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對《周易》經(jīng)、傳注譯與研究的學(xué)術(shù)著作浩如煙海,成就斐然。隨著帛本《易經(jīng)》、《系傳》及帛書《易》說(《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等釋文的公布及其研究的推進,對《周易》經(jīng)傳進行全面整理省思的時機也漸趨成熟。我們不揣鄙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歷時兩載,撰成了這部書稿。

關(guān)于《周易》的研究,歷來存在著三個問題:第一,學(xué)派歸屬問題。許多人都始終篤信司馬遷關(guān)于《周易》儒家傳承譜系的擬說,《周易》是一部儒家學(xué)派著作的先期假說便成為不刊之論,這樣一來,使得《周易》的研究一直被局限在狹隘的范圍內(nèi),對《周易》經(jīng)傳研究的膚淺、片面甚至曲解都與此相關(guān)。第二,以傳解經(jīng)問題。在把《周易》理解為儒家學(xué)派著作的同時,便是以儒家思想解傳,再用這種儒家化了的《易傳》解經(jīng),這樣一來,不僅《易經(jīng)》儒家說無法成立,而且也使得對《易經(jīng)》的解釋齟齬難通。第三,文字訓(xùn)詁問題。《周易》一書包含有豐富的哲學(xué)內(nèi)蘊,為古今哲學(xué)家所特別關(guān)注,以《易》為載體寓托各自的哲學(xué)思考本是極自然的事,但由于忽略了對文字訓(xùn)詁的講求,加之前兩種原因,使得《周易》本文日漸隱晦,淪為一部無法讀懂的天書。近年來陸續(xù)公布了大量的考古文獻資料(如《周易》的經(jīng)、傳和各種《易》說以及《黃帝四經(jīng)》、《文子》等),使我們有可能對《周易》的研討做出新的認知和厘正,具體就體現(xiàn)在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全新闡釋。在我們整理《周易》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下面便擇其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一、今本《易經(jīng)》與帛本《易經(jīng)》

(一)關(guān)于成卦法與卦序

《晉書·束晳傳》載《汲冢竹書》與《易》相關(guān)者為:“其《易經(jīng)》二篇,與《周易》上下經(jīng)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其繇辭則異”。所謂“二篇”,即《系辭》“大衍之?dāng)?shù)”章“二篇之策”的“二篇”,指今本《周易》分上、下經(jīng)。今本《易經(jīng)》六十四卦的成卦和排序,是立足于爻畫,即以“非覆(卦爻翻覆)即變(卦爻反對)”為原則,將六十四卦分為兩兩相對的三十二組。其成卦是有序的,其排次則是隨意的。帛本《易經(jīng)》則立足于三畫的單卦重組,即以“分陰分陽”為原則,將八經(jīng)卦重組為陰陽各三十二組的六十四別卦。所謂“經(jīng)卦皆八,別卦皆六十有四”當(dāng)即指帛書《周易》和《歸藏》而說。《汲冢竹書》所記“《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其繇辭則異”,這指的應(yīng)該不是帛本《周易》,因為帛本《周易》的卦爻辭與今本《周易》基本相同,而且也不分上下篇。

(二)關(guān)于《易傳》的讀本

《彖傳》、《象傳》、《系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都分別是以何種《易經(jīng)》為讀本?《序卦傳》以今本《易經(jīng)》為讀本,這是顯而易見的。《雜卦傳》雖將今本《周易》的卦序錯雜打散,但仍以卦爻“非覆即變”為原則而兩兩相對,可知也是以今本《周易》為讀本。《象傳》、《文言傳》以天地為統(tǒng)緒,應(yīng)該也是今本《易經(jīng)》的系統(tǒng)。今本《系辭傳》“三陳九德”章所論九卦的次序與今本《易經(jīng)》相同,“大衍之?dāng)?shù)”章論揲蓍成卦法,也明標(biāo)“二篇之策”,可證是以今本《易經(jīng)》為讀本;但有些章節(jié)卻也透露出作者參讀了其他《易經(jīng)》本子的跡象。帛本《系傳》無“三陳九德”與“大衍之?dāng)?shù)”章,當(dāng)不是今本《易經(jīng)》的系統(tǒng)。《說卦傳》所陳說之卦序及卦象,無論是“順數(shù)”還是“逆數(shù)”,都是“分陰分陽”的,應(yīng)是以帛本《易經(jīng)》為讀本的。《彖傳》以“乾元”陽及“坤元”陰為統(tǒng)緒,大概也是帛本《易經(jīng)》的系統(tǒng)。

