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 人間詞話全集鑒賞
- 王國維
- 1249字
- 2020-10-23 11:29:12
原文
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落第二手(此五字手定稿中刪去)。其志清峻則有之,其旨遙深則未也。
譯文
古今詞人在格調上都不如姜夔高雅。可惜他在意境上不下功夫,所以他的詞沒有言外之味,弦外之音。所以就很難成為第一流的作者。姜夔的詞有清峻的氣質,卻缺少遙深的旨趣。
賞析
姜夔為格律派,一方面說他格律嚴密,南宋時有對詞牌的格律要求極度變態的,要用入聲不能用去聲,要用去聲不能用上聲,諸如此類。另一方面,是試圖調和婉約派和豪放派,比如姜夔就講究個瘦硬清剛之筆。所謂格調,大抵如此。于他人另辟一徑,又似乎有點名堂,自然算得上高。
一般來說,能否寫出真景物、真感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詞人的生命體驗是否深刻。姜夔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也可以說他一生都是落魄潦倒,而他在幾十年悲傷歲月里在作著不屈的恒久掙扎,并把這種掙扎轉化為文字,把自己人生的悲哀融入詩詞。既有著深刻的生命體驗,應該能寫出深刻真摯的詞句。為什么王國維會說他“有格而無情”呢?王國維認為,詞人有主觀之詞人,有客觀之詞人。主觀詞人強化自己的內心體驗并能使之極端外化為文字,如李煜、李清照,強烈的主觀情緒一覽無余,讀者很容易被感染而產生共鳴。而客觀詞人卻往往比較克制,注重以理化情,即使極度的悲喜也要曲折婉轉地表現,因為內斂,所以我們往往只看看字句本身的美,而很難體會到詞人內心的愁腸百結。如溫庭筠,如晏殊,如歐陽修。姜夔應該也屬于客觀詞人。所以他的風格便是清空騷雅、深幽蘊藉。清·劉熙載《藝概》卷四評姜夔詞曰:“白石才子之詞,稼軒豪杰之詞。才子、豪杰,各從其類愛之,強論得失,皆偏辭也。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在花則梅也。”姜夔詞風神瀟灑,意度高遠,仿佛有一種冷香逸氣,令人挹之無盡;色澤素淡幽遠,簡潔醇雅,能給人以隱秀清虛之感;筆力疏峻跌宕,言情體物,善用健筆雋句,造成剛勁峭拔之風;講究律度,多自制曲,格高韻響,諧婉動聽。《靈芬館詞話》說他“一洗華靡,獨標清綺,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頗能道出白石詞的獨特個性。
姜夔生性清高自許,落筆自然不愿落于俗套。其詞多以晦暗幽冷之境,表凄苦落寞之情。如“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衰草愁煙,亂鴉送日,風沙回旋平野”、“池面冰膠,墻陰雪老,云意還又沉沉”、“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等等,莫不如此。若論旨趣之深,白石亦非老王所說的那樣欠缺,而正相反,白石詞用意是頗為深刻的。但其意較為執著單一,用情境表現時意味比較明顯;而在意境上又很多時候過于枯敗蕭索,這樣就稍嫌單薄而無宏闊深遠之致。這應該就是王國維所說的“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其旨遙深則未也”之所指吧。
姜夔偏愛衰落、枯敗、陰冷的意象,以此來營構清幽悲涼的詞境,寄托凄苦落寞的心態,其意境不可謂不深。王國維對姜夔詞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論,未必與姜詞的風格完全符合,讀者在閱讀時需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