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機制創新研究
- 盧旺
- 5864字
- 2020-10-30 17:35:42
1.5 研究設計
1.5.1 研究目的
大學對區域創新的作用、大學服務地方已得到理論界的共識,就已有的研究而言,缺少針對某一特定類型大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機制研究,特別是缺少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區域創新系統的微觀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是其基本職責,也將促進高校與地方經濟的協調發展。本書將以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為研究基礎對其進行審視,發現其機制難以建立起來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的辦法。
1.5.2 研究方法
第一,案例研究法。本書立足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創新研究進行剖析,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借助關于制度的理論知識現有成果,案例研究方法常常是推動我們積累關于制度變革理論知識的唯一方法。”(101)根據研究的定位和需要,以山東省35所本科高校為例,進行詳細的數據挖掘和實證差異性分析,發掘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的類型差異及其機制制約問題。
第二,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主要是指以各種文獻材料為對象而進行的研究,文獻法一般包括文獻的收集與查閱、文獻的鑒別與整理、文獻的解釋與分析、文獻研究等具體階段。本書主要是在收集與查閱現有教育政策和法律文本、相關著作和學術論文的基礎上,選取典型的6所地方高校社會服務教育改革案例進行分析研究,以獲取關于當前地方高校教育政策與制度現狀的經驗性信息。文獻材料包括各種相關文件文本、學術論文、內部通訊、新聞報道等,如濰坊學院制定的關于《濰坊市發展休閑農業的建議及金融支持》《濰坊市競爭劣勢分析》《濰坊市民間融資機構設立申報工作指引》以及《濰坊學院服務濰坊行動計劃》等文本,用來收集當前相關地方高校社會服務改革的最新動向信息。
第三,比較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考查彼此有某些聯系的事物或現象,尋找其異同,力求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以把握研究對象所特有的質的規定性。本書對濟寧學院和濰坊學院、青島大學和青島科技大學、濟南大學和齊魯工業大學三種不同類型高校服務地方的經驗進行對比描述和分析,印證了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三個類型的特點。對美國相關高校服務地方的經驗進行總結和借鑒,對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1.5.3 研究內容及思路
第一章,緒論。介紹選取“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創新研究”題目的歷史背景、目的和意義;界定地方本科院校和區域創新系統的基本概念,并對本書的研究方法、主要思路進行簡要闡述,簡單介紹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
第二章,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及其作為研究基礎的價值。在這部分,本書主要討論三個問題:如何評說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區域創新系統理論與本書的關系是什么?區域創新系統理論作為研究基礎的內涵與價值是什么?之所以討論它們,原因在于:一是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是本書研究的基礎,我們必須對其形成過程、基本內容、優點、缺陷等有基本的了解;二是分析區域創新系統理論與本書的關系,是我們研究的起點;三是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在本書中的價值,將幫助我們理解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為何難以取得實效,并找到主要的解決方法,從而創新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
第三章,分析了山東省高校社會服務和地方服務的發展現狀,以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為例,對其服務地方的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在對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現狀簡單分析的基礎上,應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對山東省35所高校服務地方的能力依據大小進行分類,依據經濟學中供給需求關系理論對高校類型的分析,將區域創新系統研究理論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分為三大類型,即供給主導型、需求主導型和前兩者的中間類型供給—需求型。
第四章,繼續以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為例,對其服務地方的活動進行差異性分析。本章重點選取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典型指標,對山東省35所本科院校服務地方活動進行驗證性分析,根據聚類分析的結果,對供給主導型、供給—需求型、需求主導型三類高校服務地方基本數據進行均值比較。最后,通過案例分析驗證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三個類型的特點。
第五章,國外本科高校服務地方的途徑及啟示。這部分屬于比較研究部分。高校服務地方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社會實踐不盡相同。高等教育發達的歐美及日韓高校,都可以作為世界范圍內服務地方的先驅和典范,也都有著豐富的歷史經驗。這部分主要論述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高校服務地方的途徑,比較中國與歐美及日韓高校服務地方的差異性,進而總結、思考對于中國高校服務地方上的借鑒意義。中國高校應在思想觀念樹立、法律法規政策支持、課程與專業設置、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方面有所作為,這是縮小中國與歐美及日韓高校服務地方差距的途徑。
第六章,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問題及原因分析。這部分是在針對山東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進行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山東省乃至全國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務地方方面存在的若干問題,如地方本科院校服務質量的外部性問題、人才資源的培育問題、低水平重復研發問題、知識溢出的無效性問題,并對上述問題重點從運行機制入手,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的負外部性、服務評估體系的單一性兩個方面進行歸因分析。
第七章,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創新。這部分討論在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映照下,創新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即地方本科院校為服務地方,與區域各子系統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的創新。這部分從區域系統內的驅動機制創新、協調機制創新、約束機制創新和保障機制創新四個方面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創新進行研究,以期通過這些對策將政府、企業、高校以及中介機構和科研院所聯動起來,形成協同的、循環的創新機制和創新系統。
第八章,結論與展望。
本書的基本思路見圖1-2:

圖1-2 本書基本思路框架
(1)魏署光.美國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歷史演變及其機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94-195.
