益,但德國,不顧《英法協議》,堅決拒絕滿足法國在摩洛哥的權利要求。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由于英國幽靈的出現,以及她巧妙的干預,德國幾乎陷入孤立,只有奧地利一個盟國支持。

為實現和平和達成國際協議所作的努力并不少,但無論是1907年的海牙會議還是其前的1899年海牙會議,根本都不是真正的和平會議。這些會議對維護和平所做的貢獻——也許除了建立海牙法庭——幾乎微不足道。它們主要致力于制定戰爭規則,然而即使在這方面它們也沒有成功地制定出經得起現實考驗的法規來。這種全神貫注于戰爭的特定方面的做法,引起了各國參謀部的深思,并激起很多疑慮。我們自己的帝國國防委員會的很多準備工作,其由來就是海牙會議的模棱兩可的話。這就迫使我們決定我們自己應有什么樣的政策,并步入戰備工作中尚未探索過的領域探索前景。

這些舊世界的組織控制不了無情的事態的發展。事態的發展加重了德國已經在承受的負擔,原有的重壓是因德國的擴張和野心以及腐朽的奧匈帝國的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引起的。從此時起,兩個中歐帝國有了共同事業,每一方必定成為另一方目標的不加區別的護衛者。她們已經聯盟;她們現在緊密結合;她們現在鎖在一起了。自詡忠誠的奧地利指望德國的力量作為她生存的手段;有世界上最優秀最強大軍隊的德國知道奧地利是她唯一的朋友。由于這一罪惡的、致命的墮落,人類的和平和文明就取決于交替折磨著哈布斯堡王朝的瓦解與恢復的痙攣過程了。有關阿爾薩斯—洛林的爭執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重新展開。英國與德國之間的海軍對抗被從未看見過大海的民族的激情煽起。今后,歐洲的光榮和安全將懸掛在它最薄弱的環節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陵川县| 门头沟区| 巩义市| 连州市| 菏泽市| 万载县| 徐汇区| 西宁市| 亚东县| 嵊州市| 龙岩市| 黄骅市| 榆社县| 广东省| 阿拉善右旗| 喀喇沁旗| 嘉祥县| 砚山县| 双城市| 湖南省| 奉贤区| 锦屏县| 安平县| 荣成市| 明水县| 南平市| 大关县| 深泽县| 随州市| 阳信县| 嘉祥县| 湖北省| 喜德县| 巨鹿县| 南丰县| 秦皇岛市| 正定县| 墨玉县| 蕉岭县|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