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漢畫的解讀與欣賞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漢代是一個很重要的朝代。兩漢400多年,正是封建社會上升和發展時期,各方面都呈現出一種活力,顯示出一種力量。我們中國人很自豪于漢唐的輝煌,如果說唐代以富麗壯美著稱,那么,正是漢代奠定了基礎,深沉雄大而質樸無華。就像是一幢高層建筑,漢代是奠基為礎,唐代是構架增飾,使中華民族的藝術和文明如花似錦地展現出來。在漢代的藝術中,最突出的一種可謂“畫像石”,它不僅氣勢雄渾,獨具風采,并且從多方面表現了一個時代。

今天的藝術已經發展得門類齊全。就像一棵參天大樹,枝干交錯,郁郁蔥蔥。如果從大美術的整體眼光看,漢代的各種藝術因素雖已具備,但還沒有分得那么細致,不像當前藝術分類學那么條理分明。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是由小及大,由單一到復雜,美術當然也不例外。我們這里所指的“漢畫”,可以說有廣狹二義:廣義的漢畫既包括畫像石和畫像磚,也包括墓室壁畫、帛畫和畫在其他材料上的繪畫;狹義的漢畫則主要是指畫像石,有的也兼及畫像磚。因為磚石不僅數量多,內容豐富,在表現手法上也更加完美。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畫像石并非純屬于繪畫,實際上它同建筑、雕塑、裝飾等緊密結合著。畫像石多用拓印的方法復制,欣賞拓片猶如面對一幅大張的版畫。況且它又是喪葬習俗的一部分,因而得以保留至今。也就是說,它的用途和藝術手法是帶有綜合性的,而這種綜合性在現代藝術中已很少見到。從內容上看,畫像石所表現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它不但反映了一個漢代社會,而且表現了一個想象奇異的神話世界,把漢朝人頭腦中所想的、所希求的都揭示出來了。時隔兩千年左右,社會的變化很大,可是我們去欣賞那些刻在石頭上的畫面時,有的雖已不明其意,也有的并不陌生。譬如那些宴會的場面,庖廚和雜技,以及耕田者、紡織者和打鐵的人。有些生活和生產的方式至今仍在延續。由此也可看出,民族文化的息脈是難以割斷的。它的變化正說明文化的生命力,源遠流長不等于一成不變,有變化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發展和前進。所以說,時隔兩千年左右,我們回頭看那些畫像石時,有的看得懂,有的看不懂,可說是很自然的現象。因此需要對畫像石進行“解讀”和“詮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現代語釋”。

自從有了藝術的專業和職業,也就出現了藝術的“自娛性”和“娛他性”。也就是說,創作藝術的人雖然在創作過程中和藝術融在了一起,在個性的表現中得到了一種精神的享受,但他的作品總要交給社會,即供他人欣賞。當藝術與大眾產生了“共鳴”,對于藝術家來說也是一種享受。從畫像石的一些題記中得知,當時的雕刻家還被稱為“石工”“石匠”,他們的工作也包括開采石料和搬運石料;他們只是一種行業的班子,還沒有脫離一般的勞動者。雖然沒有在作品上署名,還是有少數在題記中留下了名字。如著名的“武梁祠”畫像的雕刻者為“良匠衛改”,“武氏石闕”的建造者是“石工孟孚、李弟卯”,石闕前的石獅子作者為“孫宗”。像衛改、孟孚、李弟卯、孫宗等這樣的藝術家,在中國美術史上應該占有重要的篇章,是他們將早期的繪畫和雕刻推向了成熟的階段。

然而,有不少美術史的專著卻忽略了漢代的畫像石。因為它來自民間,為工匠之作;也有的是對它并無認識。古代的金石家從宋代起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但多是摹拓上面的文字,作為書法研究,對其畫像則不甚關心。較早的研究嘉祥漢畫的兩部專著,一部是清代道光年間瞿中溶的《漢武梁祠堂石刻畫像考》,另一部是1931年印行的容庚的《漢武梁祠畫像圖錄和考釋》,兩部書都是考據性的,還不能說是側重于藝術的研究。也有不少外國人研究武氏祠,并非側重于畫像。我國現代真正從藝術的角度,重視漢畫的先行者,是魯迅。

