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8 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

司馬光砸缸,其實砸的是一種觀念。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世稱涑水先生,后稱司馬溫公。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1038年(北宋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簽蘇州判官事,一年后由于父母相繼亡故而丁憂。降(jiàng)服后(居喪結束后),簽武成軍判官(滑州)(今河南省滑縣),任職兩年。后經連襟之父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在京城任官十年。1054年(北宋至和元年),龐籍知并州兼河東經略,司馬光改并州通判。1057年(北宋從嘉二年),司馬光代龐籍巡視邊地,主張在麟州筑堡失敗損兵折將,龐籍因事獲罪,司馬光引咎離開并州,任職開封府推官。兩年后改修起居注、判禮部。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司馬光立志編撰《通鑒》,作為統治者的借鑒。1066年(北宋治平三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鑒》8卷上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并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以其書“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并親為之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司馬光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但司馬光堅辭不就。

1070年(北宋熙寧三年),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的身份前往陜西永興軍擔任知軍一職,這是他在三十年仕途中第一次出任親民官主官,此前在地方僅任過佐貳官與幕職官。之后神宗問司馬光陜西民間的狀況時,司馬光說:青苗法和助役法這兩項新法危害陜西(永興軍是陜西的一部分)地區,是當地的禍害,而對此神宗回答道:“助役法只行于京東(不包括陜西)和兩浙一帶,而雇人充役的做法,則已經在越州推行。”也就是說在司馬光擔任陜西永興軍知軍時,助役法尚未實行于陜西一帶。次年司馬光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兼西京御史臺,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資治通鑒》,至1084年(北宋元豐七年)成書。書成后,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

1085年(北宋元豐八年),司馬光66歲。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僅10歲的趙煦繼位,是為哲宗,高太皇太后聽政,向司馬光征詢治國方略,司馬光上《乞開言路札子》,建議“廣開言路”。司馬光又一次呼吁對貧苦農民不能再加重負擔,而且主張新法必須廢除,要對農民施以“仁政”,接著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國之要札子》,重點談用人賞罰問題,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將兵法是“病民傷國,有害無益”。召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所謂“元祐更化”。

高太皇太后下詔起用司馬光知陳州,不久,又下詔除授門下侍郎(即副宰相)。但司馬光上疏辭謝,以自己“齡發愈衰,精力愈耗”,請求只任知陳州。以后在周圍親友支持下還是到任就職了。司馬光向太皇太后進言,為了實現廢除新法的政治主張,把因反對新法而被貶的劉摯、范純仁、李常、蘇軾、蘇轍等人召回朝中任職,呂公著、文彥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職。

司馬光廢除新法,上《請革弊札子》;又在《請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為毒藥,請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廢除了保甲法,又廢除了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馬法,帶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將官法還未廢除,無限感傷地說:“吾死不瞑目矣!”他向呂公著說:“光自病以來,悉以身付醫,家事付康(司馬康),國事未有所付。”切望呂公著能夠完成他的宿愿。同時,上表請求辭位。但太皇太后對他很倚重,不但不準辭位,反下詔除授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正式拜為宰相。接著很快就廢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馬光終于完成了自己廢除免役法的夙愿,實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九月初一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享壽67歲。“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象,飯食必祝”。高太皇太后命葬之于高陵。

司馬光死后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賜碑“忠清粹德”。遺著有《翰林詩草》《易說》《涑水紀聞》《稽古錄》《司馬文正公集》等37部。

1226年(北宋寶慶二年),理宗圖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勛閣,司馬光位列其中。咸淳年間,從祀于孔廟。明嘉靖年間,從祀時稱“先儒司馬子”。1722年(北宋康熙六十一年),司馬光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從祀歷代帝王廟。

司馬光在政治上被后人視作強硬的守舊派,他幾度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他認為關于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于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而王安石變法過于躁進,用人不善,用之變法官吏素質不良,也是新法招至反對的理由。雖然王安石新法初衷是為了切中時弊,但實際收效欠佳。反對新法的理由包括“新法擾民”“祖宗之法不可廢”以及王安石作風霸道專斷。司馬光曾批評王安石變法的理由之一是“南人不可當政”,他上奏宋神宗聲稱:“閩人狹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援引鄉黨之士,充塞朝廷,風俗何以更得淳厚?”

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1071年(北宋熙寧四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下文簡稱《通鑒》)上起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通鑒》征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意處,均加考訂,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鑒》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通鑒》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于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對歷史上有關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態度,是史學思想的重要進步。《通鑒》成書后,1085年(北宋元豐八年),范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

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兩年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評價此書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鄂托克旗| 德州市| 香格里拉县| 阿勒泰市| 武夷山市| 柳江县| 唐海县| 绥滨县| 平武县| 含山县| 绥德县| 和田县| 岢岚县| 德清县| 休宁县| 永福县| 柳江县| 蒙自县| 武威市| 陕西省| 佛学| 平定县| 晋江市| 余干县| 铜山县| 贵南县| 勐海县| 东乡县| 石林| 美姑县| 龙海市| 玛曲县| 建始县| 杭锦后旗| 中方县| 西贡区| 桓台县| 绵竹市| 淅川县| 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