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大師與大樓

1931年12月3日,梅貽琦校長在就職典禮上講話中“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成為廣為傳頌的經典名言。這句話言簡意賅地揭示了大師對大學的重要性。近些年來,對大學種種不滿,或者看到大學硬件建設,一些人總會拿這句話來批評。

實際上,在梅貽琦講話中,大樓與大師本身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兩面、有所側重而已。如果過于望文生義,則對梅貽琦校長的這句話的豐富內涵往往理解不完整。我們先看看梅貽琦校長如何論述的:

我希望清華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墜落。我所謂特殊地位,并不是說清華要享受什么特殊的權利,我的意思是要清華在學術的研究上,應該有特殊的成就,我希望清華在學術研究方面應向高深專精的方面去做。辦學校,特別是辦大學,應有兩種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材。清華的經濟和環境,很可以實現這兩種目的。所以我們要向這方面努力。有人往往拿量的發展,來估定教育費的經濟與否,這是很有商量余地的。因為學術的造詣,是不能以數量計較的。我們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須有兩個必備的條件,其一是設備,其二是教授。設備這一層,比較容易辦到,我們只要有錢,而且肯把錢用在這方面,就不難辦到。可是教授就難了。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的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們的智識,固有賴于教授的教導指點,就是我們的精神修養,亦全賴有教授的inspiration。但是這樣的好教授,決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羅致的。我們只有隨時隨地留意延攬而已。同時對于在校的教授,我們應該尊敬,這也是招致的一法。(1)

1932年9月14日開學典禮上,梅貽琦致辭:“凡一校精神所在,不僅僅在建筑設備方面之增加,而實在教授之得人。本校得有請好教授之機會,故能多聘好教授來校,這是我們非常可幸的事”,再次重申:“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可見,梅貽琦校長明確指出,高深研究必備的兩個條件一是大樓、二是大師,二者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缺一不可。不過大樓是物質建設,有了經費和決心則容易辦到。大師則難以延攬羅致。顯然,梅貽琦校長肯定大師的同時,絕不是排斥大樓。此其一。

1934年機械工程系館落成,梅貽琦講話

其次,如何理解“大樓”?是否就是當下一般意義上的建筑的概念?還是有更豐富的內涵?揆諸當時觀念,大樓不只是“樓堂館所”建筑的含義。實際上,梅貽琦校長1932年的開學典禮致辭已經揭示了大樓的內涵,那就是“建筑及設備等方面”。這是“大樓”完整的內涵。1934年,梅貽琦在《五年來清華發展之概況》一文中,再次豐富了“大樓”的內涵。梅貽琦寫道:“吾人常言:大學之良窳,幾全系于師資與設備之充實與否;而師資為尤要。”“師資與設備為大學之兩大要素。”對于設備的充實,梅貽琦認為:“第一,為校址之擴充。……第二,為建筑物之增加。……第三,為圖書儀器之添置。”(2)顯然,大樓不僅僅是建筑和圖書儀器,還有空間的擴展。1936年4月25日,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在就職典禮上也明確表示:“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設備和校舍建筑。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竺可楨的表述與梅貽琦不同,但實質內容完全一致。可見,在當時,與“教授”“大師”并稱的是“大樓”的含義就是“建筑及設備”“圖書儀器設備和校舍建筑”等。因此,以現在的觀念狹義地去理解梅貽琦校長口中的“大樓”,必然產生誤解。從而對“大樓”與“大師”關系也產生誤解。

更進一步,僅認識到建筑和設備是辦好大學的必需仍然不夠。羅家倫認為,一切的近代研究需要設備,設備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是儀器與圖書。他反對只停留在物質層面去理解大樓,即只蓋樓、只追求外表的華麗而不注重學術研究,強調要賦予建筑學術的靈魂。只有這樣,大樓才是有生命的東西。羅家倫認為:

辦一好大學,光是蓋幾所大房子決不夠(但這種觀念在中國很通行,在西洋也有時難免);實則,建筑物不過是死的軀殼,應當有學術的靈魂在內,才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宿舍不是給不讀書不求學的學生作旅館,而是為好學的、為學術、為民族、為人類造福的研究者的棲息的地方;生物館不是要供游覽、壯觀瞻,而是希望于其中能產生Darwin,或是Huxley,或是Mendal,或是Weismann出來。如果有人只是以添蓋幾所房子為榮,而不計及其學術的靈魂,那末,對于此種事業,簡直是一種侮辱。(3)

羅家倫在清華極力減少行政費用,增加設備費。他不僅蓋了生物館、氣象臺和新圖書館,還規定至少要拿出每年預算的20%來購置圖書儀器,做清華設備上永久的基礎。到了梅貽琦校長時期,清華大學又陸續修建了化學館、機械工程系館、電機工程館、水利實驗館、氣象臺等,購置了先進的設備,繼續擴充圖書資料,極大地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為1930年代清華大學迅速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歷史證明,大樓和大師是相輔相成,絕不是對立的。因而,大樓建設是大學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至于大師,實際上重視大師是清華一貫的傳統。師資是辦好學校的第一要務,也是建設一流大學的必要條件。1922年曹云祥長校之初,即明白宣示:“以后教授之選擇,最應注意。”強調“羅致人才,務求高明”。曹云祥聘請教師,摒除門戶之見,唯才是舉。他說:“教授同人,又復人擅絕學,家競師承,一若其所流連向慕之哥倫比亞、哈佛、麻省理工、西點、約翰霍堅斯、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可悉移植于清華焉。”

1928年羅家倫出長清華大學后,不拘一格,摒棄門戶之見,淘汰不合格教師,積極延聘名師。他認為,辦好一個大學,最重要的就是要教授得人。“余聘教授,毫無門戶之見,概以學術標準為衡”。“為青年擇師,必須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顧慮,以至公至正之心。憑著學術的標準去執行”。這些思想,都貫徹在羅家倫的辦學實踐之中。梅貽琦任校長后,更是說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名言。

重視大師是清華的傳統,但絕不僅是清華傳統。實際上,這是每一所大學校長的共識。1918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明確表示:“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1936年4月25日,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在就職典禮上明確表示:“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如果我們回顧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等諸多學校歷史,無不留下蔡元培、郭秉文、羅家倫、竺可楨等校長積極延攬名師的佳話,學校也得以發展迅速。不過梅貽琦校長“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教育史上的經典名言,集中體現了這個卓越的教育家群體的共識而被廣為傳頌。


(1)《就職演說》,劉述禮、黃延復編:《梅貽琦教育論著選》,第10頁。

(2)梅貽琦:《五年來清華發展之概況》,《清華周刊》向導專號,1936年6月27日,第2~3頁。

(3)羅家倫:《清華大學之過去與現在》,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二(上),第20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博客| 慈溪市| 金乡县| 宁强县| 腾冲县| 新密市| 仙游县| 巴彦淖尔市| 汉沽区| 靖州| 蓝田县| 洛南县| 都江堰市| 陆河县| 阿拉善左旗| 大厂| 惠来县| 临汾市| 大悟县| 汉沽区| 大洼县| 万宁市| 盖州市| 衡南县| 乌鲁木齐市| 泰和县| 马山县| 柳江县| 鹤壁市| 永善县| 寻乌县| 礼泉县| 卢龙县| 乌鲁木齐市| 丽江市| 黎平县| 科尔| 保山市| 临武县|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