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要你去逼,孩子就做好;不要你去問,孩子早做好
作為家長,你對孩子最窩火的行為是什么?
可能大多數家長的答案都是:“什么事情都要我去催、去逼,但即使是催和逼,他都沒辦法做好。”
前一段時期,網上有個帖子十分火:“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帖子下面的跟帖量大得驚人,許多家長都以親身經歷分享自己催逼孩子做作業的苦惱。有一個家長,一方面不得不督促孩子做作業,另一方面又怕自己忍不住打孩子,于是就把自己的手捆起來。
時刻要別人逼,這恐怕是當今許多孩子共有的現象,也是許多父母最揪心的問題之一:做作業要人逼,早起上學要人逼,甚至吃飯也要人逼。
我在安徽合肥講課時,一位30多歲的媽媽告訴我,她每天下午五點半下班,從五點就開始心神不寧了。下班時間一到,她就趕緊回家,去盯著孩子做作業。如果不及時趕回家,孩子肯定不是在看電視就是在上網。這位媽媽沉重地說:“盯住他才能做得好一點兒,不盯著就不做作業,或者即使做了也要打個折扣,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頭兒啊?”
實際上,我的孩子小的時候學習時也不自覺。拖著不做作業,很晚還在看動畫片是常見的現象,高一時還因為迷上網絡游戲,成績從班級前列一路跌到了班上倒數第三名。但是,我們以自覺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為核心,采取了多種方法,讓他從需要人逼迫,轉為自發的學習(詳見第二章“把調皮王培養為自覺型孩子”和第十章“自覺學習: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那么,這樣做有什么效果呢?牧天做家庭作業,往往是回家15分鐘之內就開始,而且不間斷做完。高三的時候,他作為優秀學生去美國學習,并考上了被譽為“美國航天航空之母”的普渡大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驗到他的學習成了我們最不操心的事情。
且看他高三在美國作為交流生時,如何自覺學習的吧,下面是他的一則日記。
當時,牧天住在一個寄宿家庭里,我最大的隱憂之一,就是怕他缺乏自律而不能好好學習,看了他這篇日記,放心了很多。
不僅如此,在學習上他還喜歡自我加碼:
有一次,英文老師發了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圣誕頌歌》的問卷,作為周末作業布置給大家。問卷上的題目不僅多,而且很細。因為牧天當時剛到美國,單詞量還不夠多,所以閱讀全英文的小說還有點兒困難。但是,他持著認真的態度,花了比同學多幾倍的時間與精力去研究和寫作。
周一上課,英文作業交上去后,老師看完他的答卷,很驚訝地問:“這是你自己做的嗎?”牧天回答說:“是的,它花掉了我整個周末的時間!”這時,老師把他的答卷舉了起來,對全班同學說:“你們應該向這位來自中國的學生學習,大部分同學只回答了一頁紙,而他回答了整整四頁紙。他英文不如你們好,卻愿意比你們花更多的時間,因此我要給他額外的分數作為獎勵。”
還有一次,一堂課因為特殊原因,老師決定給孩子們放假。同學們一聲歡呼,紛紛跑出去玩。但牧天不愿意出去玩,而是找到物理老師,希望老師給自己推薦更多的資料來學習。物理老師用一種很驚訝的目光看著他,然后拿出一本大學的教材給他,并且給他畫了一些重點。因為他主動學習,他的物理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他申請普渡大學的時候,物理老師還給他寫了封高度評價的推薦信。在高中畢業時,物理老師還特意為他制作了一件很有意義的紀念品,說相信將來他會有更大的成就。
實際上,這種“不要別人逼,我就能做好;不要別人問,我早已做好”的做法,還體現在其他不少事情上。
在美國上高三時,從來沒有學過美國歷史的他,擔任了歷史老師的助教,而且還因為主動做好了老師沒有交代的事,被老師稱贊為“你是我聘任過的最好的助教”。
他這種愿意“主動吃苦,多多付出”的精神,也吸引了媒體的關注。《中國教師報》曾以“吳牧天:自找苦吃等于自找補吃”為標題,以整整一個版的篇幅,對他進行了報道。對此,他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他在《管好自己就能飛》一書中寫下了如此感悟:“我覺得,不管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都可被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算被人逼,還是做不好,而且還有強烈的抵觸情緒;第二個層次,大部分時候,要人逼才能做好事情;第三個層次,在沒有別人逼的前提下,還能夠靠自覺,做得更好。毫無疑問,第三個層次的,往往是最優秀的學生。你不妨給自己定位一下,看看自己屬于哪個層次,力爭成為最好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