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文豪博爾赫斯曾盛贊本書作者亨利·詹姆斯“善于創造模棱兩可的情節,使讀者絞盡腦汁,因而無休無止地讀下去”。而在詹姆斯的心理分析小說《梅奇知道什么》中,我們跌入了情感的悵惘。
沉默時我們見證鳴響的世界。
自母親艾達和父親比爾感情破裂后,兩人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他們固然是愛梅奇的,然而這份愛里包裹了排他性的占有。于是他們一邊拼命爭奪撫養權,一邊忽視了梅奇真正的訴求。作為歐洲中產階級,兩人都有能力(并也確實做到了)給梅奇布置一間精致的兒童房。華麗之下是荒涼,親情的貧瘠讓偌大的房間照見少女的孤單。
一面是清冷的家,一面是熱烈的爭執。情有聚散別離,愛是傷人利器。孩子的去留和心意成了父母攻擊對方的武器,彼此相互折磨、相互拆臺。梅奇選擇用沉默包容父母的斗爭,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他們。在喧囂里她漸漸聽到內心的聲音。
父母的上崗從來不用經過考核,所以無從預知是否夠格。家庭教師可能更懂得孩子的教育,也可能被誤解、被輕蔑。生命中林林總總的過客,溫暖或傷害,歡笑一陣子或守護一輩子,都不會是定數。生父生母未必是歸宿,我也有不想回的家。而我一面翻譯著這本書,一面和過去和解。原諒不是旁人口中的道理,而是自己的心意。
成長是道不盡的話題。從對這個世界、人情世故一無所知到接納,我們透過梅奇的眼睛看見了離去的父親、終于被自己理解的母親、陪伴自己的維克斯太太,也看見了自己。從對人間情事的懵懂無知,到接受除了父親之外還有人愛著母親、值得被母親愛,恍惚間悄然長大。這期間父親變得陌生又疏遠,深愛母親的上尉先生卻兜兜轉轉、終究沒有變成家人。錯過的歲月、濃于水的血緣,到頭來抵不過另一個人的朝夕相伴。梅奇選擇了維克斯太太,我們也會選擇陪伴自己的人、最終擁有新的家庭。那么原生家庭帶給我們什么呢?
是羈絆,是神游時會不經意間想起的曾經。回憶充實了童年,我們成為了自己。命運有朝一日掌握在自己手中,所幸我們懂得了彼此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譯者:黃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