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7 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

他左手一壺酒,右手一株桃花,慢慢地走在貶謫的路上: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政治方面,歐陽修曾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歷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修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唐宋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史學方面,其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被列入二十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后世歷代沿用。此外,歐陽修在經學上開創了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家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

歐陽修父親是歐陽觀,擔任判官、推官等小官,母親鄭氏,1007年(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生于綿州(今四川省綿陽)。歐陽修4歲喪父,隨母親前往隨州(今湖北省),投靠叔父歐陽曄,自此在隨州成長。因無錢買紙筆,母親曾用蘆葦桿在灰土上教他認字,有“畫荻教子”之典故。

1026年(北宋天圣四年),歐陽修在隨州通過解試,翌年由隨州薦往禮部參加省試,落第。歐陽修將作品送呈學者胥偃,大受賞識,進入胥偃門下。天圣七年,胥偃讓歐陽修以國子監推薦舉人的身份,參加國子監解試,中第一名;天圣八年,中省試第一名,同年參加殿試,名列甲科第14名。同年五月,歐陽修被任命為西京洛陽留守推官,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在錢惟演幕下,與尹洙、石曼卿、梅堯臣等名士交游,并與范仲淹長期保持書信聯系。1034年(北宋景祐元年),歐陽修獲召試學士院,授官館閣校勘,移居汴京;景祐三年,因聲援與宰相呂夷簡沖突的范仲淹,被指為“朋黨”,貶到夷陵。當時一同被貶的有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4人。1040年(北宋康定元年),范仲淹與呂夷簡和解,獲重新起用,歐陽修也再被任命為館閣校勘,修訂朝廷藏書目錄《崇文總目》,事成后升任著作郎,主修國史之職。

1043年(北宋慶歷三年),宰相呂夷簡因病告退,但仍干預國事。歐陽修當時出任諫官,對其加以激烈批評,并與蔡襄分別上疏,請起用韓琦、范仲淹執政。兩篇奏章非常有力,范仲淹因而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相),富弼則任樞密副使。范仲淹出任副相后,即上奏“十事疏”,推行政治改革,史稱“慶歷新政”。慶歷新政內容包括改革科舉和擴充學校。歐陽修與富弼、余靖、蔡襄等人皆為慶歷新政的積極參與者。歐陽修批評當時科舉考試執著于平仄聲調,考生只知背誦,文章華而不實,主張應先考“策論”(政論),考核考生闡述見解的能力,然后再考詩賦。政敵批評范仲淹等人交結朋黨,歐陽修則作《朋黨論》加以反擊。然而宋仁宗不信其辯解,夏竦又乘機陷害富弼,于是范、富都出調,改革派被瓦解。慶歷四年年底,歐陽修奉使河東路,又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革除地方積弊,罷免不稱職官員。次年,慶歷新政宣告完全失敗,各項政策包括科舉改革都恢復原貌,唯獨擴充學校的政策仍舊推行下去。

1045年(北宋慶歷五年),楊日嚴、夏竦以“張甥案”告發歐陽修。歐陽修有一張姓外甥女,與其沒有血緣關系,自幼投靠歐陽修,出嫁后被揭發通奸,拷問時供出未嫁時與歐陽修亂倫。此事一出,輿論大嘩,歐陽修始終不承認,官員兩度審理此案,都判定并無其事,了結此案。歐陽修死罪得以赦免,另以挪用外甥女嫁妝罪名,貶官滁州。慶歷八年,歐陽修改任揚州知州。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改潁州知州,翌年北移商丘應天府。1054年(北宋至和元年),歐陽修被召入京,一度被政敵誣陷,幸得其他官員申辯,得以留京,奉命編修《新唐書》。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升為翰林學士,上奏批評宰相陳執中殺婢,宋仁宗不接納,改派歐陽修出使契丹(遼國)。同年,歐陽修知貢舉,以古文取士,推動古文運動。次年,韓琦、富弼上臺,歐陽修則繼包拯出任開封知府。