(三)易與乾——六十四卦總名與首卦名稱的關(guān)系

近人黃振華撰有《論日出為易》一文,認為“易”字的本義為“日出”,象征陰陽變化(《哲學(xué)年刊》第五輯,一九六八年,臺灣商務(wù)印書館)。這種說法很有道理。日之上出,運行移易,周而復(fù)始,六十四卦變易周環(huán),亦不外此理,故題其名為《易》。而卦名“乾”字的本義,我們認為也恰恰是指日之上出,與“易”字之義正相合,所以才把它列于六十四卦的卦首。前人認為“易”字為“陽”,故以純陽之《乾》列居卦首(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這種提法雖然有問題,但其思路卻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

二、關(guān)于《歸藏》

《歸藏》也叫《坤乾》,從這個名目看,大概也如同帛本《周易》一樣是“分陰分陽”編排的,或許與《元包》的次序相近,《汲冢竹書》中的“《易繇陰陽卦》二篇”可能指的就是《歸藏》。它分陰分陽編排,陰卦居陽卦前,經(jīng)卦皆八,別卦皆六十四,而有些卦名及繇辭(即卦爻辭)則與《周易》略有區(qū)別。《歸藏》的卦序及編排方式可能即保存在《說卦》中,而所謂“繇辭則異”則可從《系辭》中略見一斑。如《系下》二章“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周易》中《隨》卦的卦名、卦象、卦爻辭與“服牛乘馬”頗有距離,《夬》卦的卦名、卦象、卦爻辭與“書契”同樣相去甚遠。然而,《歸藏》中《隨》作《馬徒》,《夬》作《規(guī)》。“馬徒”這一卦名與“服牛乘馬”相合,“規(guī)”有刻畫之義,與“書契”亦相合。可以猜想《歸藏》中《馬徒》卦及《規(guī)》卦的卦爻辭與《周易》中《隨》卦及《夬》卦有異,而與“服牛乘馬”、“書契”相關(guān)。

《歸藏》的卦爻辭與《周易》有異,但很多可能都相近,這從大部分的卦名與《周易》都相同或相關(guān)這一事實中可以得知。如:《說卦》說“《坤》為大輿”,《歸藏》中《坤》作《》,其音義當(dāng)與“輿”相關(guān)。《需》卦爻辭說“需于酒食”,《象傳》說“君子以飲食宴樂”,《序卦》說“物稚不可不養(yǎng)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似皆讀“需”為“濡澤”之“濡”。《歸藏》作《溽》,亦沾濡滋養(yǎng)之義。帛本《少》卦,今本作《小畜》,《歸藏》作《小毒畜》。“”、“畜”同音,“毒”與“”同音(《老子》“亭之毒之”,河上公本、嚴遵本“毒”作“孰”),《歸藏》之《小毒畜》為帛本《少》及今本《小畜》之復(fù)合。又如帛本《林》卦,今本作《臨》。“林”訓(xùn)“君”,“臨”訓(xùn)“治”,本卦象為君主臨治民眾。《歸藏》作《林禍》。“禍”與“轄”同音,“轄”亦有“治”義;“禍”又與“夥”古通,有“眾”義。總之亦謂君主治眾,似亦為帛本、今本之復(fù)合。又《坎》卦之“坎”字,本義為陷牲之阱陷,《歸藏》作《犖》,“犖”與“牢”通。在地下陷牲為坎,在地上關(guān)牲為牢,二者有聯(lián)系。后天圖中,《坎》為勞卦,居正北,萬物歸藏(見《說卦》);而“犖”與“牢”、“勞”音通,干寶引《歸藏》作《初》,將萬物至此倦勞歸閉(《周禮·地官·司徒·充人》注“牢,閑也”,“閑”即關(guān)閉之義)的方位亦已標(biāo)明。

三、關(guān)于“逸象”

