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9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現江西省撫州市),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為荊國公,后人常稱他為王荊公。官至司空、尚書左仆射、觀文殿大學士、鎮南軍節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贈為太傅,謚曰文,享年65歲。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文學家也是思想家,他的思想理論多被人統稱為“荊公新學”。王安石將他的思想錄述在多種書籍及文章中,其代表性作品有《周官新義》及《字說》,這些著作也成為后來新學學派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提到王安石,就一定會讓人想到“熙寧變法”。因為北宋的一職多官政策,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加上“養兵”政策和大興土木,國庫早已入不敷出(冗官、冗員、冗費),改革迫在眉睫。這時王安石代表新黨站了出來,他提出了一系列新法,例如政府通過給農民放貸來收取利息,裁掉大部分不必要的官員等以解決國庫虧空的問題,史稱“王安石變法”或“熙寧變法”。王安石的變法思想是基于他的儒家思想,吸取其他學說而形成的。王安石在十六歲時隨父親到達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便開始學習各類儒家典籍。王安石認為,董仲舒所提出來的天人感應是不對的,他在熙寧變法中反對“天人感應”的主張被總結為“三不足”之說中的“天變不足畏”。而后,王安石教育當時的讀書人,需要拋開漢儒的引導,自己發現經典的本意。在他的想法中,“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即想要了解、通曉儒家典籍的意義,需要閱讀其他流派的文章以及其他學科的書籍,如《素問》《本草綱目》等書。王安石除鼓勵閱讀其他學說的書籍外,對那些舊有的因循守舊的“俗儒”也進行了批判。在他的觀念中,儒家也是要根據時代而演變,從而達到他在《萬言書》中所說的“夫在上之圣人,莫如文王,在下之圣人,莫如孔子,而欲有所施為變革,則其事蓋如此矣”。在有人反對佛教思想時更是提出了“善學者讀其書,惟理之求!有合吾心者,則樵牧之言猶不廢,言而無理,周、孔所不敢從”的言論。王安石曾作《淮南雜說》,人皆以為是見到了《孟子》,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思想受到了孟子的很大影響。在學術淵源上,梁啟超認為,王安石“其學術集九流之粹”,并且肯定王安石的思想源于傳統的經學。他認為,王安石在經學上的成就可以與董仲舒和劉歆媲美。同時,梁啟超還指出,王安石的學術思想與其政治實踐是一致的。王安石的整體思想是務求實際,避免虛無,在其對于商鞅的評價中,尤其體現了這一思想。王安石認為當時的人不能非議商鞅,商鞅能讓命令必定行使。這種思想也使得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時候,沒有仔細辨別是不是真心為了新法,導致變法失敗。

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有許多政敵,其中之一便是蘇東坡。因為兩人不但分屬兩個政治營壘,又是上下級關系,而且彼此之間還有糾纏不清的私人恩怨。

蘇東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舊黨爭,他的父親和弟弟、他敬愛的朝中元老、他的親朋好友,幾乎無一不是站在舊黨一邊的。當然,更重要的是蘇東坡本人的政治觀念與新法南轅北轍,他的學術思想也與新學格格不入,忠鯁讜直的他不可能違心地對方興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勢必要成為新黨的政敵,也勢必要與新黨黨魁王安石發生沖突。

蘇洵與王安石素不相協,嘉祐年間蘇洵以文章名動京師,王安石卻未有一言褒獎。王安石的母親去世,朝中大臣紛紛前去吊唁,蘇洵獨不前往。但蘇東坡對王安石的文才非常贊賞,曾稱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實錄》為本朝史書中寫得最好的。

蘇東坡對王安石好為大言詭論的行為非常不滿,曾在祭劉敞的祭文中予以譏刺。1069年(北宋熙寧二年),蘇東坡上疏論貢舉之法不當輕改,神宗非常重視,當天就予接見。然后又想讓蘇東坡修中書條例,王安石阻攔并力薦呂惠卿。同年,蘇東坡為國子監舉人考官,策題以歷史上君主獨斷或興或亡之事為問,王安石大為不悅。神宗又想讓蘇東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卻說蘇東坡不是“可獎之人”。神宗說蘇東坡文學出眾,為人亦平靜,司馬光、韓維等大臣都稱道之。王安石則回答說蘇東坡是“邪險之人”,還說1066年蘇東坡遭父喪時,韓琦等贈送賻金不受,卻利用運喪的官船販賣蘇木入蜀,并說此事人所共知。所以蘇東坡雖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當個通判,不可大用。

然而王安石卻絕非奸佞小人,他與蘇東坡的矛盾僅僅是政治觀念的不同,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當然要打擊、排斥反對派,但也僅僅是將其降職或外放,并未羅絡罪名陷害對手,也從未企圖將對方置于死地。甚至,當“烏臺詩案”發生時,已經辭官的王安石還挺身而出上書皇帝,營救朋友兼政敵蘇東坡,直言“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要知道王安石與蘇東坡長期政見不和,而蘇東坡卻正是因為抨擊新政而罹禍,王安石卻能摒棄私見主持公道。更何況,當時不但蘇東坡本人已經屈打成招,就連許多親朋好友都噤若寒蟬,無人敢為蘇東坡說一句話。而王安石這時卻是一個被皇帝和百官厭棄的人,此時他受盡攻擊遍體鱗傷,又痛失愛子家破人亡,一人孤獨在家獨守貧寒,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冒險為蘇東坡申冤。正因為個人品德高尚,所以他可以不顧個人好惡寧肯冒著危險,在自己失勢的情況下仍然挺身而出為蘇東坡向皇帝直言鳴冤,真可謂高風亮節!

同樣,蘇東坡對王安石的不滿也僅僅限于政治觀念上,他不但在王安石落難之后寫詩給他,說“從公已覺十年遲”,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擬的敕書中,高度評價自己的這位政敵,說正因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產生王安石這樣的“希世之異人”,并稱贊他“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期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p>

此外,王安石的品行不論是他的敵人還是朋友都十分敬佩。王安石質樸、節儉、博學多才,在當時士大夫中有極高威望,且是歷史上唯一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后無任何遺產的宰相。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游褒禪山記》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

熙寧變法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1069年(北宋熙寧二年)開始,至1085年(北宋元豐八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1085年(北宋元豐八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棋牌| 屯昌县| 宁蒗| 怀化市| 赣榆县| 溆浦县| 林周县| 慈利县| 清徐县| 孟州市| 甘孜县| 贵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安岳县| 张掖市| 华阴市| 得荣县| 牙克石市| 弋阳县| 卫辉市| 苏尼特左旗| 泾源县| 宁蒗| 鄂尔多斯市| 上林县| 凯里市| 凉山| 无棣县| 澎湖县| 和静县| 仙游县| 望都县| 汉川市| 嘉峪关市| 宿迁市| 兴业县| 陆丰市| 平利县| 宣汉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