辛亥革命后,魯迅曾在教育部工作,住在北京的紹興會館。他用閑暇的時間校書、抄碑,還描繪了一本《秦漢瓦當文字》。自1915年至1924年,他收集的石刻拓本就有1500多種。1936年7月7日他致趙家璧的信中曾說:“本來,有關本業的東西,是無論怎樣節衣縮食也應該購買的,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以知道?!?a id="w1">[1]可見,他的收集是為了研究,當作“本業”,并非為了賞玩古董。從《魯迅日記》和通信中知道,他一直想編印一本《漢畫像考》。1926年,他到廈門大學去,曾說:“最初的主意,倒的確想在這里住兩年,除教書之外,還希望將先前所集成的《漢畫像考》和《古小說鉤沉》印出。……及至到了這里,看看情形,便將印《漢畫像考》的希望取消。”[2]書雖然沒有編成,但他是對此做了充分醞釀的。對于畫像石的研究,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評論清代瞿中溶《漢武梁祠堂石刻畫像考》說:“瞿氏之文,其弊在欲夸博,濫引古書,使其文浩浩洋洋,而無裁擇,結果為不得要領。”[3]并在以上同一封信中透露:“我陸續曾收得漢石畫像一篋,初擬全印,不問完或殘,使其如圖目,分類為:一,摩崖;二,闕,門;三,石室,堂;四,殘雜(此類最多)。材料不完,印工亦浩大,遂止;后又欲選其有關神話及當時生活狀態,而刻畫又較明晰者,為選集,但亦未實行?!?/p>

這是非常遺憾的。但從魯迅的有關文字和實際行動來看,他研究畫像石是用心良苦的。他在信中寫道:

“關于秦代典章文物,我也茫無所知……生活狀態,則我以為不如看漢代石刻中之《武梁祠畫像》……漢時習俗,實與秦無大異,循覽之后,頗能得其仿佛也?!?a id="w4">[4]“我以為明木刻大有發揚,但大抵趨于超世間的,否則即有纖巧之憾。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唐人線畫,流動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5]“倘參酌漢代的石刻畫像,明清的書籍插畫,并且留心民間所賞玩的所謂‘年畫’,和歐洲的新法融合起來,也許能夠創出一種更好的版畫?!?a id="w6">[6]

魯迅提倡新興木刻運動,并將傳統的“復制木刻”與“創作木刻”分開。在20世紀30年代,親自主持木刻研習班,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木刻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中國現代木刻藝術蓬勃發展,證明了他的觀點和做法是非常正確的。魯迅不但精通美術理論和歷史,也間或自做書面,他的設計,無不樸茂可喜。他為《心的探險》和《桃色的云》所設計的書面,便是取材于石刻畫像。他曾對老友許壽裳說:“漢畫像的圖案,美妙無倫,為日本藝術家所采取。即使是一鱗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贊許,說日本的圖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淵源固出于我國的漢畫呢。”[7]

1989年,王朝聞看了南陽畫像石之后說:“南陽漢畫像石是難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現象。初步印象可以說明,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這一藝術寶庫的價值在未來將更加光輝?!彼麑τ跐h畫像石的這一評語是非常準確的。不僅南陽出土的畫像石是如此,其他各地出土的漢畫像石也是如此。

