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的足跡:從泰勒斯到桑格(公元前624—公元2013年)
- 陳志謙 陳樂濛
- 2978字
- 2020-11-02 10:01:23
4 老子(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生于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所著《道德經》是全球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
老子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圖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后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書共計5000字左右。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道德經》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的辯證法觀點,如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的哲學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相互轉化,即陰陽轉化。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之前提到的“道”和“無為”會轉化為“有為”。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于,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可見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于神的概念,而是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道法自然”。
關于老子的宇宙觀,根據“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
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恒)無,欲以觀其妙;常(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傳說:再授孔丘(源自網絡,佚名)
話說孔丘與老子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子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于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游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己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膚?有何貴賤?于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閑自在。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丘聞之,如騰云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圣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孔丘聞之,若云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閑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車而行于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于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于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于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游子遠走他鄉;人死乃回歸原本,如游子回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孔丘聞之,覺己為鵲,飛于枝頭;覺己為魚,游于江湖;覺己為蜂,采蜜花叢;覺己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則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孔子評價老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大意為: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它,會游的可制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龍,我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它是駕著風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
康德評價老子:“老子所稱道的上善在于無,這種說教以‘無’為‘上善’,也就是一種通過與神格相融合,從而通過消滅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覺消融于神格深淵之中的意識。”“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自近然的思想與中國的老子思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