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參與:現狀、特征、影響因素研究
- 李靜
- 2761字
- 2020-11-06 18:03:57
2.3 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參與的發展歷程
根據2017年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在年齡結構上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7%。大學生群體與其他群體相比受教育程度較高,個體權利意識和社會參與意識也更加濃厚。并且他們普遍具有特殊的信息技術能力、知識結構和思想意識,這使他們具有豐富的網絡參與資源??梢哉f,大學生在網絡熱點事件參與中發揮著重要力量。本部分在文獻閱讀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背景和媒介變遷歷程,將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參與的歷史劃分為了三個階段。
2.3.1 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參與的起步階段(1994—2004)
1994—2004年是我國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參與的起步階段,伴隨著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我國大學生的網絡參與也開始起步,這一時期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是大學生網絡參與的主要渠道。BBS中包含大量新鮮資訊,這些資訊根據內容的不同,被劃分在不同的版塊中,版塊主題涵蓋了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可以在BBS中共享信息、資源和觀點,其中,清華大學建立的水木清華BBS、北京大學建立的北大未名BBS、復旦大學建立的日月光華BBS、上海交通大學建立的飲水思源BBS都是當時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校園BBS。可以說,BBS的出現改變了大學生了解社會、表達觀點的方式。例如,1999年,北約空襲南聯盟,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遭遇美國襲擊,
輿論嘩然,BBS成為我國大學生討論該事件的主要媒介平臺,很多高校學子通過網絡關注事件的發展情況,并在BBS中發表政治言論,號召同學們團結起來,共同反抗美國襲擊中國大使館的行徑,一些高校的學生將網絡活動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在不同地區開展了一系列抗議活動。這個時期高校BBS的話題通常與時事政治話題相關,有關民族主義的話題在BBS中占有相當分量,大學生在BBS中的言論較為情緒化。
總體來看,BBS的出現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網絡參與平臺,但是這些BBS平臺以本校學生為主要用戶群體,較為封閉,在拓展話題空間方面非常有限。
2.3.2 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參與的初步發展階段(2005—2009)
2005—2009年期間,BBS在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其他社交媒體開始走進大學生的生活中,從2005年起,由于教育部要求高校BBS由官方管理并且開始推行實名制,高校BBS的活躍程度開始下降,新的社交平臺“校內網”(2009年起改名為“人人網”)出現,“校內網”綜合了博客、電子郵件、網絡論壇等多項功能,與過去的BBS相比功能更加全面,但是在這個時段內,“校內網”承擔的主要功能是人際溝通,即方便同學之間的往來,所以BBS依然是大學生網絡參與的主要平臺。不過在經過10年的發展后,高校BBS的話題已經有了很大的擴展,BBS不再只是抒發民族情感的場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使用BBS進行網絡監督。例如,2009年發生的“杭州飆車案”,大學生在此事件中的網絡監督作用對事件的進展和解決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009年5月7日晚8點,杭州師范大學體育系大二學生胡斌駕駛一輛改裝三菱跑車將正在斑馬線上過馬路的譚卓撞飛,譚卓在被送往醫院后因搶救無效而死亡。事發第二天,杭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該事故發生時胡斌的駕駛速度為“70碼左右”,這一數據引起民眾的廣泛質疑,引發輿論不滿。浙江大學學生開始在浙江大學的BBS“飄渺水云間”上匯集,學生們針對該事件進行了激烈的討論。這期間,浙江大學的BBS成為浙大學生關注該事件的主要場所,事發后一周時間內,關于“杭州飆車案”帖子的關注度一直位列該BBS的前十名,有關肇事者胡斌是富商之子的家庭背景成為大學生關注的重點。2009年5月8日晚,譚卓的同學動員大家去事故發生地紀念譚卓,最后有兩三百人參加了這個活動,對相關政府部門形成很大的輿論壓力。并且,浙江大學BBS出現了《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浙大學子致杭州市市長的一封公開信》,這封公開信出現后迅速被各大網絡平臺轉載,引起杭州市市長、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廣泛關注,也使得公權力受到社會輿論的監督與制約。
在社交媒體發展的初期,政府還缺乏與網民互動的經驗,在“杭州飆車案”中,政府就在一段時間內要求報紙噤聲并刪除了本地網站的相關帖子,這導致學生情緒進一步激化,他們開始到浙江大學百度貼吧、天涯論壇等更多的平臺上討論這件事情。直到5月15日,杭州市公安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70碼”這種不嚴謹的說法道歉并認定肇事者胡斌要承擔全部責任后,網絡輿情才逐漸平息。總的來說,從2005年到2009年,大學生群體開始利用網絡進行輿論監督,大學生的網絡參與在這個階段取得了進步,但是由于這個時期的社交媒體還不夠成熟完善,社交媒體構建的公共空間承載力依然有限,所以大學生的網絡參與行為仍處在初步發展階段。
2.3.3 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參與的繁榮發展階段(2010—至今)
經過幾年的發展,“校內網”開始逐步取代高校BBS,成為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參與的重要平臺,但是由于“校內網”以學生為主要用戶群體,很多學生畢業以后放棄使用校內網,而且“校內網”中同質化內容過多,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2010年左右,包括新浪微博、網易微博、騰訊微博在內的多個微博平臺出現,微博逐步取代“校內網”,成為大學生網絡參與的主要平臺。
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參與的方式,在微博中網民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討論公共議題更加方便,在微博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網絡平臺里的“公共空間”開始出現。與此同時,微博還構建了一個以弱關系為基礎的網絡,所有微博用戶都在關注與被關注中被連接了起來,更多的信息可以在微博中快速流動,造成信息在微博中的病毒式傳播。并且,大學生群體是微博使用的主力軍,
他們是微博的活躍用戶,會積極參與微博中社會公共話題的討論。
除了微博,201年騰訊公司推出的即時通信軟件微信也在大學生網絡參與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微信主要被應用在智能手機等移動端,人們可以隨時使用微信瀏覽新聞、發布信息,信息的傳輸速度加快。其次,微信建立了以“熟人圈”為基礎的社交網絡結構,使得微信信息的傳播具有“一對一”人際傳播的特點。最后,微信于2012年8月上線了公眾號服務,這讓微信獲得了“一對多”的大眾傳播能力,使得微信的媒體屬性更加突出。大學生會在微信群中討論公共議題、在微信朋友圈中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會設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文章,大學生網絡參與的話題變得更加豐富,上至國家關系、外交政策,下至娛樂新聞、熱點事件,都可以成為大學生網絡參與的內容。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網絡熱點事件參與還出現了分眾化的趨勢,除了微博和微信,大學生群體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社交平臺進行網絡參與。社會化問答社區“知乎”、老牌社區網站“豆瓣”和“天涯”、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等都依據自己的網站特色,吸引了不同興趣愛好的大學生群體。可以說,隨著社交媒體技術的發展,2010年后大學生的網絡參與多姿多彩,出現了繁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