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趙宋國家的建立與集權政治
第一節 陳橋兵變與趙宋政權的建立
一、周世宗柴榮的政治遺產
公元907—979年,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五代十國時期。在這半個多世紀中,以中原為中心的北方地區共有五代王朝前后交替,南方地區則前后存在十余個割據政權。
907年,宣武軍節度使、梁王朱溫(全忠)廢唐哀帝李柷,建國稱帝,以汴州(今河南開封)為東都,史稱后梁。
923年,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存勖稱帝于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沿用“唐”的國號,史稱后唐。后出兵滅后梁,并遷都洛陽。
936年,后唐將領石敬瑭于晉陽(今山西晉源)舉兵叛亂,并遣使向契丹求救。契丹國主耶律德光親率5萬騎兵由雁門來援石敬瑭,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史稱后晉。石敬瑭與契丹約為父子之國,割幽(燕)、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云、應、寰、蔚、朔十六州(今京、津及冀北、晉北地區)給契丹,另加歲貢帛30萬匹,遼人最后出兵消滅了后唐。
946年,后晉大將杜重威勾結契丹,欲效法石敬瑭當上皇帝。次年,杜重威引契丹軍南下攻打開封,后晉由此而亡。契丹國主耶律德光在開封稱帝,建國號遼,縱兵劫掠后撤離中原。不久,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晉陽稱帝,收復河南、河北諸州,遷都汴州,改國號大漢,史稱后漢。
950年,后漢大將郭威起兵,隱帝劉承祐被殺,郭威先立劉赟為帝,后發動兵變奪取政權。951年,郭威稱帝,國號周,史稱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后漢河東節度使劉崇隨后就在晉陽稱帝,仍用后漢乾祐年號,史稱北漢。
954年,郭威去世,養子晉王柴榮繼位,即后周世宗。
這時期南方先后出現了前蜀和后蜀、南吳和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南平)等九個割據政權,后人將它們與北漢政權并稱十國。此外,南方還有泉漳、湖南等割據政權,尚不計入十國之內。
五代十國時期是唐末藩鎮割據歷史的延續。這時期統治者貪婪暴虐,戰火不斷,生靈涂炭。戰亂中,中央政府的權威不斷增強,從戰亂走向和平、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潮流也漸趨明顯。和平與統一的歷史潮流,在后周兩位國主統治時期已經十分明顯。
郭威(904—954)是孤兒,出生于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自幼由姨母帶大,少年時好習武藝,十分勇猛。郭威從18歲開始成為一名軍人,從軍期間留心讀書,略懂兵法,漸受石敬瑭、劉知遠等人的重用。郭威表現出與五代時武將驕狠殘暴不同的一面,作戰時與士兵同甘共苦,平時好附庸風雅,能禮遇文士。稱帝后,郭威節儉治國,虛心求諫,招撫流亡,廢除苛捐雜稅與嚴刑酷法,寬放貿易,限制僧尼。在提倡節儉、懲治貪官、嚴禁軍隊擾民等方面,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促使唐末以來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開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柴榮(921—959)是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西南)人,他是郭威的內侄(柴皇后侄子)及養子,曾為郭威打理家務,并往江陵等地販茶,比較了解民間疾苦。郭威建立后周,柴榮被任命為澶州(今河南濮陽)節度使。郭威去世后,柴榮繼承皇位,懷著“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陶岳《五代史補》卷五《世宗問王樸運祚》)的理想,勵精圖治,試圖結束五代以來混亂的政局,重新走上和平與統一的軌道。
柴榮剛即位,北漢國主劉崇便與遼聯兵南下。柴榮沒有采納宰相馮道“新君不能親征”的意見,親赴澤州高平(今屬山西)迎戰漢遼聯軍。后周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等膽怯敗逃,柴榮指揮禁軍直沖劉崇的營帳,將士奮力拼戰,扭轉戰局。增援部隊抵達后,柴榮乘勝追擊,劉崇只帶百余騎殘兵逃回晉陽。高平之戰后,柴榮獎賞趙匡胤等立功將士,嚴懲臨陣脫逃者,處死樊愛能、何徽等70余人,迅速確立了新皇帝的權威。
乘此機會,柴榮開始整頓禁軍,命諸將逐一挑選士卒,裁汰老弱怯懦,揀強壯精銳者為上軍,并向全國招募士兵,親自挑選優異者充實侍衛親軍,同時招徠賢能以更替朝中庸腐老臣。如任用非科舉出身的魏仁浦做宰相,以降將張藏英為抗遼大將等。
柴榮虛心求諫,多次下求言詔,命翰林學士承旨等20余位大臣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等奏章。王樸在《平邊策》中提出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得到柴榮賞識。