1060年(北宋嘉祐五年),歐陽修上呈《新唐書》,升為樞密副使,自此直至1066年(北宋治平三年),與韓琦、富弼一同主政,這是歐陽修生平首次肩負執政重任,也是北宋中期政治最平靜的時期。次年,歐陽修出任參知政事(副相)。掌政期間,整頓行政效率,整理當年呂夷簡制定的行政則例。后富弼與韓琦、歐陽修二人因作風不同而產生齟齬(jǔ yǔ)。嘉祐八年,宋仁宗駕崩,遺命歐陽修與韓琦輔佐其過繼的侄子宋英宗。歐陽修因支持英宗追尊生父濮王趙允讓,稱其為“皇考”,而引發“濮議”之爭。多數大臣如司馬光、呂公著等,認為英宗已過繼給仁宗,應稱生父為“皇伯”,批評歐陽修是罪魁禍首。歐陽修亦竭力辯護,主張應考慮親情。歐陽修自知在朝中已孤立,請求外任,但不獲準。當時從舅薛宗孺與歐陽修有私怨,1067年(北宋治平四年),揚言歐陽修與其妻吳氏有曖昧。因指控嚴重,歐陽修立即杜門不出,上奏章辨明真相,一時朝中竟無大臣為他辯解,歐陽修當日提拔的言官也倒戈相向。宋神宗不信指控,斷定本無其事。但歐陽修畢竟已聲名受損,政治上已無領導力量,朝廷終于讓他外放,任亳州知州。

1069年(北宋熙寧二年),王安石推行熙寧變法,歐陽修不予贊同,自恃德高望重,對變法的內容不加實施,神宗及王安石亦對其不予置理。次年,神宗有意再起用歐陽修,但遭到王安石反對,歐陽修自己亦堅決推辭,最終改任蔡州知州。

歐陽修重視禮樂教化,認為禮樂荒廢是五代速亡的根本原因。政務方面本于儒家思想,治術以寬簡為原則,主張減少擾民,改革必須采取緩進而非激烈的手段,與王安石有異。歐陽修注重吏治,堅持改良考績制度,主張設立按察使,糾察不稱職官員。朝廷財政上,主張量入為出,不可巧立名目征斂,并要為荒年留下儲備。

歐陽修倡導、發展古文并領導了宋代古文運動。文學理論方面,認同韓愈的“道重于文”思想,并成功改革了唐末五代以來內容空洞、風格浮艷艱澀的文風,確立了重道重文的觀念,使古文得以復興。在改革文學方面,歐陽修成就較韓愈、柳宗元時代更普遍和透徹。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歐陽修主持貢舉,主試進士,改革科舉取士的標準,重視古文的體裁與議論的內容,取錄曾鞏、蘇軾蘇轍兄弟。起初士人猛烈反對歐陽修所主張的文體,但歐陽修不顧批評,堅決倡導,又特別提拔蘇洵與王安石。士人見考試標準改變,歐陽修提拔的人都仕途得意,于是逐漸接受,群起仿效。從此文體開始大變,古文風行。歐陽修身為文壇領袖,熱心指正與提拔后學。他自己及所提拔的五人,即占唐宋八大家中六家。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系統由此建立。歐陽修同時批評矯枉過正的古文,即險怪奇澀的“太學體”古文,使明快達意的古文成為主流的文體。他開創古文平易流暢的風格,后世不少古文家繼承和發展了這種風格,形成古文的陰柔派。