為什么說漢畫像石是“難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現象”呢?只能說明它距我們的年代太遠了,加之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在今天沒有與其相比美者,從內容到形式,都要好好地揣摩,了解其本來的意圖、用途和藝術意味,才能進一步估量它的藝術價值。自古以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好像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兩種不同的境界,也為兩種不同的人所有,其間畫了一條界線,因而出現了藝術的高低和雅俗之分。為什么漢代的畫像石將這一界線打破了呢?既因為內容,也因為形式,更重要的是藝術家的藝術功力及其手法。漢畫像石在二維度造型的處理手法上是相當多樣和高超的,在處理各種形象之間的“關系性律動”上,做到了歷史性的突破。中國繪畫從此走向了成熟。

縱觀中國的美術史,在長達七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雖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輝煌,也都有自己的特點,諸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銅器和玉器,春秋戰國的各種精美工藝品,包括漆器和錦繡等,可以說都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從繪畫的角度看,漢代之前已出現了壁畫、帛畫等,可是所畫的人物,多是儀式性的,在具體用途上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在表現人的思想、人與人的關系和情節、環境等方面,還沒有達到繪畫應有的品質和水平。這種特具的功能只是在畫像石上才開始發揮出來,而且有的已展現出優異的成就。這是非??少F的。

變戲法的常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話雖俗,意很深。它揭示了人們認識事物的不同境界。然而,在看“門道”與看“熱鬧”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在于修養。人的很多能力并非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從幼年起學著說話,學著寫字,從精神生活的角度看,即使不去學繪畫和音樂,也應該學會看和學會聽。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指出的:“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毫無意義……由于人的本質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8]實踐證明,善于修養的人自然會找到藝術的門道。所謂“操千曲而后曉曲,觀千劍而后識劍”,是很有道理的。

對于藝術的欣賞是人生所必需的,因為它體現著和充實著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具體的人來說,他可能喜歡這種藝術而不喜歡那種藝術,但是,很難說有對所有藝術都不喜歡的人。由于藝術的種類很多,不僅在選擇上和愛好上各人有所不同,甚至喜愛的方式和深度也因人而異。所謂“麻油拌白菜,各人心里愛”。只有藝術觸動了心靈,人的情感同藝術的描述產生了共鳴,藝術的作用才能發揮到極致?,F在的藝術已向多元發展,這里所說的是寫實性的藝術。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于天然,非由述作?!边@里所說的“六籍”即“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據說《樂經》在秦焚書后亡);“四時”即春、夏、秋、冬。這是一種“文以載道”的觀念,在漢代雖然還不是太明顯,實際上已朝此方向發展了。我們通常所說的“欣賞”,從字面看也就是領略和玩賞。但進一步又解釋成“賞析”,賞與析總是聯系在一起的,即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至于“鑒賞”,就不是一般意義上對藝術形象的感受,而是包括了觀賞者對作品的理解和評判過程。這樣,在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之間就產生一種互動、互補的關系,也就是作者和觀者共同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對于鑒賞者來說,有助于情操的提高。

有一個漢代的實例值得一讀。就是在1980年山東嘉祥縣宋山村出土的一塊畫像石上,刻著一篇462字的題記。時間是東漢永壽三年(157)十二月,死者是一個地方小官,名叫“安國”。題記主要寫安國的為人敦厚、病死原因和為他建立祠堂的經過與規模。這塊畫像石是用在祠堂上的,因此在文后又刻了以下幾句話:

唯諸觀者,深加哀憐;壽如金石,子孫萬年。牧馬牛羊諸僮,皆良家子,來如堂宅,但觀耳,無得□畫,令人壽;無為賊禍,亂及孫子。明語賢仁四海士,唯省此書,無忽矣。

意思是說:愿來祠堂參觀的諸位,對于祠堂的主人能夠深加哀憐,既如此,則壽命長如金石,子孫萬代昌盛。放馬和牧牛牧羊的諸位孩子,你們都是好人家的子女,如到祠堂里來,可以觀看,不要亂刻亂畫,這樣可以長壽;否則,禍害就會降臨到你的子孫頭上。明白地告訴諸位賢達和仁愛的四海人士,都要看一看刻在這里的文字,不要忽視了啊!