(2)李欣旖,劉晶晶,閆志立,王景瑞.地方本科高校轉型過程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研究[J].職教通訊,2018(3):6.
(3)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801/t20180117_874123.html.
(4)李立國.現代大學治理形態及其變革趨勢[J].高等教育研究,2018(7):10.
(5)吳韻蘭.二戰后康奈爾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發展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8:54.
(6)劉福才.大學智庫文化的特質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9(2):94-103.
(7)陸正林,顧永安.應用型大學若干問題探析[J].職業教育,2013(34):5-11.
(8)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專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EB/OL]http://www.moe.edu.cn/s78/A16/A16_ztzl/ztzl_kjs2011/
(9)吳韻蘭.二戰后康奈爾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發展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8,5:1.
(10)2011年山東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dedu.gov.cn/sdedu_jygk/default.htm.
(11)馮之浚.國家創新系統的理論與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12)湯易兵.區域創新視角的我國政府—產業—大學關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12:3.
(13)王冬平.地方高校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廣東省韶關學院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4.
(14)康小明,何晉秋,薛瀾.政府對大學系統科技計劃資助政策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專家建議,2008(6):2.
(15)朱向群.推進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8,11:13.
(16)蔣華林.論地方高校的歷史使命與發展戰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9):70-73.
(17)霍剛.地方本科院校科技服務能力的評價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10,6:8-9.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研究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釋義[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朱向群.推進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8,8-9.
(20)孔凡莉,于云海.淺析地方高校的社會職責及區域分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2).
(21)徐同文.區域大學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5.
(22)張國軍.淺析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及其幾對基本關系[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3):146-148.
(23)楊曉玲.應用型本科院校服務地方建設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7:10.
(24)劉福才,張繼明.高校智庫的價值定位與可持續發展[J].教育研究,2017(10):59-75.
(25)程肇基.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建談研究——以江西為例[D].武漢:武漢大學,2015,11:4.
(26)楊文明,韓文秀.論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互動關系與作用機制[J].科學管理研究.2003(6):52-54.
(27)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 London: Frances Pinter, 1987: 81-96.
(28)王凱.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情景下產學知識協同創新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1:26.
(29)陳宗友.區域創新系統中研究型大學與伙伴互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7,5:6-7.
(30)Philip Cook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General Findings and Some New Evidence from Biotechnology Cluster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27): 133-145.
(31)毛艷華.區域創新系統的內涵及其政策含義[J].經濟學家,2007(2):84-90.
(32)呂叔湘.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581.
(33)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110.
(34)李景鵬.論制度與機制[J].天津社會科學,2010(3):49-53.
(35)E. F. Denison. Why Growth Rates Differ?[M]. Washington D. C. Bookings Institution, 1967.
(36)羅亞非等.高校R&D投入與經濟發展協調度國際比較[J].科研管理,2012(4):116-123.
(37)鎖冠俠.地方高校如何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J].發展,2011(8):130.
(38)李蘊等.陜西高校科技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探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03-105.
(39)王靈珅.論區域經濟發展中高校的公共經濟服務作用[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49-52.
(40)李俊英.對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J].科學與管理,2009(1):55-57.
(41)魯林岳.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地方高校發展與轉型的價值導向與追求——以浙江省經濟發展特色與高校建設為個案[J].中國高教研究,2009(1):71-73.
(42)彭國甫.推進高校發展的思考與探索[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7:18.
(43)劉福才.大學智庫文化的特質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9(2):94-103.
(44)程肇基.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研究——以江西為例[D].武漢:武漢大學,2015:4.
(45)柳國梁.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地方高校轉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1.
(46)湯易兵.區域創新視角的我國政府—產業—大學關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12:5.
(47)Elias G. Carayannis.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project/program management: the role of extranets, intranets and intelligent agents in knowledge generation, diffusion, and leveraging[J]. Technovation, 1998(11): 697-703.
(48)Atlan, T. Bring together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hools, in getting more out for R&D and technology[R]. the conference board, research report, 1987(904).
(49)Bronwyn H. Hall, Albert N. Link and John T. Scott. Barriers Inhibiting Industry from Partnering with Universities: Evidence from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Volume 26, Numbers1-2(2001), 87-98, DOI: 10. 1023/A: 1007888312792.
(50)黃勝杰等.我國產學研合作的組織模式及其網絡特性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30-33.
(51)周靜珍等.我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3):70-72.
(52)王文巖.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分類、特征及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2008(5):37-40.
(53)寧凌.產學研合作的主導模式及其比較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8(1):111-113.
(54)Clark, Kim B. And Wheelwright, Steven C. Managing New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M]. The Free Press, 1993, New York, NY.
(55)S. Karmarkar, Integrative research in marketing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6(5): 125-133.
(56)C. Fyvie and A. Ager. NGOs an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aints in Development Assistance Work in The Gambia[J]. World Development, 1999(8): 1383-1395.
