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傅抱石的人物故實畫

傅抱石(1904—1965)是20世紀“一位才華出眾、影響巨大的杰出畫家”[20],更是集撰述200余萬字的美術(shù)史論學者、終生潛心摹印的篆刻家和多年弦歌不輟的美術(shù)教育家于一身的學者型藝術(shù)家,生前身后負有盛名,其藝術(shù)與學術(shù)成就對中國美術(shù)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1942年10月10日,傅抱石畫展(壬午個展)在重慶夫子池勵志社開幕。這是傅抱石本人在“美術(shù)史論學者”和“篆刻家”之上增益“國畫家”身份的轉(zhuǎn)捩點,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繪畫史上一個頗有言說意味的事件。當時連載于《時事新報·學燈》上的傅抱石的《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一文是記錄這一畫展與傅氏畫學思想及創(chuàng)作情形的重要文獻。此文詳細敘述了此次畫展作品的四類題材來源,即“1.擷取大自然的某一部分,作畫面的主題。2.構(gòu)寫前人的詩,將詩的意境,移入畫面。3.營制歷史上若干美的故實。4.全部或部分地臨摹古人之作”[21]。通觀傅氏終生畫作,上述四類題材不僅可涵蓋壬午個展的作品,也可認為是他在抗戰(zhàn)時期客居重慶的七年半和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的全部繪畫題材之來源。

傅抱石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古典題材繪畫(1949年之前的作品幾乎多是此類),圖繪古人、古事并傳達古意。本書探討的人物故實畫,只是這類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2]

傅抱石的人生與藝術(shù)歷程,大致可分作四個時期:一是早年在南昌求學、從教時期;二是負笈東渡與歸國居寧時期;三是抗戰(zhàn)客蜀時期;四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后。其中,抗戰(zhàn)軍興后,客居重慶西郊賴家橋金剛坡的七年半時間(1939年4月至1946年10月),無疑是傅氏個體生命與藝術(shù)成長中至關(guān)重要之時期,其極富個性的繪畫創(chuàng)造在這一時期橫空出世般卓然誕生。

筆者認為,傅抱石繪畫藝術(shù)上的“客蜀時期”,在時間上,以客居重慶的七年半為主體,還包括抗戰(zhàn)之初傅抱石離開南京而移宣城、歸南昌、赴武漢、走湘桂、遷川渝輾轉(zhuǎn)流徙最終定居重慶西郊金剛坡的一年半多(1937年8月至1939年4月),和抗戰(zhàn)勝利后隨中央大學回遷南京、1948年底因內(nèi)戰(zhàn)而避亂南昌至新中國成立前的三年(1946年10月至1949年10月)。從傅抱石的個體生命狀態(tài)及其人物故實畫創(chuàng)作來講,金剛坡七年半與前后的近五年時間具有通貫性和一體性,而這一視角中的“客蜀時期”即是與傅氏的人物故實畫創(chuàng)作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一個階段。在空間上,傅抱石這一時期諸多人物故實經(jīng)典畫作題識上屢見“金剛坡下”、“重慶西郊”、“東川”等稱謂,印文中也有“入蜀后作”等語。以“金剛坡下”為代表的上述蜀中地名,其含義絕非地理空間所能囿,它們“是傅抱石許許多多繪畫精品的誕生之地”[23],已突破單一的“空間”概念而成為傅抱石繪畫藝術(shù)中必須引以重視的元素。

就傅抱石個案研究而言,以抗戰(zhàn)為背景的“客蜀時期”的藝術(shù)可視作一個可自成體系、獨立闡釋且意蘊豐贍的課題。究其緣由,概列如下:其一,傅氏客蜀時期的作品幾乎全為古典題材繪畫,這種完整性與其早期經(jīng)常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山水、花鳥和1949年后開始大量創(chuàng)作的寫生山水、毛澤東詩意山水等決然不同,在其一生的藝術(shù)歷程中峭拔而出[24]。其二,終傅氏一生,其最重要的故實畫畫題及各畫題的代表作品基本上誕生于這一時期。其三,學界公認,傅氏繪畫個性風格在這一時期形成并成熟。其四,作為美術(shù)史論學者的傅抱石,其傾數(shù)年之心力研究顧愷之(約344—405)和石濤(1642—1707)而成的巔峰成果,如《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1940)、《石濤上人年譜》(1941)、《壬午重慶畫展自序》(1942)、《中國繪畫“山水”、“寫意”、“水墨”之史的考察》(1943)、《中國繪畫在大時代》(1944)等均完成于這一時期。其五,作為文人的傅抱石,其最真實而豐富的人格與心態(tài)呈現(xiàn)于這一時期。其六,作為社會參與者的傅抱石,其身份得到主流社會確認,與政界藝壇賢達交游酬酢并躋身主流文化圈始于這一時期。