《象傳》的創(chuàng)作一部分是來源于散見在先秦古籍中的一些解釋爻辭的文字,我們姑且稱之為“逸象”。然而,由于所謂“國各為繇”以及隨著《象傳》承乘比應(yīng)等釋說體系的逐漸嚴密,今之《象傳》與古之“逸象”亦有一定的差異。今試舉三例以證之:《歸妹》上六爻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小象》說“上六無實,承虛筐也”,《左傳·僖公十五年》記《歸妹》上六說“其繇曰:士刲羊,亦無也。女承筐,亦無貺也”。“繇”是指卦爻辭。但我們知道,《左傳》中凡所征引之卦爻辭,一律不以“也”字煞尾,帛本、今本《易經(jīng)》亦復(fù)如此;反之,《象傳》解釋卦爻辭,一律都以“也”字煞尾,作為一種解釋性的判斷。因此,這里的“繇曰”應(yīng)該是兼繇辭和對繇辭解釋的文字而言(帛書《易之義》:“是故《乾》之亢龍……《豐》之盈虛,五繇者,剛之失也”,此“繇”即兼卦爻辭和《彖傳》而說)。就《歸妹》卦而說,二至上爻的《小象》均協(xié)陽部韻,與《左傳》“亦無也”、“亦無貺也”協(xié)韻相同,可見二者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從今本《象傳》的角度說,我們可以稱《左傳》所存之對爻辭解釋的文字為“逸象”。《困》卦六三爻辭“困于石,據(jù)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小象》解釋說“據(jù)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武子筮得《困》卦六三爻辭,陳文子說“困于石,往不濟也。據(jù)于蒺藜,所恃傷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無所歸也”。此所載陳文子之釋六三爻辭文亦可以“逸象”視之,亦為今本《象傳》的來源之一。“據(jù)于蒺藜,所恃傷也”與《小象》“據(jù)于蒺藜,乘剛也”顯然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只是《象傳》更明確地以嚴格的爻位承乘剛?cè)嵴f之。《乾·文言》第三部分:“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zāi)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坤》的《文言傳》不釋用九、用六。其釋說體例皆不合,當(dāng)非《文言傳》之原文;其以“也”字煞尾,釋說體例與《象傳》全同,其文義亦與《乾·象》接近,當(dāng)是古之逸象竄入《乾·文言》中的。

四、驗辭與“有孚”

以龜甲占卜,其兆位有頭、腹、尾(見《史記·龜策列傳》);以蓍草占筮,其爻位有天、人、地之“三極”或“三才”。卜辭有貞辭、占辭、驗辭,筮辭當(dāng)亦復(fù)如此。《周禮·春官·宗伯·占人》“凡卜筮,既事則系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其所計之中與不中,即為驗辭,當(dāng)在《周易》的卦爻辭中有所保留。

研讀《易經(jīng)》,我們認為出現(xiàn)高達四十次之多的“孚”或“有孚”便是驗辭。但它與卜辭中作為純粹驗辭的“允”字又有區(qū)別,它兼有二義:一為占辭,指征兆;一為驗辭,指征驗。其用法與“征”字略同。

“孚”字帛書均作“復(fù)”。孚、復(fù)均有信驗之義,如《解》卦程頤、朱熹訓(xùn)“孚”為“驗”,《論語·學(xué)而》皇侃疏“復(fù)猶驗也”。

《易經(jīng)》專講征兆、應(yīng)驗之事,但全部經(jīng)文卻不見征、兆、應(yīng)、驗等字樣,我們將“孚”字釋為征兆、征驗,便解決了這一疑問。這就如同《易經(jīng)》是專講吉兇禍福的,但卻不見“禍”字,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禍”是以“害”字為之的;這也如同《易經(jīng)》是占卜之書而經(jīng)文卻不見“占”字(僅一見,即《革》卦九五“未占有孚”,這個“占”字也很可疑),因此我們有理由將經(jīng)文出現(xiàn)六七十次之多的“貞”字釋為“占”。

“孚”字舊皆訓(xùn)為“信”,“兆”字也有“信”義(《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注“兆,信也”)。可知“孚”本與兆坼相關(guān)。“孚”是“孵”的音假,《說文》之釋“孚”字可施之于“孵”。徐鍇《說文系傳》:“孚,卵孚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據(jù)玄應(yīng)書補“即”字,說:“孚,卵即孚也;一曰信也。”卵將孵化,表明事物之征兆,從這個意義上說,“孚”或“有孚”可以解釋為筮得的卦兆、事物的征兆及跡象等;卵已孵化,則表明事物之征驗,從這個意義上說,“孚”或“有孚”可以解釋為事物發(fā)展已有或必有信驗、應(yīng)驗、報應(yīng)、結(jié)果等。

