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二十五年冬(一月)的一件事。
三藏在昏昏沉沉間聽著時鐘的聲音默數著。從七八開始,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鐘擺喀噠作響,永無止境。數到十五、十六才發覺,不知為何依然毫無睡意,只是迷迷糊糊地躺著。現在該十二點了吧。近來總睡不好,這可怎么辦。昨天在學校遇到加藤時他說,你最近臉色很差,不如去吊一吊單杠吧。明天是周日,出門散個步也行。去哪兒散步呢?東山已經去過兩三回了,上次卜翁推薦的西山也去過了,那只剩北山了。天冷得夠嗆,如果不下雪倒也罷了……三藏往被窩里縮了縮,連腦袋也蒙了起來。這樣一來,鐘聲倒小了些。他這么想著,不等聽見一點的鐘鳴便睡熟了。
翌日睡了個懶覺。起床一看,下了一夜的雪停了,天空放晴。早晨九點鐘的陽光曬進這間不向陽的屋子,照著半扇拉門。三藏吃完早飯,從行李箱中取出從松山帶來、一次也沒用過的綁腿系好,又買了一雙草鞋穿上。
隨后,他踏雪穿過出町橋,沿著鴨川往北,越過了山頭,經八瀨去大原鄉下。相較于京都街頭的大原女[19],三藏對這八瀨大原鄉間遇見的大原女更有好感。去年秋天在嵯峨散步時,他想起了卜翁,覺得這種時候作幾首俳句想必很有趣。此刻同樣如此。后來聽增田說,那位卜翁原是靜岡人氏,也曾暫居東京,在那期間學會了作俳句。之后來到京都,以卜翁為中心聚集了五六位同好。三藏聽罷說道,那人說起話來是一口地道的京都腔啊,不可思議。增田告之,那人的江戶[20]話也說得極好。三藏一邊回想一邊信步而行。頭上頂著烏木、包袱和其他各式物品的大原女來來往往,身邊跟著許多角上纏紅黃布條的美麗的牛。
在東山散步的時候,還有當年秋天去西山,心情頗為愉悅,卻都不似今日這般。今日尤其閑適舒暢,宛如脫胎換骨。三藏思索著其中的緣由。中學畢業那陣子也稱得上輕松愜意,現在卻又迥然不同。掏出表來看,已經過了十二點。離早飯時間并不很久,但覺得饑腸轆轆。三藏坐進路邊的小茶棚,取出飯團來吃。叡山隆起的山脊正對著三藏,三藏坐在高大的叡山腳下一間小茶棚里的折凳上。相對于叡山之高大,自己此刻活像一只小木偶人。想到這里,不禁涌起滿懷愴然。又見手中的白飯團,與此處所望見的叡山一樣呈三角形,一粒粒雪白的米飯層層疊疊。玩味再三,幾欲落淚。三藏凝視片刻后緩緩將那飯團送到同樣潔白的牙齒旁,咬下一角。冰涼的飯團在牙齒上滲出了絲絲寒意。
小溪從伸出的草鞋尖上流過,岸邊的枯草上還積著雪,水邊結著冰。三藏遙想與這條河一同流逝而去的悠遠時光,在這狹窄的山坳里清點著歷史印下的一道道轍痕。
“寂光院還遠嗎?”三藏轉頭問茶棚的老婆婆。
“寂光院啊,馬上就到啦!過了那邊的橋,小路分成兩條,往右邊走會看到一座寺廟。那就是寂光院?!崩掀牌糯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