緣于此種典型意義,本書對傅抱石人物故實畫的有關(guān)考察,多注目于這一“客蜀時期”。

近十幾年來,傅抱石日漸成為當今中國美術(shù)研究熱點之一。傅抱石研究是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整體。在傅抱石的藝術(shù)成就中,山水畫與人物畫雙峰并峙,而相對其山水畫而言,學界對其人物畫的關(guān)注與研究尚顯不足。[25]一方面,由于傅抱石生前以“山水畫家”自名,曾自言出于研究中國畫中的“線”和開拓山水畫題材范圍等“需要”而“偶然畫畫人物”[26],所以論者圍繞其幾次畫展的研討和評介文章也多談其山水畫;另一方面,傅抱石在1949年之后未能深入延續(xù)其抗戰(zhàn)客蜀時期的古典題材人物畫創(chuàng)作,而是轉(zhuǎn)向為其博得重名的社會主義新貌寫生山水、革命圣地山水、毛澤東詩意山水等題材,故1990年代之前,美術(shù)史論界對傅氏這幾類山水畫的研究遠勝于人物畫。這種情況已有研究者關(guān)注,如黃苗子(1913—2012)曾說:“傅抱石以山水畫著稱,花鳥畫創(chuàng)作較少,人物故實畫是他中年用力最深、作品也較多的畫種。由于晚年山水創(chuàng)作流傳較廣,便忽略了他的人物故實畫,這對于傅抱石的研究來說,就不夠全面了?!?a href="../Text/chapter001.html#m27">[27]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傅抱石人物故實畫”,并試圖將其與中國故實畫藝術(shù)傳統(tǒng)相聯(lián)結(jié),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傅抱石個案研究,亦可借之切入“故實畫”這一畫史專題,發(fā)現(xiàn)并試圖解決該領(lǐng)域的一些關(guān)鍵問題。


[1]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卷一。

[2] [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299—3300頁。

[3] [南朝·梁]鐘嶸著,陳延杰注:《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第4頁。

[4]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270頁。

[5] 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頁。

[6]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55頁。

[7]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196頁。

[8]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194頁。

[9] [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454頁。

[10]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二,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473頁。

[11]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三。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478頁。筆者按:俞劍華注本句為“《佛道功德》、《故事》、《人物》等圖傳于世”,以具體畫名目之,稍嫌不妥。參見《圖畫見聞志》,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124頁。

[12]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三,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479頁。

[13] 《宣和畫譜》卷四,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346頁。

[14] 《宣和畫譜》卷一,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337頁。

[15] [元]湯垕:《古今畫鑒》,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468頁。

[16]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五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760頁。

[17] [清]王原祁等纂輯:《佩文齋書畫譜》卷八十一,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第2317頁。

[18] 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年,第248頁。

[19] 筆者按:“故實畫”是中國傳統(tǒng)畫學的一個概念。在后來的畫史寫作中,常與諸如“歷史畫”、“敘事繪畫”、“敘述性繪畫”等概念互通,而后面這些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應是受到了西方藝術(shù)史的影響。關(guān)于這些概念的提法,在孟久麗(Julia K. Murray)《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家意識形態(tài)》(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一章中有簡要陳述。

[20] 郎紹君:《論現(xiàn)代中國美術(shù)》,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1996年,第119頁。

[21] 傅抱石著,葉宗鎬編:《傅抱石美術(shù)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5頁。

[22] 未納入本書研討范疇的主要是兩種:第一,缺少“故實”寄寓和具體情節(jié)的山水人物畫,如《登山圖》、《觀瀑圖》、《聽泉圖》、《歸莊圖》、《松林策杖》、《高士探幽》、《溪山放棹》、《攜琴訪友》、《風雨歸舟》、《巴山夜雨》等等;第二,以人物為主的傳統(tǒng)畫題如《品古圖》、《對弈圖》、《水閣圍棋圖》、《西洲話舊圖》等,詩意畫題如《杜甫〈佳人〉詩意》、《李白〈長干行〉詩意》、《金昌緒〈春怨〉詩意》、《白居易〈后宮詞〉詩意》、《松下問童子》、《二十四橋明月夜》、《瞿塘峽》、《九張機》等。這些作品在傅氏的古典題材繪畫中數(shù)量也很多,但因其沒有可以究清、考實的“故實”內(nèi)容及相關(guān)人物和情節(jié),所以不納入討論范疇。

[23] 傅二石:《金剛坡的回憶》,傅抱石研究會編:《傅抱石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348頁。

[24] 傅抱石在1953、1954兩年創(chuàng)作了大量屈原和《九歌》題材,這與屈原被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以及郭沫若白話新譯《九歌》著作問世有關(guān);1956、1962、1963三年也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故實畫題的回歸,但集中于《二湘圖》等少數(shù)幾個畫題,且多為貽贈親友之需,客蜀時期諸多題材豐富、內(nèi)蘊深沉的故實畫皆未出現(xiàn)。由此可斷定,傅氏1949年之后的古典題材作品在題材和風格上皆為客蜀時期所作人物故實畫的延續(xù)。

[25] 關(guān)于傅抱石人物畫的研究史,詳見筆者《七十年來傅抱石人物畫研究述評》一文(《榮寶齋》,2016年第8期)。

[26] 傅抱石著,葉宗鎬編:《傅抱石美術(shù)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8頁。

[27] 黃苗子:《畫壇師友錄》(增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第23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平区| 九江县| 文化| 广南县| 肇庆市| 修文县| 舒兰市| 龙岩市| 普安县| 长治县| 郧西县| 宜宾市| 临猗县| 穆棱市| 唐河县| 美姑县| 视频| 吴堡县| 盘锦市| 兴安盟| 大安市| 通州市| 望城县| 菏泽市| 阳西县| 太和县| 仁布县| 石屏县| 视频| 定日县| 富锦市| 年辖:市辖区| 永平县| 保靖县| 金沙县| 五台县| 定南县| 张北县| 修文县| 科技|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