經濟上,柴榮平均賦稅,疏浚漕運,興修水利,限制寺院,整頓錢幣,鼓勵商業。政治上,柴榮懲治不法官員,同時還整頓行政隊伍,改革行政機構,修訂《大周刑統》。通過這些措施,柴榮既鞏固了權力,又發展了經濟,同時還整頓了政治秩序,為著手統一事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遼滅后晉后,后晉雄武軍節度使何重建以秦(今甘肅天水)、階(今甘肅武都東)、成(今甘肅成縣)三州歸附于后蜀。不久,鳳州(今陜西鳳縣東)也為后蜀攻占。955年,后蜀內亂,柴榮派向訓、王景攻取秦、階、成、鳳四州。后周軍隊在進占秦州境內黃牛等八寨后,進展緩慢,糧餉不繼。柴榮力排撤軍之議,為向訓、王景加官,命其全力攻取,結果秦、階、成三州相繼歸降,鳳州被攻取。
獲取秦鳳四州后,柴榮開始征戰南唐。956年,柴榮第一次親征淮南,長江以北多數州縣為后周所有,但未能攻下南唐重鎮壽州(今安徽壽縣)。為與南唐水軍抗衡,柴榮迅速制造戰艦、創建水軍。957年春,柴榮再次出征南唐,后周水軍突入淮河,柴榮乘夜渡淮進軍壽州。在水陸攻擊下,壽州投降。同年秋,柴榮第三次出征淮南,連續攻取濠、泗、楚、揚等州,徹底摧毀南唐水軍。958年,南唐割江淮間14州60縣向后周求和。
柴榮三次討伐南唐期間,遼朝乘虛進攻。959年,柴榮再次北伐,后周軍隊從滄州直奔遼境,遼軍很多守將歸降,一月間收復益津、瓦橋、淤口三關,攻占瓦橋關以南的寧、莫、瀛三州(關南三州),取得五代以來對遼作戰的最大勝利。正當后周準備繼續攻取幽州之際,柴榮突然生病,班師后不久病逝,年僅38歲。其子柴宗訓繼位,年僅7歲,由28歲的符太后(柴宗訓生母之妹)聽政。
五代歷史,看似混亂不堪,腐朽黑暗,實質是中國傳統社會大震蕩、大變革的時期。魏晉時期,中國政局由門閥世族控制。入唐以后,關隴士族依然聲勢顯赫,基本掌握唐代前期的政治格局。至晚唐時,庶族的政治力量開始顯現。經過多番斗爭,關隴士族受到空前打擊,但新的政治秩序尚未建立,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之爭等現象,日益消解舊政治秩序。隨著唐朝各種政治勢力在消耗中相繼消亡,原來的社會底層或邊緣人士在五代開始稱王稱帝,如流氓出身的朱溫、王建,沙陀貴族出身的李存勖,身份卑下、原本連姓氏都沒有的沙陀軍人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黥面皇帝郭威,鹽販錢镠,等等。這些武夫建立的五代十國迅速歸于滅亡,中國傳統社會新的政治模式與社會秩序在五代的廢墟之上逐步構建。
二、趙匡胤集團與陳橋兵變
柴榮去世后,其子柴宗訓繼位,趙匡胤隨即發動兵變建立宋朝。
927年3月21日(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趙匡胤出生于洛陽夾馬營。趙匡胤祖籍涿州,其父趙弘殷是一員武將,956年已升任后周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949年(后漢乾祐二年),后漢樞密使、留守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的郭威招募士兵,浪跡多年的趙匡胤由此從軍。951年郭威建立后周時,趙匡胤已升任禁軍的東西班行首,并受到柴榮的賞識。953年,柴榮任開封府尹,趙匡胤到開封府為柴榮效力,改任開封府馬直軍使。954年柴榮即位,趙匡胤在禁軍任職,并在高平之戰中建立戰功,開始受到柴榮的重用。此后,趙匡胤參與柴榮對禁軍的整頓,為他在禁軍中發展自己的勢力提供了方便。956年,趙匡胤隨柴榮征戰南唐,再立戰功,很快升任同州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
當時禁軍中有兩人被認為可能對后周政權構成威脅,一個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另一個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郭威去世時,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高平之戰后,李重進升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地位高于張永德,引起張永德的不滿。為安撫其情緒,柴榮特設殿前都點檢一職由張永德擔任,殿前都指揮使一職由趙匡胤接任。李重進與張永德既是皇親,又是禁軍的最高將領,卻處處鉤心斗角,引起柴榮的不滿與防范。行伍出身的趙匡胤地位較低,又循規蹈矩,在禁軍中最受柴榮信任。959年,柴榮在征遼途中意外獲得一塊木牌,上書“點檢作”三字。當時京師已經盛傳“點檢作天子”,柴榮意識到禁軍將領的威脅。不久,柴榮病逝,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位。按照柴榮臨終前的安排,由宰相范質、王溥知樞密院事,宰相魏仁浦兼樞密使,三相并掌軍政大權,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同平章事韓通裁決軍務。李重進被調往河東,不久又被調往揚州,張永德則被罷去殿前都點檢之職,先后被調往澶州、許州駐守;趙匡胤則升任殿前都點檢。
