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古與幽懷:傅抱石的人物故實畫
- 張鵬
- 1065字
- 2020-10-22 15:51:12
(三)故實畫畫題的拓展與“小人物、大山水”構圖
故實畫濫觴于早期“倫理的人物畫”,其畫題浸濡著厚重的禮教底色。但唐代以降,在畫題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和嬗變,宣教性畫題逐步退卻,寄寓高士雅致和文人神韻的畫題漸成主流。這些故實畫畫題在圖像表現形式上也有所變化。石守謙文中提到的人物比例和體量大小的問題,其實是唐之后漸臻興盛的山水畫與傳統人物畫的結合,或者說是將人物故實置于宏闊的山水背景中而形成的一種全新構圖。
陳葆真在《〈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人物畫》中討論北宋喬仲常(生卒未詳)《后赤壁賦圖》時也注意到了這種故實畫的構圖新變問題:
從縮小人物和放大山水造型的比例這一點來看,《后赤壁賦圖》可說是12世紀風格的典型代表。這種樣貌常見于此期的故事畫中,不論它們在形制、構圖和圖文配置的方法上如何不同?!@些宋代作品都呈現出一種共同的特色,那便是描寫了較小的人物在較大的山水背景中活動的情形。簡言之,這種在畫面上將山水比例加大而將人物比例降低的表現方式,是宋代繪畫的新趨勢。[13]
據筆者考證,這種構圖新變至遲在五代時已見端倪[圖2.1]。董元(?—962)是南唐重要的宮廷畫家,《宣和畫譜》卷十一記有他所作《寒林鐘馗圖》和《雪陂鐘馗圖》,雖不得見圖,基本能夠推測是蒼茫雪色、疏闊寒林中的鐘馗故實,所繪鐘馗形象“尤見思致”[14],但人物尺寸應該不大。另,宋人周密(1232—1298)《云煙過眼錄》記載:
圖2.1 [宋]喬仲常《后赤壁賦圖》(局部)30.5cm×566.4cm 紙本 墨筆 [美]納爾遜·艾特金斯美術館藏
董元《河伯娶婦》一卷,長丈四五,山水絕佳,乃著色小人物,今歸莊肅,與余向見董元所作《弄虎故實》略同。[15]
現存傳為董元所作《瀟湘圖》[圖2.2],山巒廣舒,煙波浩渺,岸上、舟中及水中捕魚人物皆微小,但形象、姿態、衣著等刻畫卻細膩精致,此圖在圖像層面可與上述《云煙過眼錄》中的文字進行互證。[16]另元人湯垕(生卒未詳)《古今畫鑒》載:
五代婦人童氏畫《六隱圖》,見于《宣和畫譜》,今藏山陰王子才監簿家,乃畫范蠡至張志和等六人乘舟而隱居者。山水,樹石,人物如豆許,亦甚可愛。[17]
圖2.2 [五代]董元《瀟湘圖》 50.0cm×141.4cm 絹本 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據畫名可知,《河伯娶婦》、《弄虎故實》與《六隱圖》等皆為含有具體故事情節的人物故實畫,但相對于山水背景而言,人物體量很小。高士、文人畫題的故實畫以這種“小人物、大山水”的構圖方式呈現,這是唐、五代之后故實畫的新傳統。這種構圖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也推助了故實畫畫題的開拓與豐富,從宋代開始被反復圖繪的《蘭亭雅集》、《西園雅集》、《赤壁賦》、《歸去來辭》、《虎溪三笑》等畫題即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