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二章

五色〔一〕令人目盲〔二〕;五音〔三〕令人耳聾〔四〕;五味〔五〕令人口爽〔六〕;馳騁〔七〕〔八〕獵,令人心發狂〔九〕;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一〇〕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一一〕,故去彼取此〔一二〕

【注釋】

〔一〕五色:指青、赤、黃、白、黑。

〔二〕目盲:喻眼花撩亂。

〔三〕五音:指角、徵、宮、商、羽。

〔四〕耳聾:喻聽覺不靈。

〔五〕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六〕口爽:口病。“爽”,引申為傷,亡,喻味覺差失。

王弼注:“爽,差失也。”

奚侗說:“《廣雅·釋詁》三:‘爽,敗也。’《楚辭·招魂》:‘厲而不爽些’,王注:‘楚人名羹敗曰爽。’古嘗以‘爽’為口病專名。如《淮南子·精神訓》:‘五味亂口,使口爽傷。’”

〔七〕馳騁:縱橫奔走,喻縱情。

〔八〕畋:獵取禽獸。

〔九〕心發狂:心放蕩而不可制止。

高亨說:“‘發’字疑衍。‘心狂’二字,其意已足。此文‘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口爽,令人心狂,令人行妨。’句法一律,增一‘發’字,則失其句矣。盲為目疾,聾為耳疾,狂為心疾,故古書往往并言。”高說供參考。

〔一〇〕行妨:傷害操行。“妨”,害,傷。

〔一一〕為腹不為目:只求安飽,不求縱情于聲色之娛。按:“腹”,內;“目”,外。“腹”謂身,“目”謂物。“為腹”,即“實其腹”、“強其骨”;“不為目”,即“虛其心”、“弱其志”。楊朱的“重生”即此“為腹”;楊朱的“外物”,即此“不為目”。

蔣錫昌說:“老子以‘腹’代表一種簡單清靜之生活;以‘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其結果竟至‘目盲……耳聾……口爽……發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則‘為腹’即為無欲之生活,‘不為目’即不為多欲之生活。”

嚴靈峰說:“腹易厭足,目好無窮。此舉‘目’為例,以概其馀:耳、口、心、身四者。言只求果腹,無令目盲、耳聾、口爽、行妨。”

林語堂英譯注說:“腹”指內在自我(the inner self),“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覺世界(見The Wisdom of Laotse, p.90)。

〔一二〕去彼取此:摒棄物欲的誘惑,而持守安足的生活。“彼”,指“為目”的生活;“此”,指“為腹”的生活。

【今譯】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亂;紛雜的音調使人聽覺不敏;飲食饜飫會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放蕩;稀有貨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圣人但求安飽而不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引述】

在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他目擊上層階級的生活形態:尋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競,淫佚放蕩,使心靈激擾不安。因而他認為正常的生活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俗語說:“羅綺千箱,不過一暖;食前方丈,不過一飽。”物欲的生活,但求安飽,不求縱情于聲色之娛。

為“腹”,即求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為“目”,即追逐外在貪欲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里,則越是流連忘返,使自己產生自我疏離,而心靈日愈空虛。因而老子喚醒人要摒棄外界物欲生活的誘惑,而持守內心的安足,確保固有的天真。

今日都市文明的生活,蕓蕓眾生,只求動物性的滿足與發泄,靈性的斫傷到了駭人的地步。我們可以普遍地看到人心狂蕩的情景,讀了老子的描述,令人感慨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沐川县| 建宁县| 赣州市| 启东市| 库车县| 瓦房店市| 师宗县| 宝坻区| 瑞金市| 荥阳市| 璧山县| 金阳县| 云龙县| 张家口市| 濉溪县| 菏泽市| 三门峡市| 荔波县| 上饶市| 滕州市| 南郑县| 马尔康县| 达州市| 丰顺县| 永修县| 丰县| 房产| 营山县| 德化县| 平谷区| 永平县| 云和县| 长阳| 固阳县| 安宁市| 九台市| 清丰县| 嘉义市| 福州市| 新宁县|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