這是對人的勸誡,也包含著幾分威脅,目的則是哀憐死者和愛護祠堂。由此可以看出,漢代畫像石的產生與作用,除了家人的盡孝和對死者的紀念之外,我們也應該知道這些相關的情況。

我接觸漢畫像石是從大學時期開始的,而且是無意中由藝術的技法引起了興趣。那時候聽老師講課,講到國畫的“意到筆不到”,篆刻的“破刀”和斑駁效果,以及畫像石的殘缺之美,并且講到外國的維納斯斷掉了臂膀,仍然是美的。但是為什么會使人感到美?在當時是無法理解的。我找了畫像石的拓片來欣賞,仍然看不懂。那時候我能看懂的只是奔馳的馬,以及騎馬者和馬車。所以最早在北京琉璃廠買的拓片也是馬車和騎馬的武士;還有一幅人在樹下射鳥的畫面,樹枝是有規律地編連起來的,很有裝飾意味,有人告訴我那是“連理樹”,還有的叫“扶桑樹”。現在才知道,已經誤解了幾百年;即使叫“連理樹”,也不是像后來那樣,當作愛情的象征。

1961年的4月間,年輕的鋼琴家傅聰在國外,他的父親,著名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提醒兒子說:“單靠音樂來培養音樂是有很大弊害的?!北憬o他寄去了一些漢畫像石的拓片,并再三說明:“目的只是讓你看到我們遠祖雕刻藝術的些少樣品。你在歐洲隨處見到希臘羅馬雕塑的照片,如何能沒有祖國雕刻的照片呢?我們的古代遺物既無照相,只有依賴拓片,而拓片是與原作等大,絕未縮小之復本?!备道自谛胖性敿毜亟榻B了畫像石的歷史背景和藝術價值。說:“漢代石刻畫純系吾國民族風格。人物姿態衣飾既是標準漢族氣味,雕刻風格亦毫無外來影響。”他介紹拓片時說:“搨片一稱拓片,是吾國固有的一種印刷,原則上與過去印木版書,今日印木刻銅刻的版畫相同。唯印木版書畫先在版上涂墨,然后以白紙覆??;拓片則先覆白紙于原石,再在紙背以布球蘸墨輕拍細按,印訖后紙背即成正面;而石刻凸出部分皆成黑色,凹陷部分保留紙之本色(即白色)。木刻銅刻上原有之圖像是反刻的,象我們用的圖章;石刻原作的圖像本是正刻,與西洋的浮雕相似,故復制時方法不同?!鄙踔羾诟栏德敚骸疤妊b在框內,拓片只可非常小心的壓平,切勿用力拉直拉平,無數皺下去的地方都代表原作的細節,將紙完全拉直拉平就會失去本來面目。”[9]

荊軻刺秦王

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左石室第四石。

我沒有傅聰的條件,但也不失機會。1954年,在南京有幸聽傅抱石先生講《中國美術史》,講到漢代時,分析武梁祠畫像石的《荊軻刺秦王》,從歷史背景講到俠士的俠義和勇武,從畫面的人物關系講到“圖窮匕首見”的緊張氣氛,好像畫面的一切都在剎那間,足見漢畫作者在創作上的嚴謹與高明?,F在還記得,傅先生在分析作品時情緒有些激動,還朗誦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詩句,并自然而然地有所動作。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對于漢代畫像石的藝術分析,印象之深,終生難忘。

從那以后,得到了一種啟發,使我下決心要把漢畫弄懂,進入那個神秘的世界。因為沒有直接的參考書,只好一幅一幅地、一個一個地,從故事內容到畫面情節,去尋找答案。待到一目了然,才如登高望遠,其欣慰是難以形容的。這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其過程雖然很長,可是“笨鳥先飛”的道理鼓舞著我。不管飛得多慢,總會到達目的地的。

