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經濟調研述評2017—2019
- 夏汛鴿
- 1566字
- 2020-10-30 17:28:39
二、民營企業政策獲得感與建立新型政商關系情況
(一)建立了旗縣市區主要領導包聯制度
旗縣市區主要領導對重點民營企業進行了包聯,經常通過開展調研走訪,召開現場辦公會,直接與企業董事長、總經理談心談話等方式,了解企業發展情況和存在問題。針對企業不同訴求,采取“一企一策”方式有針對性地協助解決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二)成立了通遼非公經濟陽光服務中心
中心設在通遼市開發區辦公樓,有專門辦公場所、專項經費和人員編制。服務大廳總投資2000余萬元,占地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共設10區1場(10個功能服務區、1個民營經濟用工招聘場地)、71個服務窗口。通過打造“五位一體”(實體大廳、網上大廳、智能手機App終端、微信公眾號、便民便企專線)運營模式,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已初見成效。截至2016年末,已促成金融合作總金額20余億元;為700余家民營企業解決了用工問題,為社會累計提供工作崗位6000余個;先后舉辦三期大型“服務非公經濟系列講壇”,培訓企業家及從業人員400名、培訓大學生460名、培訓青年企業家56名。2016年入駐服務中心的內蒙古農村牧區土地經營權交易市場,流轉耕地130.6萬畝、牧場47萬畝、林地14萬畝,協助8500家農戶獲得貸款總金額2.55億元。
(三)加強了政策宣傳培訓力度
市工商聯通過網站、各類培訓和會議,使民營企業更多地知曉有關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例如,每年都舉辦各類招商推介會、高峰論壇,聘請資深經濟專家舉辦講座。在全市連續舉辦四屆“通遼十大民營經濟人物評選”活動,并與浙江大學聯合舉辦四期非公經濟人才培訓班。通過市電視臺、廣播電臺、微信等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宣傳普及政策措施。通過在《通遼日報》《通遼都市報》等報紙開辟專欄,對民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先進典型人物事跡進行宣傳報道,提高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效應和擴大非公經濟社會影響。
(四)構建了政企溝通聯系機制
一是組建通遼中小企業協會,為民營企業提供培訓、投融資、管理咨詢、信息技術、法律維權、創業輔導等相關服務。二是建立項目建設“五個一”跟蹤機制,即從項目規劃、前期、開工、建設、投產環節全程跟進服務,逐個項目理出關鍵點,專人盯辦督辦,一月一總結,逐項辦結銷號,確保如期投產。三是設立中小企業局,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指導和監督工作。目前全市9個旗縣市區全部成立了中小企業主管機構,其中已有7個旗縣市區掛牌成立中小企業局。
(五)政府部門積極服務民營企業
一是不斷加大民營企業幫扶力度。因企施策,分類指導,幫助企業協調政策和資金支持;對停產、半停產企業采取招商重組、兼并、合作等措施復產或轉產,2016年復產或轉產規上企業46戶。二是積極推進政銀企對接。與農業銀行內蒙古分行簽署了涉及金額600億元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重點在脫貧攻堅、民生、交通基礎設施等九大領域對民營企業給予支持。三是持續擴大“助保貸”(4)平臺覆蓋范圍。全市9個旗縣市區全部開展了“助保貸”業務,累計為339家企業發放貸款24億元。四是建立市級“成長型”民營企業數據庫和重點扶持名錄。2017年初內蒙古自治區召開重點項目融資推介會,通遼市編制《企業融資項目冊》幫助企業推介融資項目8個,融資總額82.9億元。
(六)建設新型政商關系中的不足
一是政府職能轉變有待加快。需要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明確政府部門職責權限,讓企業家真正有用武之地。二是法律法規有待健全。要進一步規范政府與企業之間、領導干部與企業家之間關系的法律法規,有限制也有保障,讓領導干部放心大膽支持企業發展。三是工作體制機制有待探索完善。在建設“親”“清”政商關系過程中,進一步建立完善系列舉措和權力運行監督機制,讓政府與企業之間公開、規范交流與合作。四是“親”“清”政商關系比重不平衡。當前自上而下提倡“親”“清”政商關系,但“清”的份額所占比重較大,無論政府領導還是政府辦事人員一般都和民營經濟人士保持一定的距離,導致“親”所占比重有所降低。
- 新中產與新消費:互聯網發展背景下的階層結構轉型與生活方式變遷
- 大轉型:探尋中國經濟發展新路徑
- 智慧銀行:未來銀行服務新模式(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基于制度變遷視角城鎮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 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中國資產評估監管制度安排與效率研究
- 對外貿易對中國綠色發展的影響研究
- 中國經濟特區發展(1978~2018)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生態社會學
- 中國新常態宏觀經濟:機制變異與理論創新
- 農民工消費問題研究
- 數字經濟與5G新商機
- 中國制造2025
- 金融碳中和行動:“雙碳”愿景下的綠色金融創新路徑(碳中和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