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等程度學校”≠“中學”

在清華100多年發展史上,1911—1928年為第一個歷史時期,即清華學堂、清華學校時期。

對清華學校的程度,社會普遍存在以今視昔的誤解,認為清華學校類似當下普通中學程度。實際上,清華畢業生始終保持高水平,達到了美國初級大學的程度。試舉數例:

陳鶴琴:1914年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917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91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吳宓:1917年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1918年轉入哈佛大學,獲學士(1920年)、碩士(1921年)學位。

李權時:1918年入碧洛脫大學,1920年獲得學士學位。1921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22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葉企孫:1918年入芝加哥大學,1920年獲學士學位。1920年入哈佛大學,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陳岱孫:1920年入威斯康星大學,1922年獲學士學位。1922年入哈佛大學,1924年獲碩士學位,1926年獲博士學位。

根據1937年《清華同學錄》刊載校友信息,統計清華畢業后進入美國大學年級,則看得更加清楚:(1)

吳景超曾考察指出,清華畢業赴美的學生“學文科的,到美國可以插大三,或大四;學實科的,有時可以插大二,有時還要進大一”(2)。由該表可見,1921年之前,清華學生大多數進入美國大學一、二年級。1921年開始,進入三、四年級的學生開始增加,尤其是三年級人數增加尤快。為了認識、理解清華學校college程度這一點,必須從清華學制說起。

清華在開辦之初,清政府的定位是“游美肄業館原為選取各生未赴美國之先,暫留學習而設……現經擬定辦法,于該館高等、初等兩科各設四年級,并于高等科分科教授,參考美國大學課程辦理,庶將來遣派各生,分入美國大學或直入大學研究科,收效較易,成功較速”(3)。制定的清華學堂章程明確規定“高等科注重專門教育,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堂為標準,其學程以四學年計,中等科為高等科之預備,其學程以四學年計”(4)

清華學校時期,清華學制八年(1925年成立大學部和國學研究院除外)。但在八年內各階段分期上數次變更。1911年2月頒布的《清華學堂章程》規定,高等科與中等科各四年;(5)到這年9月,為了與學部頒行的中學堂暨高等學堂畢業年限相符,清華學堂即由“四四”學制改為“三五”學制,“高等科三年畢業,中等科五年畢業”(6)。當時在讀的吳宓事后回憶,這次學制改革由教務長張伯苓推動進行。(7)在這次改革中,清華還降低課程難度,在當時,此事連同教務長胡敦復去職一事曾引起一次風波。

1927年,邱椿在《清華年刊》發表文章提到“到了民國元年,唐開生做校長,把清華課程改革一番。當時有許多學生反對他,說他把清華的程度改得太低,還鬧了一次風潮”(8)。吳宓在其《自定年譜》中提到,這次課程改革是張伯苓取代胡敦復任教務長后實行的,并具體說明了如何降低課程難度?!皬埐呦壬?,又力言‘不可妄趨高深’,故課本悉皆改換,惟取簡易”(9)。

這個時期,唐國安任校長、張伯苓接替胡敦復任教務長。因此,即使改革由張伯苓發起,也必定得到校長唐國安的支持才可能實行。因此,可以將邱椿、吳宓二人的判斷結合起來考察。

從1913年下半年起,清華學制又改為“四四”學制,直到1929年留美預備部學生全部畢業。

可以說,清華學校時期,學校程度是完整的中學教育加大學一二年級,不單純是中學,也非大學預科。

費培杰:《學程標準問題 大學問題》(《清華周刊》,第267期,1923年1月13日)

這種學制使得清華陷入“大學不是大學,中學不是中學”(10)“學生程度,能插美校何級,尚不能知”的窘境,(11)給畢業生聯系美國學校入學插班帶來不便。由于某些美國大學并不了解清華課程實際程度,High Shool的畢業文憑又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曾有美國大學教務人員發出“清華高等科程度能否與美國High School相敵,尚系問題”的疑問(12)。因此,清華學生聯系插班時,或者出示清華英文章程等反復懇切陳情,或找在讀中國學生協助解釋說明。(13)如果某校此前沒有清華學生就讀而又對清華學生程度有所疑問,那么第一個聯系該校的學生就會遇到諸多障礙。對于不能插入高年級的學生,只能從低年級開始,重復學習在清華已經學過的內容,造成時間浪費。而對于不能出國同學,由于在校所受教育不是完全的大學教育,走向社會后,就業發生問題。(14)隨著1925年清華成立大學部,立足于本土培養大學本科學生,大學部學生不再畢業后公費留美;原來留美預備部隨著1929年最后一批學生畢業留美而取消,這種“大學不是大學,中學不是中學”的問題自然不存在了。


(1)沈希珍:《清華留美學生之研究——以留美預備部學生為對象》,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第119頁。

(2)吳景超:《清華的歷史》,《清華生活:清華十二周年紀念號》,《清華周刊》社1923年4月28日出版,第8頁。

(3)《外務部學部呈明游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緣由(宣統二年十一月)》,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頁。

(4)《清華學堂章程(宣統三年正月)》,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第146頁。

(5)《清華學堂章程(宣統三年正月1911年2月)》,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第146頁。

(6)《游美學務處改行清華學堂章程緣由致外務部申呈(宣統三年七月十四日)》,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第151~152頁。

(7)《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100~103頁。

(8)邱椿:《清華教育政策的進步》,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一),第270~271頁。

(9)《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第100~103頁。

(10)費培杰:《學程標準問題 大學問題》,《清華周刊》,第267期,1923年1月13日,第62頁。

(11)《本校秋季開學志事》,《清華周刊》,第286期,1923年9月20日,第16頁。

(12)鄧耀冠,黃憲儒,費培杰:《通信》,《清華周刊》,第268期,1923年2月9日,第51頁。

(13)王天優:《為今夏來美諸同學進一言(續)》,《清華周刊》,第79期,1916年5月31日,第7頁。

(14)費培杰:《學程標準問題 大學問題》,《清華周刊》,第267期,1923年1月13日,第6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时尚| 兴化市| 南江县| 吉木乃县| 乾安县| 崇左市| 舞阳县| 吕梁市| 潞城市| 通海县| 河源市| 东兰县| 武川县| 涟源市| 随州市| 巴马| 三河市| 民县| 章丘市| 上思县| 连江县| 南通市| 兰考县| 芜湖市| 新河县| 镇远县| 顺昌县| 赞皇县| 龙陵县| 静海县| 隆化县| 秭归县| 镇安县| 桓仁| 宁波市| 铁岭县| 九寨沟县| 峡江县| 犍为县|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