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古與幽懷:傅抱石的人物故實畫
- 張鵬
- 1708字
- 2020-10-22 15:51:11
(二)“像”、“圖”之別——故實畫應具有情節性
考察先唐的故實畫畫題,因畫跡多湮沒不傳,只能據《貞觀公私畫史》、《歷代名畫記》和《宣和畫譜》等早期畫學文獻記載推知其大略。
裴孝源(生卒未詳)的《貞觀公私畫史》中記載的畫題較古,《四庫全書提要》評論此書云:“書中皆前列畫名,后列作者之名,而以梁《太清目》所有、梁《太清目》所無分注于下。《太清目》既不可見,則考隋以前古畫名目者,莫古于是,是亦賞鑒家之祖本矣。”[10]此書中的人物畫畫名,有“像”與“圖”的區別。筆者認為,以此可將單純的人物肖像畫與有具體人物和故事情節的人物故實畫加以區分。“像”為肖像寫真,如隋朝官本陸探微(生卒未詳)的《宋明帝像》和《豫章王像》、顧愷之的《司馬宣王像》和《謝安像》等。以“圖”命名的人物故實畫大致可分作經史故實、神仙故實、詩意故實等類別。經史故實如魏高貴鄉公(241—260)《新豐放雞犬圖》、《二疏圖》,衛協(生卒未詳)《卞莊刺二虎圖》、《吳王舟師圖》,毛惠遠(生卒未詳)《山陽七賢圖》、史道碩(生卒未詳)《燕氏送荊軻圖》等等,多采自經史文獻或前朝舊事。神仙故實如晉明帝(299—325)《穆天子燕瑤池圖》、《瀛洲神仙圖》、陸探微《蕭史圖》、顧愷之《列仙圖》、謝赫(生卒未詳)《安期先生圖》等,多以秦漢神仙家與道教傳說為故實藍本。詩意故實如衛協《毛詩黍離圖》、謝稚(生卒未詳)《輕車迅邁圖》、戴逵(約325—396)《十九首詩圖》等,依據古詩內容摹繪成畫。
《歷代名畫記》“述古之秘畫珍圖”一章,列舉了前代“散逸人間”、“不得見之”的古畫名。其中可以推知為故實畫的如《孝經秘圖》、《論語圖》、《西王母益地圖》、《黃帝升龍圖》、《列仙傳圖》、《職貢圖》、《韓詩圖》等,依然可以分為經史故實、神仙故實、詩意故實等類。卷四至卷十的歷代畫家評述中,在各畫家名下銓列了具體的畫名,其中人物畫畫名也與《貞觀公私畫史》一樣有“像”、“圖”之別。如顧愷之名下以“像”命名的有《桓溫像》、《桓玄像》、《蘇門先生像》、《王安期像》、《阮修像》等,這些皆為人物肖像畫。以“圖”命名的有《中朝名士圖》、《廬山會圖》、《木雁圖》、《天女圖》、《蕩舟圖》等,雖不能見圖,但這些畫名均能清晰地投射出故實內容。另有未標“像”與“圖”的畫名,如《古賢》、《七賢》、《陳思王詩》等,也大略可以歸入故實畫之中。再如陸探微名下以“像”命名的有《竹林像》、《建安山陽王像》、《范惠景母子像》、《齊高帝像》、《孔子像》等,以“圖”命名的有《阿難維摩圖》、《鐘期圖》、《孔顏圖》、《詩新臺圖》、《敘夢賦服乘圖》等。比較《孔子像》與《孔顏圖》,可粗略推知前者是孔子的肖像畫,而后者是記錄孔子與顏回故事的人物故實畫。
這種畫名上的“像”、“圖”之別,在之后的《宣和畫譜》中同樣存在。如“道釋門”記載展子虔有《維摩像》和《石勒問道圖》,閻立德(?—656)有《采芝太上像》和《右軍點翰圖》,閻立本(約600—673)有《宣圣像》和《步輦圖》,吳道子(約685—758)有《天尊像》和《列圣朝元圖》,等等。再之后,在人物畫命名上出現“像”與“圖”的重合現象,但究其內里,依然有早期就已判然分明的肖像畫與故實畫的區別。[11]
已有學者關注到了這類現象,如石守謙在《南宋的兩種規鑒畫》一文中以南宋馬麟(生卒未詳)的《圣賢圖》和無名款的《卻坐圖》與《折檻圖》為例,將這種勸誡性質的繪畫分為以歷史人物的畫像為主,并不附加其他情節描繪的“畫像規鑒”和以歷史事件和情節為主,不依賴單獨人物的“故實規鑒”兩類。對其圖像細節具體講道:
這兩種不同的類型,因對人物本身與事件情節偏重選擇的不同,在繪畫形式上也呈現相異的處理。“畫像規鑒”既重人物本身,故多出之以單一的人物作肖像式的安排,而其中人像在畫面所占之比例也極大。有時或有超過一個人像的結組,但主從之分相當清楚,主人物之外者皆作襯托之用。至于“故實規鑒”則重在情節(即事件的發生過程),故所繪之人物形象亦多,相互間形成某種關系來交代事件的情節,而其中人物在畫面中所占的比例,也遠比在“畫像規鑒”者來得小。[12]
人物肖像畫與人物故實畫最明顯的區別標準是故實情節的有無,再輔以對單人和多人在具體語境中互動關系的準確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