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怎樣變成巨人
- (俄)米·伊林 謝加爾
- 3258字
- 2020-11-04 15:56:00
失去的環節
人不是一下子就學會用兩只腳走路的。起初,他大概是邁著很笨拙的、很不穩定的步子。
那個時候的人,或者不如說猿人,是什么樣子的呢?


海克爾
猿人活的時候的樣子,無論什么地方都沒有保存下來。可是有沒有什么地方的地底下保存著他的骨頭呢?
如果找到這些骨頭,就可以證明,人是猿變來的了。猿人——古代的人,這是從古猿到現代人的鏈子的中間環節。而這個環節卻無影無蹤地遺失在厚厚的泥沙里,遺失在河邊的地層里了。
往地底下挖掘,考古學家是會的。但是在開始挖掘之前,必須決定在什么地方挖掘,到什么地方去找失去的環節。地球可不是容易找個遍的。在地底下尋找古代人的骨頭,恐怕比在沙堆里找一根失落的縫針還要困難。
在上一世紀末葉,著名的科學家海克爾2提出了一個假設:在亞洲南部會不會找到猿人的骨頭呢?他甚至于更精確地在圖上指出一塊地方,他認為在巽他群島3可能保留著猿人的骨頭。
許多人認為海克爾的設想是沒有根據的。可是這個見解也并不落空:竟有一個人相信這個見解,以至于把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扔開了,到巽他群島去尋找那假定的猿人的假定的骨頭去了。
這個人是在阿姆斯特丹大學教解剖學的尤琴·杜布瓦博士4。
他的許多同事——大學里的教授們都搖著頭說,一個正常的人絕不會這樣做的。他們自己都是上流人,他們所習慣的那種旅行,只是每天手里撐著陽傘,在安靜的阿姆斯特丹大街上,從家里走到大學,再從大學走回家去。


杜布瓦為了實現他的勇敢的企圖,離開了大學,投筆從戎去當軍醫,到那遙遠的地方——蘇門答臘島去了。
杜布瓦到了蘇門答臘,就馬上一股勁兒著手搜尋。挖掘工人依照他的指示,挖了小山堆那么多的泥土。過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但還是找不著猿人的骨頭。
一個人在尋找他丟失的東西的時候,至少他知道,他丟失的東西應該在什么范圍里,如果一股勁兒地找,一定會找到的。杜布瓦的情形可糟得多:他只不過是設想,并不能確實地斷言,猿人的骨頭是一定存在的。但他還是不屈不撓地繼續他的搜尋工作。過了一年、兩年、三年,而那“失去的環節”始終沒有找到。
換了一個人處在杜布瓦的地位,早就會放棄這種沒有結果的搜尋工作了。就是杜布瓦,有時候也不免要懷疑自己。他在蘇門答臘潮濕的沿海地帶和熱帶森林里漫步的時候,不止一次憂郁地懷念起在阿姆斯特丹的靜靜的運河沿岸的古老房子,長著郁金香的舒適的小花園和實驗所的白色大廳。

考古挖掘現場
但是杜布瓦不是一個會放棄自己的計劃的人。
在蘇門答臘沒有找到猿人,他決定到巽他群島的另外一個島——爪哇去碰碰運氣。
而在這里,他終于碰到了好運氣。
在離開特里尼爾村不遠的地方,他找到了猿人的一個頭蓋骨、一塊下頜骨碎片、幾顆牙齒和一根大腿骨,后來又找到了一些大腿骨的碎塊。

杜布瓦凝視著自己祖先的臉,竭力設法用想象來描繪出那些消失了的線條,他看見在他的面前是一個低低的向后削的前額和深藏在凸出的眉骨下面的眼晴。這臉像人,更像猿。但是當杜布瓦研究了頭蓋骨之后,他相信,猿人要比猿聰明得多:他的腦子比最像人的猿的腦子容量還大得多。

一個頭蓋骨、幾顆牙齒和幾根碎骨頭,這當然不算多。但是無論如何,杜布瓦在研究它的時候,也發現了許多事情。他仔細地瞧著大腿骨和隱約可見的骨頭上肌肉的痕跡,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猿人已經勉強能夠用兩條腿走路了。
于是杜布瓦就不難想象出自己祖先的樣子來了。瞧,他彎著腰,屈著腿,垂著兩只長手,在森林里的空曠地上徘徊。他那藏在低垂的眉毛下面的眼睛在向下邊瞧著: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可以果腹的東西。
這已經不是猿了,但也還不是一個真正的人。杜布瓦決定給自己所找到的人起一個名字:“直立猿人”。跟猿比較起來,他當然要算是挺直了腰走路的了。
好像目的已經達到了:猿人已經找到了。但是杜布瓦最艱難的歲月卻從此開始了。挖掘土地的厚層倒比打破人的迷信和偏見的厚層容易得多。
杜布瓦的新發現受到了那些堅決不肯承認人是從猿起源的人的激烈反對。穿著教士長袍的考古學家和穿著大禮服的考古學家著手證明,杜布瓦所找到的頭蓋骨是屬于長臂猿的,而大腿骨是屬于現代人的。反對杜布瓦的人就這樣把猿人變作猿加人的算術的和了,但是他們還不甘心。他們懷疑杜布瓦所找到的東西未必一定是古代的,他們開始設法證明,杜布瓦所找到的骨頭并不是在地底下埋藏了幾十萬年的,而只不過埋藏了幾年。