九尾狐與三足烏

河南鄭州出土畫像磚。

大約在20世紀的60年代初,我看到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有人在報紙上撰文,介紹河南出土的畫像磚,上面所印的花紋——一只烏鴉站在枝頭,樹下是一條仰頭的狐貍。文章的作者說:這是兩千年前所表現的“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寓言家,古希臘流傳的數百個諷喻故事,后人搜集起來都歸在他的名下。因而,“伊索寓言”在歐洲文學史上產生過深廣的影響。其中有一篇為《鴉與狐貍》。大意是說:烏鴉偷了一塊肉,站在一棵樹上。狐貍從樹下路過,花言巧語地稱贊烏鴉,說它可以當鳥中之王,如果說話的聲音像唱歌一樣,就更能做鳥中之王了。烏鴉一聽,非常高興,便忘乎所以地要亮一亮自己的嗓子。嘴巴一張,那塊肉便掉到了樹下,讓狐貍吃了。在西方,這個寓言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可說是家喻戶曉,難道兩千年前我國的漢朝人也知道嗎?否則為什么會出現印有烏鴉和狐貍的畫像磚呢?

經查考,原來那是河南鄭州出土的一塊畫像磚。畫面中的烏鴉和狐貍,與伊索寓言的寓意不同,而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為西王母尋食的兩個使者——“三足烏”和“九尾狐”。三足烏也是太陽的象征,九尾狐也曾幫助治水有功的夏禹。這都是神話中的細節,它們相互之間是沒有直接聯系的。我們看那畫面,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烏鴉是三只足,狐貍是九條尾巴,因為它們是另一個世界的精靈。最有趣的是狐貍的九條尾巴,其造型是很難處理的??墒撬鼈兊淖髡叻浅B斆?,不是將九條尾巴并列,而是將一條大尾巴分了九個叉。漢畫像石中三足烏和九尾狐的形象很多,是與伊索寓言毫無關系的,明顯是那位介紹者搞錯了。

或有人以為這是一件小事,可是對我的震動很大。不僅在于數典而忘其祖,更可怕的是對于形象的比附。我無意責備那位作者,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了對于歷史的無知。如果是個欣賞者,不可能從中得到真正的審美享受;如果是個研究者,這樣的治學方法必然會誤入歧途。

當我們回頭來談漢畫的整體時,便不難發現,對于古典藝術的解讀是欣賞的一個關卡。因此,我們決定對漢代的畫像石多作解釋,把那些不易看懂的畫面分成三類:

(一)人物與世俗;

(二)神話與傳說;

(三)祥瑞與游藝。

從每一個圖的內容、出處、具體形象和情節進行詮釋,并聯系其時代背景和相關事物做些說明。

至于藝術上的分析,諸如造型的特點,形象的結構,構圖的經營,以及藝術的成就和價值等,我們將另行討論。故將此書定名為《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原寫于二○○五,歲在乙酉,雞年大吉。

修訂于二○一八,歲在戊戌,犬年平安。


[1] 1936年7月7日致趙家璧信。

[2] 《廈門通訊(三)》,載《華蓋集續編》。

[3] 1935年11月15日致臺靜農信。

[4] 1934年2月11日致姚克信。

[5] 1935年9月9日致李樺信。

[6] 1935年2月4日致李樺信。

[7]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

[8]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9] 傅敏編:《傅雷家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黄县| 娱乐| 同心县| 石泉县| 布尔津县| 名山县| 芜湖县| 上蔡县| 宝兴县| 彭山县| 尼勒克县| 西藏| 威信县| 谢通门县| 宁波市| 长海县| 灵石县| 衡水市| 吉林省| 辉县市| 神农架林区| 丁青县| 桂平市| 苍溪县| 内乡县| 鹤岗市| 孟村| 深水埗区| 招远市| 灵石县| 陕西省| 双牌县| 平阳县| 札达县| 福建省| 金阳县| 建瓯市| 岐山县| 辉县市| 保山市| 满洲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