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面向“一帶一路”的中國港口轉型升級研究作者名: 王斌義本章字數: 19字更新時間: 2020-10-30 17:29:15
2 中國港口發展現狀及港口轉型升級的難點
2.1 中國港口布局
港口作為交通運輸樞紐、水陸聯運的咽喉,通常是鐵路、公路、水路和管道幾種運輸方式的匯集點。港口通過能力受與其連接的各種運輸方式能力的制約,反過來,港口能力也影響與其連接的各種運輸能力的發揮。中國海岸線總計達33200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長約18400公里,島嶼海岸線長約14000公里,南京以下長江岸線長約800公里。中國又是一個島嶼眾多的國家,擁有大小島嶼6500多個。江河眾多,內河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5700多條,總長約430000公里,發展水運和建設港口的條件十分優越。
2.1.1 沿海港口布局
目前,中國沿海已形成與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相適應,布局合理、層次清晰、功能明確的港口布局形態。全國沿海布局規劃了主要港口,其中還劃分有區域性樞紐港口8個,24個地區性重要港口,其余為一般性港口。目前中國沿海已經初步形成了與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相適應,分工和功能較為明確的五大區域港口群,即環渤海港口群、長江三角洲港口群、珠江三角洲港口群、東南沿海港口群和西南沿海港口群。五大港口群作為區域性的運輸組織中心的地位正在形成,已初步形成以港口為中心的煤炭、原油、礦石和集裝箱等運輸系統,并為支持中國擴大對外開放也發揮重大的作用。沿海港口的合理分布,引導港口協調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港口岸線資源,通過港口的集約化發展來提高港口資源的利用率,為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路交通保障。
全國沿海港口布局如下:
一是環渤海港口群,由遼寧、津冀和山東沿海港口群組成。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目前有大小60多個港口。遼寧沿海港口群以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營口港為主,包括丹東、錦州等港口,主要服務于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津冀沿海港口群以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秦皇島港為主,包括唐山、黃驊等港口,主要服務于京津、華北及其西向延伸的部分地區;山東沿海港口群以青島、煙臺、日照港為主,包括威海等港口,主要服務于山東半島及其西向延伸的部分地區。其中億噸級大港有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秦皇島港、日照港等。區域內港口較為集中,且大多屬于資源拉動型,并且各港口貨物吞吐量規模較大。區域內擁有自然條件優越的深水良港,其主要經濟腹地為東北地區、華北地區。由于腹地主要以重工業周期性行業為主,導致港口貨源以干散貨、煤炭等上游原材料為主。
二是長江三角洲港口群,依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上海、寧波、連云港港為主,充分發揮舟山、溫州、南京、鎮江、南通、蘇州等沿海和長江下游港口的作用,服務于長江三角洲以及長江沿線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東南沿海港口群,由廈門港、福州港、湄洲灣港、泉州港4個港口組成,形成以廈門港、福州港為主要港口,湄洲灣港、泉州港為地區性重要港口的分層次布局,規劃建設11個重點發展港區,作為全省沿海港口服務臨港產業和腹地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服務于福建省和江西等內陸省份部分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對臺“三通”的需要。
四是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由粵東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港口組成。在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同時,以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港為主,相應發展汕尾、惠州、虎門、茂名、陽江等港口,服務于華南、西南部分地區,加強廣東省和內陸地區與港澳地區的交流。珠江有八大口入海,河網水系發達,港口眾多,水上交通極為便利。
五是西南沿海港口群,由粵西、廣西沿海和海南省的港口組成。以湛江、防城、海口港為主,相應發展北海、欽州、洋浦、八所、三亞等港口,服務于西部地區開發,為海南省擴大與島外的物資交流提供運輸保障。
全國沿海港口群建設重點如表2-1所示。
表2-1 全國沿海港口群建設重點

2.1.2 內河主要港口
內河形成了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京杭運河、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18條主要干支流高等級航道和28個主要港口的布局。
2018年末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萬公里,比上年增加108公里(見圖2-1)。等級航道里程6.64萬公里,占總里程的52.3%,提高0.2個百分點。三級及以上航道里程1.35萬公里,占總里程10.6%,提高0.8個百分點。

圖2-1 2014—2018年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
各等級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別為:一級航道1828公里、二級航道3947公里、三級航道7686公里、四級航道10732公里、五級航道7613公里、六級航道17522公里、七級航道17114公里等外航道里程6.07萬公里。各水系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別為:長江水系64848公里、珠江水系16477公里、黃河水系3533公里、黑龍江水系8211公里、京杭運河1438公里、閩江水系1973公里、淮河水系17504公里。
2018年末全國內河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18185個,減少3563個。內河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437個,增加19個。2018年末內河港口吞吐量完成48.88億噸,下降1.3%。
內河港口在水域自然條件、集疏運系統和專業化程度等方面均要遜色于沿海港口,規模上與沿海港口存在較大差距。2018年之前,中國內河港口吞吐量在基數偏小的背景下,均以高于全國及沿海主要港口的增速發展。
2013—2017年,全國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逐年上漲,從2013年的42.06億噸增長至2017年的49.50億噸;2018年1~11月,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7.53億噸。內河港口的外貿貨物吞吐量增長更為明顯,2017年,內河港口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達4.38億噸,增長10.0%;2018年前11月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達4.06億噸(見圖2-2)。隨著中國港口資源整合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對競爭環境的優化、環保政策趨嚴,限制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陸路運輸,推進水水聯運和水鐵聯運等多式聯運的發展,中國內河港口仍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

圖2-2 2013年至2018年1—11月中國內河港口吞吐量統計
資料來源:交通運輸部、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集裝箱吞吐量方面,內河港口也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17年,內河港口完成2739萬TEU,增長13.4%。2018年1—11月,內河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602萬TEU,同比增長5.5%(見圖2-3)。

圖2-3 2013年至2018年1—11月中國內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統計
資料來源:交通運輸部、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