卵殼坼裂與龜甲兆坼是同一道理,故古人據(jù)此預(yù)測吉兇。古有龜卜,亦有雞卜。雞卜又有雞骨卜、雞卵卜等多種方法,蓋古人亦有以卵之孵化占卜吉兇之法。

“孚”字也有寫作“旉”的。“旉”謂植物開花,與卵之孵化、龜甲之坼裂相類。《正義》釋《說卦》“震為旉”時說:“為旉,取其春時氣至,草木皆吐旉布而生也”;而《解》卦(下坎上震)的《彖傳》說“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震》為東方春分雷乃發(fā)聲、蟄蟲開戶、品物開坼之時;《文子·上德》也說“雷之動也萬物啟”(“啟”,開坼),因此《歸藏》中《震》作《矨》,“矨”從“”聲,當(dāng)即用為“”,《說文》:“,坼也。果熟有味亦坼。”此皆可見《易》中孚、復(fù)、旉之內(nèi)蘊。

“有孚”也可單言“孚”,二者相同。它們在經(jīng)文中位置很隨意,可置于爻辭之首,亦可在卦爻辭中間,也可居末尾,有時看上去還帶賓語,但在訓(xùn)釋時不可過泥。

五、《乾》、《坤》與《離》、《坎》

《乾》卦以龍之潛、現(xiàn)、飛、亢取象日之升落;《坤》本作《川》,指川水;《離》本作《羅》,指以羅網(wǎng)獸(帛本《系傳》也說“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羅》”);《坎》謂以阱陷獸。但是,這四個卦的意象卻多有重合,如“《離》為日,為乾卦”、“《坎》為水”、《坤》為眾、《坎》亦為眾等等。

我們認為這種意象分流的現(xiàn)象與八卦圖中這四個卦的相互錯位有關(guān),即先天圖中《乾》、《坤》居南、北位置,而在后天圖中《離》、《坎》取代了《乾》、《坤》位置而居于南、北。可能由于這個緣故,《乾》、《坤》的部分意象也隨之分流到《離》、《坎》中。

我們知道,《元包》的卦序及宋人的先天圖、后天圖皆非杜撰,其不但可在《說卦》中找到依據(jù),而且從出土的帛本《易經(jīng)》中可以得到驗證。同時,也說明《說卦》確實保存了十分原始的《易》學(xué)材料;換言之,《說卦》中的分陰分陽的“天地定位”卦位圖及“帝出乎震”的卦位圖是古已有之的。因此,我們認為《離》、《坎》分流《乾》、《坤》意象的說法是有依據(jù)的。

今本《周易》經(jīng)、傳錯訛之處很多,而帛本經(jīng)、傳舛漏之處亦夥。然而兩相對勘互校,則諸多疑難之處頗可疏通。相信大家覽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有這種印象的。

由于有些觀點我們在其他地方已經(jīng)講過了,所以在本書中沒有再重復(fù)展開,請大家參讀《易傳與道家思想》一書以及刊在《道家文化研究》上的《先秦道家易學(xué)發(fā)微》、《乾坤道論》及載于《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上的《說乾》等文章。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主要參考了以下著作:孔穎達《周易正義》(包括王弼、韓康伯注)、李鼎祚《周易集解》、司馬光《太玄經(jīng)注》、程頤《易程傳》、朱熹《周易本義》、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陳夢雷《周易淺述》、朱駿聲《六十四卦經(jīng)解》、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周易大傳今注》、《周易雜論》、黃壽祺《周易譯注》、《文物》一九八四年第三期《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釋文》、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等。

著 者

1998年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白玉县| 略阳县| 承德市| 开封县| 浦城县| 秦皇岛市| 凉城县| 洪江市| 建宁县| 阿巴嘎旗| 江安县| 从江县| 贵港市| 南汇区| 红安县| 临汾市| 怀柔区| 肇庆市| 汉源县| 奇台县| 商都县| 尼勒克县| 元朗区| 出国| 温州市| 宜黄县| 双流县| 宜川县| 诸暨市| 东丽区| 嵊泗县| 福建省| 浦县| 曲阳县| 内乡县| 塔河县| 大悟县| 桑植县| 富阳市|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