文章方面,歐陽修主要學習韓愈的文風,但并不主張全面模仿韓愈的驚悚怪奇,而認為文章應當自然地抒寫。歐陽修散文風格議論清晰,通俗易懂,抑揚有致,情韻優美,得古文陰柔之美。同時行文平易而自然流暢,避免了韓愈尚奇好異的作風。其書信如《上范司諫書》《與高司諫書》等,文辭懇切動人,令人信服,在宋代無出其右。歐陽修散文善用虛詞如助詞與連詞,如句首的“夫”“惟”“然”,句末的“也”“矣”等,使句子脈絡清晰,更有條理。如《醉翁亭記》全文共使用21個“也”字,語言精練,平易簡約,自成一體,一時間到處傳寫,“為之紙貴”。其議論文如《朋黨論》結構嚴謹,論證獨特。其所編纂的《新五代史》部分源自《舊五代史》,歐陽修將駢句改為散句,使其文風簡潔,節奏起伏曲折,錯落有致。但歐陽修重古文而并不廢駢文,所寫駢文亦甚獲好評,為皇帝起草的詔令都用駢文寫成,對擅長西昆體駢文的楊億予以高度評價。

詩詞方面,歐陽修詩風平和寧靜,平易流暢,題材廣泛,善于以文為詩,使詩風變為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絕句《遠山》可代表其風格:

山色無遠近,看山終日行。峰巒隨處改,行客不知名。

李白、杜甫二家中,歐陽修較重視李白,但不贊成西昆體華麗雍容、堆砌辭藻的詩風,提倡古體詩。其古詩大受蘇軾、王安石贊譽,被認為可與李白媲美。

歐陽修是宋詞承上啟下的過渡人物,上承馮延巳的深摯,下啟蘇轍的疏俊、秦觀的深婉。詞風婉轉而抑揚頓挫,與晏殊等人極其相似,不脫花間派的風格。有些詞則吸收了民歌腔調與辭匯,也頗具新意。如歌詠潁州西湖的聯章組詞《采桑子》,是受“定格聯章”的民間曲子的影響。部分歐詞也有豪宕深摯的一面。如王國維稱贊其《玉樓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于豪放中有沉著之致”。

另外,歐陽修是北宋文人中不得不提的人物。缺少了他,北宋文人文學顯得支離破碎,缺少系統性。這里再看看他和其他大師的關系。

晏殊(公元991—1055年)于歐陽修:俯視。

晏殊,這位北宋宰相,地位、名聲在他一生中都不缺,生活舒適愜意,詞作中自然滲透著一種別人無法企及的雍容華貴之氣韻。但他寫富貴生活,不言金玉錦繡,不著一句俗艷語,“而惟說其氣象”,也就是重在氣度神韻的表現。他的詞作,佳句連篇,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等等。精工雅麗,珠瑩玉潔,自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呈現出情調雅致的詞人本色,仿佛隨意拈來,一切都那么安逸、寧靜、自然。晏殊《浣溪沙》中最為后世文人激賞的是詞中的絕對:“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1030年(北宋天圣八年),23歲的歐陽修參加禮部舉行的考試,晏殊是主考官,出題《司空掌輿地之圖賦》,面對這偏僻的命題,大多數考生做題都偏了,唯獨歐陽修不光扣題精準,而且文采飛揚。于是,晏殊慧眼識珠,把歐陽修確定為省元,即第一名。從此,歐陽修就對晏殊以門生自稱,執弟子禮。歐陽修登上仕途后,十分關注國計民生,關心政治改革,這與晏殊在精神上有了某種程度的區別。有一年,晏殊以知樞密院事(宋代主管全國軍事的最高長官,品級相當于宰相)之尊,邀請當時還是低級官員的歐陽修到自己家的西園賞雪。歐陽修心憂邊防,即席寫了一首《晏太尉西園賀雪歌》,詩中說:“主人與國共休戚,不惟喜悅將豐登。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余萬屯邊兵”。晏殊聽了后,認為這是歐陽修在諷刺他,因此頗為不滿。加之晏殊恬淡平靜的性格和歐陽修狂放不羈、不拘小節似乎水火不容,兩人關系漸漸冷淡。晏殊與歐陽修的這段師生情開始得早,結束得也早。雖然歐陽修對晏殊仍然非常尊敬,但晏殊已不喜歡歐陽修,甚至還一度到了厭惡的境地。后來,晏殊去世,歐陽修又為老師獻上了一首《挽辭》,其中有一句“富貴優游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表明了他對晏殊一生的態度。

