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關鍵在于找到公司的內在價值
“如果我們能夠洞悉任何企業的未來——比方說——100年或者企業滅亡時在企業和股東之間的現金流入以及現金流出,然后以適當的利率——這個我等會再談——將其折現到現在,我們就會得到內在價值的數值。”
——巴菲特
伯克希爾公司曾經投資了美國廣播公司,這家廣播公司旗下擁有很多刊物,但是這些產品根本沒有太大的競爭力,在競爭對手面前幾乎毫無還手能力。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覺得這些刊物非常業余,根本不能夠體現出產品應有的信息傳播價值。反而是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越野摩托》受到了歡迎,這種受歡迎的表現本質上其實就是企業以及產品價值的體現,它為觀眾傳達了專業的、可靠的消息,而不是一些膚淺的信息。查理·芒格曾經打趣說《越野摩托》有些弱智,并且認為它的讀者是一群“喜歡參加巡回比賽,在比賽時開著摩托車翻跟頭的傻子”,但就連他也不得不承認巴菲特的投資眼光,因為這樣一份雜志正是摩托車愛好者最看重的東西,這份雜志的內在價值是其他同類型刊物無法比擬的,可以說專業性成為這份雜志的實質價值重點突出的前提。
在投資可口可樂公司以及蘋果公司的時候也是如此,巴菲特認為可口可樂以及蘋果公司擁有強大的內在價值,這些價值是其他絕大多數公司無法比擬的,無論是可口可樂在可樂領域內的專業性,還是蘋果公司在電子科技領域內的業績和戰略規劃,都表現出了強大的發展潛力。這兩家公司的現金流以及發展形勢也是非常突出的,這些都堅定了巴菲特的選擇。
尋找并挖掘公司的內在價值是巴菲特投資和收購的基本前提,他絕對不會盲目地花錢購買任何一家公司,面對任何一個潛在的收購對象與投資對象時,他都會堅持先估算公司的內在價值,然后根據這個內在價值來做出決定。對他來說,找出那些看上去非常優秀的公司不能僅僅憑借感覺,也不能僅僅看對方公司的財務報表,而應該想辦法找到合理的、科學的評估方式。
許多公司以及投資人在投資之前往往會看重非常漂亮的財務報表,會看重這家企業的規模以及相關的產品,有時候也會看重自己投入的成本是多少,卻很少將內在價值納入到考量范圍。比如一家公司在收購另外一家公司的時候,許多人可能會看重對方開出的價格,會看重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但無論是價格還是財務報表都可以作假,這對購買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有許多公司在收購其他企業之后明顯放緩了發展的腳步,甚至整個產業都受到了拖累,原因就在于收購的時候缺乏明確的估值,只是單純地打算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大的體量。又或者是因為他們錯誤地估計了這家公司的價值,被財務報表上的那些漂亮數字給打動了。這些都在影響他們做出錯誤的判斷。企業的價格是可以被無限放大的,但企業的內在價值通常都處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上,不可能因為外在的裝飾和謊報,就達到一個很高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把握住公司的內在價值,才能夠真正在投資中獲益,或者避免做出錯誤的操作。
而對于公司實質價值的估算,一般來說,很多人會建立一個未來利潤和現金流模型,并把預測的現金流按10%的貼現率/折現率折現成現值。這種計算和評估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具有比較大的操作難度,并不適用于一般的投資者和企業家。另外,由于想象中的投資回報往往會被分析者夸大,這樣就會導致企業價值被嚴重高估,對于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風險。
巴菲特擁有自己的估算方式,在伯克希爾公司1992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巴菲特談到了幾十年前約翰·威廉姆斯出版的一本《投資價值理論》,約翰·威廉姆斯當時在書中提到了一個價值計算的數學公式,即將企業價值概括為“今天任何股票、債券或是企業的價值,都將取決于其未來年度剩余年限的現金流入與流出,以一個適當的利率加以折現后所得到的期望值”。
因此巴菲特的做法是將這家公司的股票當成一種債券來估值,他說過:“企業也有息票,但這些息票是未知的。這和計算一張貼著許多息票、100年后到期的債券的價值很相似。如果你知道息票有多少,就能以適當的風險利率折現來計算它的內在價值。”
一般情況下,市場利率水平保持在10%左右,且票面利率為10%的債券通常會按票面價值出售,一旦債券的票面利率為20%,就會以兩倍于票值的價格出售。假設一家公司按100元發行且每年利息為20元的債券,基本上很快就會在投資者和收購者的助推下達到200元的高價上。
如同債券一樣,股票收益的一部分是現金,剩下留存部分的盈利如果還可以保持20%的凈資產收益率,那么就像創造了一個以票面價格購買收益率為20%的債券的選擇權,這就意味著企業每留存10元錢就會在將來多創造2元的收益,或者可以說每留存的10元錢其價值為20元。
依靠這種方式,巴菲特有效提升了自己投資的準確性,雖然它并不是一個萬能的公式,而且內在價值的估算本身就不是完全合理以及完全正確的,但當人們意識到自己需要想辦法獲得一個更合理的方法時,對內在價值的這種評估方式仍舊應該是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