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十多年前我寫了一本《漢畫故事》,是為漢畫像石的藝術鑒賞所作的鋪墊。因為相距的年代太久遠了,畫像石中的一些人與事已經陌生,需要對其背景和具體內容做些解釋。十多年來,有不少朋友和讀者,向我提出問題或要求,我對此做了修改、調整和補充。

記得1983年,在貴陽研討民間美術,我曾提出“兩種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三個渠道”。所謂“兩種文化”就是民間的和文人的;傳統文化的“三個渠道”,就是宮廷的、文人的和民間的。當時,王朝聞先生很贊成這種提法,以為符合歷史的規律,并主張加進“宗教藝術”。這樣,就形成了后來所提的傳統文化的“四個渠道”。

從歷史的進程看,隨著社會的分化,文化和藝術也出現了不同的需要。民間藝術形式多樣,風格淳樸,自然成為其他藝術吸取營養和上升的基礎。但是,當文人藝術的“高雅”發展成一種流風時,又會出現“倒流”。記得以前江西民窯燒制的藍花碗,畫些不明其狀的流動線條,還寫上“八大山人”。其實制作者并不了解是什么意思,不過他們是否知其所以然并不重要。

漢畫像石的發展起于民間,但又直接受到上層社會的影響,諸如厚葬之風,生活的鋪張,由漢初的黃老思想到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以及表孝心與“舉孝廉”的結合等。據考證,當時的高層統治者死后是不用畫像石的,封建社會的帝王、諸侯和郡主的墓葬中,多是顯赫的壁畫和貴重的棺槨,還未見有畫像石。凡有畫像石的墓葬,主要是中層官員和富裕人家。山東嘉祥武氏祠可謂典型。當年的“武家林”,從石闕到四座墓葬,并不鋪張豪華,只是立在地面上的墓碑和祠堂。四個墓主人,祖孫三代,武梁是個儒生,另外三人都是孝廉,有一個做了敦煌的地方官,史籍均未刊載。

不是太顯赫,卻又很突出。這也是畫像石的社會身份和物質基礎,因為它居于社會的中層,人多量大,便很快發展起來,密布于山東、河南、四川和蘇北、皖北、陜北等地,以及山西、河北、浙江等部分地區。既有大型的石刻建筑,又有部分的墓門、石柱和嵌石等。在藝術上也是如此,既有帶程式化的石刻,如某種儀式,也有獨特的藝術創造,意象萬千。

鐫刻畫像石的藝人,很可能以師徒組成行業班子。任務有輕有重,有精有粗。自古以來,口傳身授的師徒制,不但藝人的技巧參差不齊,藝術的學養更是難以提升。即使表現上層社會和士人活動,也只是他們自己的理解和習慣使用的藝術形式,就像漫畫家的構想或童稚的想象,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趣味。

譬如在畫像中表現“孔子見老子”。孔子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當時的孔子正在壯年,還不到四十歲,老子已是管理周室文檔的老者。所以這個題材也稱“孔子問禮”,即向前輩請教過去的禮節。到了漢代,儒家思想被定為國家的統治思想之后,為了表現孔子謙虛好學,不但有“孔子見老子”,并且在兩人之間還夾雜著一個推著玩具鳩車的七歲的孩子。這孩子叫項橐,孔子曾說向孩子學習,表示謙虛,與老子沒有任何關系。

古人重禮。初見尊長時要送禮物,所謂“男贄”,即“大者玉帛,小者禽鳥”。孔子見老子,帶了一只雁。石刻畫像的藝人可能不甚了解,便刻了一只鳥放在袖子里,待見面時舉手作揖,小鳥也探出頭來,引得外邊的鳥兒圍攏過來,有三只鳥在兩人之間相聚。

最有趣的是子路的形象。他是孔子的學生,性格直爽,有勇力,后世竟以他作為勇士的代稱。據說為了表現威武,他喜歡將一根公雞毛插在帽子上,腰間還掛一件雕刻的小豬。在畫像石中,當孔子的弟子跟著老師排列成行時,唯獨子路做出武者的姿態,與眾不同。有的將帽子上那根雞毛,刻成了一只大公雞,腰上掛的那個雕刻的小豬,變成了一頭真豬。他伸腿揚臂,大喊大叫,像是一個毫無忌憚的人。

有人說畫像石是一種喪葬文化,我以為太表面了。當然,不能否認它所在的環境,但應了解當時人的思想意識——用現在的話說是迷信。按照靈魂不滅的觀點,人死了是人走了,到另一個世界去了。畫像石所構建的,是把所有的好的事物都表現出來,是為了他在那邊生活得幸福美滿,不會寂寞、孤單、吃苦。多么善良的人啊!一種不存在的假想,卻是美好的思想。當科學化解了迷信的時候,真不知它會留下什么。

畫像石在墓中都是分散的。如果我們在欣賞時能將其歸總、分類,了解、分析各方面的情況和藝術處理的特點,便會認識漢代的各種人與事。它是刻在石頭上的一個朝代。

2018年清明節后寫于石頭城之龍江寓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习水县| 岳池县| 常熟市| 合川市| 屯门区| 汤原县| 莱州市| 绥阳县| 米林县| 东城区| 邹城市| 同德县| 抚远县| 潮州市| 柞水县| 海晏县| 麻阳| 保靖县| 九龙县| 汉源县| 江门市| 铜山县| 河津市| 阿克陶县| 城固县| 霍山县| 平度市| 花莲县| 汕尾市| 密山市| 韶山市| 鹤岗市| 永泰县| 邵东县| 乐都县| 宝山区| 闽清县| 孟津县| 米泉市| 靖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