總而言之,為了把猿人重新落葬,把他埋回到土里去,并且把他忘掉,一切能做的事都做到了。
杜布瓦堅強地辯護著。那些明白他的發現對于科學的重要性的人都擁護他。
杜布瓦回答反對他的人,闡述說,猿人的頭蓋骨不可能是屬于長臂猿的:長臂猿沒有額竇,而猿人是有額竇的。
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許多科學家依然懷疑著猿人是不是存在。
忽然他們找到了一個新的猿人,和杜布瓦的猿人很相像。
四十年前5,有一位科學家在北京的街道上溜達,他走進一家藥鋪去看一看中國的藥材。



藥鋪的柜子里陳列著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人形的藥草人參,動物的牙齒,各種各樣的符咒。
這位科學家在一堆骨頭里找到了一顆牙齒,它既不能叫作野獸的牙齒,同時和現代人的牙齒又有很顯著的區別。
科學家買了這顆牙齒,把它送到歐洲的一家博物館。在那里,這件東西用了一個慎重的名字“中國牙齒”,列入陳列品的目錄。
過了二十多年,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在北京附近的周口店洞穴里又找到了兩顆這樣的牙齒,后來更找到了這些牙齒的所有者,科學家管他叫“中國猿人”。
其實找到的不是他的整體,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各種不同的骨頭。一共有五十多顆牙齒、三個頭蓋骨、十一塊頜骨、一根大腿骨、一根脊椎骨、一根鎖骨、一根腕骨和一塊腳骨。
在這個洞穴里居住過的不是一個中國猿人,而是一大群。在這幾十萬年之間,許多骨頭都遺失了,也許被野獸拖走了。但是只看這些剩下的骨頭,也已經可以想象出那洞穴里的居民的樣子來了。
我們的主人公在他活著的那個遙遠的時代,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
應該說,那個時候,他真是難看極了。
你如果遇見他,一定會嚇得倒退幾步,這個臉部向前突出、兩只長手毛茸茸的人,簡直還像只猿。但是如果你把他認作猿,過了一分鐘,你馬上又會覺得自己的想法錯了,難道猿能像人一樣直立著邁步,難道猿的臉會那樣像人的臉嗎?


中國猿人
如果你偷偷地跟在中國猿人后面,跟到他的洞穴里去看看,那么你的懷疑就會徹底消除了。
瞧,他笨拙地用他的彎腿搖搖擺擺地在河岸上徘徊。突然他坐在沙地上。他的注意力被一塊大石頭吸引住了。他撿起那塊石頭來,仔細地瞧了一會兒,用它來敲打另外一塊石頭。后來他就站起身來,帶著這塊石頭向前走去了。

你跟在他后面,爬上很高的河岸。那里,在洞口外面,他的全體居民都聚集在一起。他們圍作一堆。一個長胡子的老頭子用一個石器在分割一只死羚羊。女人們在他的旁邊用手撕著鮮肉。孩子們伸著手要肉吃。洞穴深處燃燒著的火堆照耀著這整個場面。
這時候,你的懷疑都會消失了:難道猿會燒火堆,會制造石器嗎?
可是讀者有權問:怎么知道中國猿人會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呢?

周口店的洞穴自己回答了我們這個問題。發掘洞穴的時候,在洞里不僅找到了骨頭,還找到了許多別的東西:有一厚層灰燼和泥土混在一起,還有一堆粗糙的石器。

一共找到了兩千多件石器,灰燼層達七米厚。
顯然,中國猿人在洞穴里住了很久,他們把火保存了許多年。
可能那個時候他們還不會取火,而是跟搜尋植物根做食物、搜尋石頭做工具一樣地在搜尋火。
火可以在森林的火場上找到。猿人一定是拾起一段燒著的木頭,小心地把它拿回家去。在那里,在洞穴里,可以掩蔽風和雨,他把火像頂貴重的寶物一樣保存起來。

1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1849—1936),俄國生理學家,研究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提出了兩個信號系統的學說。
2海克爾(1834—1919),德國生物學家,他捍衛和傳播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3巽他群島是東南亞馬來群島的主要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大部分屬于印度尼西亞。
4尤琴·杜布瓦(1858—1940),荷蘭人類學家,1887年到印度尼西亞當軍醫,1891—1892年在爪哇特里尼爾地方發現爪哇直立猿人頭蓋骨等化石。
5本書初版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四十年前指本世紀初年。下文說過了二十多年,又找到了兩顆牙齒,是指1921—19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