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序
-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
- (美)亨利·亞當斯
- 1032字
- 2020-10-27 10:31:19
讓·雅各·盧梭[7]以對上帝的一聲懇求揭開了他著名的《懺悔錄》的序章:“我將本色公之于眾,不論卑鄙或善良,不論骯臟或高尚;您之所見,我之本心——我永恒的父!我周圍的人多如繁星,請把他們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傾聽我的懺悔,因我的碌碌無為而嘆息,因我的卑劣而羞愧。讓他們如我一般虔誠,伏在您的腳邊,展露自己的內心;然后讓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鼓足勇氣,告訴您:‘我原本就比他(指盧梭)更強!’”
以18世紀的眼光來看,盧梭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世人普遍認為,他所產生的影響比同時代的任何一位教師都要深遠,但他為改進人性所提出的特殊方法卻并非人人贊賞。19世紀大多數教育家都會將自己的卑劣之處或多或少地掩蓋起來,不愿意在學生面前展露本色。此外,如果條件允許,即使最為謙遜的教師也會隱瞞自己的缺點,而事實上這些缺點恰恰是天性慷慨的贈予。其實盧梭與多數宗教觀點都傾向于認為,即使在上帝本人看到人類身上最丑惡的瑕疵時,他心中純粹的愉悅也會融進一絲不快。
不幸的是,二十世紀值得規避或遵循的原則寥寥無幾。美國的文獻中幾乎沒什么可供高等教育參考的典范。哪怕為了找到自學方面的榜樣,學生也必須向前追溯,越過盧梭,回到本杰明·富蘭克林[8]的時期。沒有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討論過教育各個方面的有效性——人們做的,只是拋棄已經死亡的語言;而這本書要討論的,恰恰就是這個問題。
作為一名教育家,盧梭很容易就能成為某個方面的魁首。他立起了一座紀念碑,提醒人們提防“自我”。從他的時代起——而且正因為他,“自我”才能甘于平靜,而且還為充當典范而化身為模特,把造型工作交給了教育,看看它選的服飾是否合身。學習的目標在于服裝,而不是模特。裁縫會對服裝和模特做出調整,以滿足顧客的需要。本書中,裁縫的目標則是充實年輕人的頭腦,以備不時之需——不論他們是否為大學生;而之所以把這件衣服交給他們,是為了讓他們看看自己父輩因為犯錯而留在上面的補丁。
思想活躍的年輕人最多只會期望從老師那里學到掌握工具的技巧。其實作為教育的主體,年輕人是一種確定的能量;而他們要學習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在接受這種教育時,他們一邊要清除障礙,一邊要直接付諸努力。一旦學會了如何運用力量,就可以把工具和典范拋諸腦后了。
所以在研究各種關系時,這種“模特”的價值可以與三維或多維幾何模型相媲美。在這個意義上,它不可或缺;它是用來衡量行動、教育比例和人性的唯一標準,必須具有現實性,人們也必須當它是真的、有生命的——誰知道呢?也許它真的有生命!
1907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