王安石于歐陽修:平視。

1056年秋,歐陽修虛齡50,知天命;王安石近36,過而立。王安石受邀登門造訪,“兩代人”相會于京城開封。第二年春夏之交,歐陽修使契丹歸來,王安石“知常州知州”,歐陽修為之餞行,贈詩云:“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罇酒曷留連?”面對如此嘉掖,王安石并未受寵若驚,感激但淡定,不卑不亢,平靜回贈:“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摳衣最出諸生后,倒屣嘗傾廣座中,只恐虛名因此得,嘉篇為侃豈宜蒙。”以詩告訴歐陽修,志不同道也不同。

蘇軾于歐陽修:仰視。

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蘇軾參加科舉考試的那年,歐陽修是主考官,兩人由此結緣,建立師生之誼。登第之后,蘇軾恭恭敬敬地給歐陽修寫了一封信,表達對老師知遇之恩的誠摯謝意。收到信后,歐陽修高興地給自己的摯友梅堯臣寫信,說他讀蘇軾的信真是“快哉!快哉!”還說:“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那種興奮的神情真是溢于言表,躍然紙上。隨著對蘇軾了解更加深入,身為“文壇盟主”的歐陽修對蘇軾語重心長地說:“我將老矣,付子斯文”。

蘇軾沒有辜負歐陽修的厚望,其為人做官,行之有道,而不敢見利忘義。蘇軾和歐陽修不僅是科舉上的師徒關系,在思想上更是受到了歐陽修的影響,歐陽修的年齡可謂蘇軾之父,可后人看來更像是忘年之交。而蘇軾用書法寫下的歐陽修作品《醉翁亭記》,仿佛用最好的方式來給大家見證這一段忘年之交。

歐陽修,號醉翁,是因為他寫出流傳千古的名篇《醉翁亭記》。又自稱六一居士,他在63歲那年寫的《六一居士傳》中講得很明白:“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雖然年少時也輕狂風流過,也曾寫下《漁家傲》

近日門前溪水漲,郎船幾度偷相訪。

船小難開紅斗帳。

無計向,合歡影里空惆悵。

愿妾身為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

重愿郎為花底浪。

無隔障,隨風逐雨長來往。

和《臨江仙》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小樓西角斷虹明。

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

涼波不動簟紋平。

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

但其一生,有高潮高光,也常有低落敗筆,卻從未沉淪。參與《新唐書》250卷的修訂,是本分(朝廷安排的工作)。但60歲后,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完成《新五代史》的撰寫,完成了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薛居正等曾官修五代史),在中國史學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學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個朝廷的官員,由此蛻變為流芳千古的史學家。

歐陽修晚年急流勇退,經數次奏請后,1071年(北宋熙寧四年)夏,神宗趙頊同意歐陽修提前退休(宋朝官員需工作到70歲)。皇恩浩蕩,戴銜退隱(“副宰級”待遇不變)。

熙寧五年農歷閏七月二十三,歐陽修病逝安徽阜陽家中。逝前留言請名臣韓琦(公元1008—1075年,北宋宰相)撰寫其墓志銘。喪訊報至京城,神宗停朝一日,以示哀悼,追封歐陽修為“太子太師”,謚“文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涂县| 明星| 东安县| 广州市| 江西省| 嘉鱼县| 石景山区| 平山县| 司法| 台江县| 西安市| 陵川县| 淮安市| 南陵县| 芦山县| 岳阳市| 蓝山县| 锦州市| 乐至县| 卢龙县| 长春市| 泰顺县| 阜新市| 东方市| 澜沧| 黎川县| 区。| 车致| 边坝县| 平定县| 林芝县| 蓝山县| 晴隆县| 宁武县| 六枝特区| 北宁市| 将乐县| 克拉玛依市| 淳化县| 黎川县|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