趙匡胤一直在禁軍中發展勢力。他與楊光義(美)、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安)守忠、劉廷讓、韓重赟、王政忠等人結拜,組成“義社十兄弟”時,大家還都只是郭威部下的低級軍官。十余年間,趙匡胤升遷最快、官職最高,自然成為義社兄弟的首領。其他兄弟也已成為禁軍的中高級將領,如石守信和王審琦分別為殿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虞候,韓重赟則是殿前司騎兵主力控鶴軍都指揮使,李繼勛在高平之戰后曾調入侍衛親軍司,劉廷讓是殿前司鐵騎右廂都指揮使。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在禁軍侍衛親軍馬軍司中從低級軍官升到高級軍官,任職長達30年之久,也有眾多部屬、好友。此外,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檢校太傅趙晁等禁軍將領,都和趙匡胤關系不錯。可以說,除了韓通,朝中禁軍將領都在趙匡胤勢力范圍之內。同時,趙匡胤也積極組織自己的智囊班底,以幕僚趙普和胞弟趙光義為首,其他還有呂余慶、劉熙古、沈義倫、李處耘、王仁贍、楚昭輔等人。
后周顯德六年(959)十一月,鎮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屬河北)報告稱,契丹與北漢聯合進犯后周邊境。顯德七年正月初一,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奉命率軍北上抵御。史書記載,初三晚,趙匡胤抵達開封東北40里黃河南岸的陳橋驛(位于今河南封丘),當時有將士煽動軍心,說新皇帝年幼,未能親政,不會理解將士們為國征戰的勛勞,不如擁戴都點檢趙匡胤做皇帝。兵變很快釀成。有的史書記載,當時都押衙李處耘將兵變消息報告趙光義和趙普,他們一面派人火速到京城,通知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候王審琦,讓他們為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做好準備,一面部署兵變將士,準備擁立趙匡胤為帝。第二天清晨,將士們全副武裝,包圍趙匡胤營帳,趙光義與趙普入內勸說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并將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趙匡胤向兵變將士提出三項條件,即不得侵犯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凌辱后周的大臣,不得掠奪百姓與國家的財產,然后指揮兵變軍隊迅速返回京城開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故事。不過也有史料記載,趙光義當時在開封城中陪伴家人。
開封城在義社兄弟石守信等人的控制之下,兵變軍隊順利入城。試圖平叛的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沒來得及集結軍隊,就被殿前司將士王彥昇率兵追殺,全家遇害。兵變軍隊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就奪取了后周政權。宰相范質要求趙匡胤按儒家的禮儀來完成政權的更替,以顯示新朝的合法性,并善待后周皇室的成員。趙匡胤欣然接受,當日就在崇元殿舉行禪讓禮。翰林承旨陶榖從袖中拿出禪位詔,交由兵部侍郎竇儀宣讀。
趙匡胤曾任后周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此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趙匡胤即宋太祖。
建立宋朝后,對參與或支持兵變的“開國功臣”,如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趙彥徽等,以及策劃兵變的幕僚和自己的智囊團,如劉熙古、趙普、呂余慶、沈義倫、李處耘等,趙匡胤均予以重用。對原來后周的文武大臣一概留任,并對領有重兵的將領加官晉爵,如防御遼軍至關重要的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以及駐守潞州(今山西長治)的李筠和駐守揚州的李重進等。同時,降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令其遷房州(今河北房縣)居住。柴宗訓973年卒于房州,年20。
宋朝剛建立時,各地節度使多觀望局勢變化。后周昭義軍節度使、駐守潞州的李筠是后周建國功臣、抗擊北漢的主將,資歷遠高于趙匡胤,對趙匡胤代周建宋十分不滿。但李筠不敢立即起兵,直到四月才與北漢結盟,率軍向開封討伐趙匡胤。趙匡胤先派石守信、高懷德等分道迎擊,到六月親征澤州(今山西澤州),李筠被圍自焚。宋軍繼而進攻潞州,李筠之子李守節降宋。
李筠舉兵時,駐守揚州的李重進派親信翟守珣前往聯絡,試圖聯合李筠共同舉兵。不料,翟守珣到開封向趙匡胤通報,趙匡胤讓翟守珣說服李重進暫緩發兵,并遣使賜李重進鐵券誓書,拖延李重進。到九月李重進在揚州起兵時,李筠之亂早已被平定。趙匡胤派石守信領兵討伐,十月趙匡胤再次親征,十一月即攻破揚州城,李重進自焚而亡。平定李筠和李重進之亂后,宋朝政權基本穩固,趙匡胤開始繼承郭威、柴榮未竟的政治事業,統一全國與加強皇權成為宋初政治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