(57)Michael Lubatkin, Narasimhan Srinivasan, and Hemant Merchant. Merger Strategies and Shareholder Value During Times of Relaxed Antitrust Enforcement: TheCase of Large Mergers During the 1980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2): 59-81.
(58)Mowery, D. C.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U. 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R&D Policy[J]. Research Policy, 1998(27): 639-654.
(59)Archibugi, Daniele and Alberto Coco. A New Indicator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f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Development, 2004(4): 629-654.
(60)董彪等.基于Nash模型的產學研合作利益分配方法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6(1):30-32.
(61)楊威.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機制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8(30):150-151.
(62)曹靜.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合作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18-21.
(63)Rosa Grimaldi, Nick von Tunzelman. Assessing collaborative, pre-competitive R&D projects, the case of the UKLINK Scheme[J]. R&D Management, 2002(2): 165-173.
(64)Roberto Fontana, Aldo Geuna, Mireille Matt. 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D projectes: The importance of searching, screening and signaling[J]. Research Policy, 2006(35): 309-323.
(65)金芙蓉,羅守貴.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9(3):43-46.
(66)鄧穎翔,朱桂龍.基于專利數據的中國產學研合作研究[J].科技政策與管理,2009(12):16-19.
(67)郭斌,謝志宇,吳惠芳.產學研合作績效的影響因素及其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3(12):140-147.
(68)王秀麗,王利劍.產學研合作創新效率的DEA評價[J].決策參考,2009(3):54-56.
(69)程肇基.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研究——以江西為例[D].武漢:武漢大學,2015:63.
(70)Andersson, M. andKarlsson, C.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Region. Acritieal Review and Assessment[M]. Working Paper, Jonko P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2002(2).
(71)胡志堅等.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提出與發展[J].中國科技論壇,1999(6):20-24.
(72)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協調機制與政府宏觀管理研究[D].天津:北方工業大學,2007:3.
(73)龔荒,聶銳.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原則、組織結構與推進措施[J].軟科學,2002(6):22-25.
(74)黃魯成.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研究內容的討論[J].科研管理,2000(5):43-48.
(75)胡志堅等.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提出與發展[J].中國科技論壇,1999(6):20-24.
(76)王稼瓊等.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與特征分析[J].中國軟科學,1999(2):53-55.
(77)黃魯成.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研究內容的討論[J].科研管理,2000(5):43-48.
(78)柳卸林.中國投資.[EB/OL].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1-02-23/488369.html.
(79)王凱.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情景下產學知識協同創新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1:27.
(80)薛捷.基于知識和交互式學習的區域創新系統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1)Wolfe, R. A., Putler, D. S. How tight are the ties that bind stakeholder group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 13: 64-80.
(82)Cooke, P., Asheim, B. T. & Boscham, R. et al. Handbook og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growth[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1.
(83)王凱.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情景下產學知識協同創新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1:29-30.
(84)[美]亨利·埃茨科威茲.三螺旋——大學、產業、政府三元一體的創新戰略[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68-70.
(85)資武成,羅新星,陸小成.基于三螺旋理論的產學研創新集群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6):5-6.
(86)蘇竣,何晉秋等.大學與產業合作關系:中國大學知識創新及科技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87)Acworth, Edward B. University-industry engagement: The information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Community (KIC) model at the Cambridge-MIT institute, Research Policy 37, 8(2008): 1241-1254.
(88)Lehrer, Mark, P. Nell and L. Gather. A nation systems view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ism: Inference from comparison of the German and US experience, Research Policy 38, 2(2009): 268-280.
(89)錢宗霞.淺析三螺旋視域下高校創業教育的創新模式[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8(02):38-42.
(90)黃利梅.高校創業教育協同創新機制——基于三螺旋理論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06):25-29.
(91)姬郁林等.大學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231-232.
(92)劉福才,張繼明.高校智庫的價值定位與可持續發展[J].教育研究,2017(10):59-75.
(93)喬穎等.研究型大學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6):47-49.
(94)Ramos-Vielba I, Fernández-Esquinas, M, Espinosa-de-los-Monteros, E. Measur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i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J]. Scientometrics, 2010, 84(3): 649-667.
(95)Abramo G, D Angelo C A, Solazzi M. Assessing Public-private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s it Possible to Compare University Performance[J]. Scientometrics, 2010, 84(1): 173-197.
(96)智瑞芝.區域創新視角下高校衍生企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以日本為例[J].經濟地理,2009(8):1336-1341.
(97)Audretsch D B, Lehmann E E. Does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Hold for Regions[J]. Research Policy, 2005, 34(8): 1191-1202.
(98)楊忠泰.一般地方高校參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基本途徑與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24-127.
(99)蘇金福.需求視角下地方高校參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路徑探討[J].武夷學院學報,2009(6):94-98.
(100)周元等.關于我國創新體系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軟科學,2006(10):15-19.
(101)[美]格拉斯·諾斯,張五常等著.李·J.阿爾斯通、恩拉恩·埃格特森等編.制度變革的經驗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