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笑如春風(2)
- 善待自己:改變命運的N個人生哲理(珍藏版)
- 東方笑
- 3830字
- 2014-04-10 14:41:05
她的名字叫瑪麗·璉,來自意大利,她非常喜歡美國,是個典型的美國通。她是獨自一人去加州游玩的。當警鈴第一次拉響時,瑪麗·璉嚇壞了。她平生頭一次乘船在大海上游玩,根本不知道怎么穿救生衣。面對茫茫無邊的大海和洶涌澎湃的巨浪,瑪麗·璉嚇懵了,淚水止不住地從她美麗的面龐上滑落下來。這時有兩位美國男子走過來,幫她穿上了救生衣。
瑪麗·璉看到輪船的通道上亂作一團,立即清楚了事情的嚴重性。她手足無措地向人群跑去,男人們都主動讓出了一條道,讓婦女、兒童和老人先上甲板。經過數小時的掙扎,“雅典娜”號終于湮沒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中,海水也一下子把船艙淹沒了。同艙的幾名男子用頭顱、手腳等各種手段,終于擊碎了鋼化玻璃,第一個逃出船艙的是瑪麗·璉--男人們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她。
出了船艙后,瑪麗·璉也只能在大海中任憑狂濤巨浪的擺布。突然,她看見一條橡皮救生筏,上面已經坐著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爬上救生筏。此時一個巨浪撲來,一名男子被卷到了瑪麗·璉的身邊,那位男子毫不猶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而當瑪麗·璉向這位男子伸手時,他卻被巨浪卷入了海底,再也找不到一點痕跡……
瑪麗·璉被驚呆了,那位老人更是熱淚四濺……筏子依然在怒濤之巔搖蕩,瑪麗·璉放聲痛哭起來,老人撫摩著她的頭說:“孩子,不要怕!無論結局如何,我都會盡力幫助你,因為你還年輕,你一定要努力活下去,而我已經一大把年紀了。”瑪麗·璉止住了哭聲,這時,海面上已有了一絲亮色。猛然間,一個巨浪將筏子打翻,瑪麗·璉死死抓住筏繩,而那位老人轉眼間就消失在大海的深淵之中。
瑪麗·璉已自顧不及,她不會游泳,但曾經看過自救的電影,于是她用兩根指頭塞住鼻孔,拼命地用嘴吸氣,以防海水灌進鼻子把自己嗆死。過了很久,瑪麗·璉發現自己和筏子已靠近了海岸,岸邊的波濤也異常兇猛,有人想拉她但沒能拉住,她被反彈離開了海岸。危急中,她趕忙解開筏繩,一陣海浪撲來將她送到了岸上。這時,一個漁民用棉衣包住了她,她終于擺脫了死神的糾纏,幸運地活了下來,可是與她同舟共濟的280位同胞卻永遠地消逝在大海的深淵之中!
生命之所以珍貴,就在于它是人類至真、至誠之愛的凝結,就在于它閃耀著美的人性的光芒!他們既有年邁慈善的父母,更有深情癡戀著的愛妻嬌子,但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而他們自己卻永遠地留在了大海深處!
錯誤的彌補
不要為過錯感到尷尬了,了解錯誤能帶來最好的教訓,這是最好的自我教育方法之一。
--托夫勒
卡特參加過一個人際關系培養的訓練班,其間有過一次獨特的經歷。
教師要求他們列出過去自己曾感到羞愧、負疚、缺憾和悔恨的事情。一周后他請大家大聲宣讀自己所列的清單。這看起來有涉隱私,但確實有勇敢之人自告奮勇地宣讀。聽了別人的陳述,卡特的清單越發長起來,3周之后竟達101條之多。之后老師建議他們想法彌補缺憾,向別人真誠道歉,采取行動來糾正自己的過失。
卡特對此舉能夠增進他的人際關系深表疑惑,相反卻認為這只能使彼此更加疏遠。
一周后,卡特身旁的一位同學舉手發言,講了如下這個故事:
我在列出清單時,想起高中時發生的一件事情。我在內華達州的一個小鎮長大。鎮上有個我們小孩子們都討厭的官員。有天晚上,我和兩個伙伴決定要捉弄這個叫布朗的官員一番。喝了幾瓶啤酒,找到一罐紅顏料,我們爬到鎮子中央高高的水塔上,在上面用鮮紅的顏料寫道:“布朗是頭大狗熊”。
第二天,鎮上的人們起來后都看到了我們的“大作”。兩小時后,布朗把我們3個人弄到他的辦公室。我的伙伴們承認了錯誤而我卻撒謊抵賴、蒙混過關。
這事都快過去20年了。今天布朗的名字出現在我的清單上。我不知道他是否仍在人世。上個周末,我向內華達州的家鄉打電話查問,果然有個叫羅杰·布朗的先生。我于是給他打電話。鈴聲響了幾下后,我聽到:“喂,你好。”我問:“你就是那個叫布朗的官員?”那邊沉默了一下,“是的。”“那好,我是吉米·考金斯,我想告訴你那事我也有份。”又是沉默。“我早就知道。”他嚷道。我們于是大笑,談得很愉快。他最后說:“吉米,我一直為你感到不安,因為你的伙伴們都已消除了心病,而你這么多年卻一直掛在心上。我應該感謝你打來電話……這是為你著想。”
吉米鼓勵卡特化解他清單上應該彌補的101件事情。
這費了卡特兩年的時間,但這卻成了他以后從事矛盾調解工作的起點和動力。不論沖突糾紛多么嚴重,卡特一直記著摒棄前嫌,化解沖突,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有些事可以漸漸改變,有些事卻容不得我們慢慢地調整。想一想,有哪些事是我們必須立即面對和努力克服的,就用堅定的態度去處理吧!快刀斬亂麻,絕不容一些壞習慣繼續腐蝕我們的心靈。
人生第一課
尊重是人生必須學會的第一個原則,只有會尊重他人的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羅蘭德
這是一家普通的幼兒園。
剛剛入園的兒童被老師帶進幼兒園的圖書館,很隨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們的人生第一課。
一位幼兒園圖書館的老師微笑著走上來,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圖書。
“孩子們,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故事就寫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是一個作家寫的。你們長大了,也一樣能寫這樣的書。”
老師停頓了一下,接著問:“哪一位小朋友也能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來。“我有一個爸爸,還有一個媽媽,還有……”幼稚的童聲在廳中回蕩。
然而,老師卻用一張非常好的紙,很認真、很工整地把這個語無倫次的故事記錄下來。
“下面,”老師說,“哪位小朋友來給這個故事配個插圖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來,畫一個“爸爸”,畫一個“媽媽”,再畫一個“我”。當然畫得很不像樣子,但老師同樣認真地把它接過來,附在那一頁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張精美的封皮紙,把它們裝訂在一起。封面上寫上作者的姓名、插圖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師把這本“書”高高地舉起來:“孩子,瞧,這是你寫的第一本書。孩子們,寫書并不難。你們還小,所以只能寫這種小書。但是,等你們長大了,就能寫大書,就能成為偉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課結束了,在不知不覺之中,孩子受到了某種“灌輸”。如何看待這種灌輸呢?這樣的灌輸使孩子們從小就“站著”,不會光“趴著”去看待那些大人物。這種自信心與健全的人格會為孩子們的一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真愛的選擇
人的一生總是在選擇有利于自身的事物,但有些東西不能光依靠選擇,例如愛。
--貝林斯
幾十年的獨身生活使奧里森厭倦了,他決定娶一個妻子。
奧里森來到一所位于市中心的婚姻介紹所。一位身穿淺藍色制服的年輕門衛在門口迎接奧里森,向他深深地鞠了躬,并把奧里森領進了屋。
在辦公桌后面,坐著一位穿戴雅致的女士,她老練地說:“現在,請您到隔壁的房間去,那里有許多門,每一個門上都寫著您所需要的對象的資料,供您選擇。親愛的先生,您的命運完全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
奧里森謝過了她,向隔壁的房間走去。
里面的房間里有兩個門,第一個門上寫著“終生的伴侶”,另一個門上寫的是“至死不變心”。奧里森忌諱那個“死”字,于是便邁進了第一個門。接著,又看見兩個門,左邊寫著“美麗、年輕的姑娘”,右面則是“富有經驗、成熟的婦女和寡婦們”。
你們當然可想而知,左邊的那扇門更能吸引他的心。可是,進去以后,又有兩個門。上面分別寫的是“苗條、標準的身材”和“略微肥胖、體型稍有缺陷者”。用不著多想,苗條的姑娘更中奧里森的意。
奧里森感到自己好像進了一個龐大的分檢器,在被不斷地篩選著。下面分別看到的是他未來的伴侶操持家務的能力,一個門上是“愛織毛衣、會做衣服、擅長烹調”,另一個門上則是“愛打撲克、喜歡旅游、需要保姆”。當然愛織毛衣的姑娘又贏得了奧里森的心。
他推開了把手,豈料又遇到兩個門。這一次,令人高興的是,“愛情”介紹所把各位候選人的內在品質也都分了類,兩個門分別介紹了她們的精神修養和道德狀態:“忠誠、多情、缺乏經驗”和“有天才、具有高度的智力”。
奧里森確信,他自己的才能已能夠應付全家的生活,于是,便邁進了第一個房間。里面,右側的門上寫著“疼愛自己的丈夫”,左側寫的是“需要丈夫隨時陪伴她”。當然奧里森需要一個疼愛他的妻子。下面的兩個門對奧里森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抉擇:上面分別寫的是“有遺產,生活富裕,有一幢漂亮的住宅”和“憑工資吃飯”。
理所當然,奧里森選擇了前者。
奧里森推開了那扇門,天啊……已經上了馬路啦!那位身穿淺藍色制服的門衛向奧里森走來。他什么話也沒有說,彬彬有禮地遞給他一個玫瑰色的信封。奧里森打開一看,里面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您已經‘挑花了眼’。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前,應當客觀地認識自己。”
追求絕對的完美是不現實的,過分追求完美也是痛苦的。要相信完美是相對的,重要的是用我們自己的努力來彌補。我們的生活伴侶不可能完美無缺,但我們的愛可以改變一切。
距離的美麗
距離是一種美,不善于把握適當的距離是很難產生真正的愛情的。
--歌德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是一對相互愛慕而又從來未見過面的戀人。梅克夫人是一位酷愛音樂、有一群兒女的富孀,她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獨、最失落的時候,不僅給了他經濟上的援助,而且在心靈上給了他極大的鼓勵和安慰。她使柴可夫斯基在音樂殿堂里一步步走向頂峰。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第四交響曲》和《悲愴交響曲》都是為這位夫人而作。
他們從未見過面的原因并非他們二人相距遙遠,相反他們的居住地有時僅一片草地之隔。他們之所以永不見面,是因為他們怕心中的那種朦朧的美和愛,在一見面后被某種太現實、太物質化的東西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