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與中央政府(修訂本)上
- 劉文瑞
- 2063字
- 2019-09-12 18:44:33
3.春秋戰國君主產生方式及其制度規范的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動時期。這一時期的君主產生方式,在前期雖然沿用了西周王朝以來的昭穆制,但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后期則完全破壞了三代以來的君主制度,形成了新的君主產生方式。
春秋時期君主產生方式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諸侯國君主的弒篡較為常見,以下犯上者比比皆是。
這種上下易位的現象,實際上反映了原有的繼承制度已經開始失靈,或者說遭到了較大程度的破壞。但是,這一時期的弒篡還沒有徹底打碎、摧毀舊的貴族血統繼承制度。即使是十分強大的諸侯,也要在名義上尊奉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諸侯稱霸的方式是“尊王攘夷”“挾天子以令諸侯”。各諸侯國內部是“陪臣執國政”,但陪臣能夠上升為諸侯的還十分少見。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舊有的制度體系已經趨于瓦解,但舊制度的慣性仍然存在。直到三家分晉得到周王的承認,這種慣性才被突破。
第二,各諸侯國內部的君主爭奪戰與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爭緊密相連,互相影響,君主產生方式帶上了濃厚的武力色彩。
各國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你漲我落,又加劇或者阻礙著君主繼承制度的變化。由于爭霸戰爭的需要,各諸侯國的直接統治區域逐漸由“國”向“野”、由“都”向“鄙”擴展,國人和野人盡管尚未打破部族宗法的限制,但已開始互相滲透。這些,都促使著春秋時期的君主制度由過去的部族君主向區域君主逐步轉變。
第三,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和兼并使一部分小國家先后滅亡,能夠稱霸的諸侯逐漸向天下共主的方向逼近,其地位和權力在不斷變化,從而影響著君主的產生方式。大國的左右和干涉,對小國君主的產生更替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戰國時期,由原始社會和夏商周三代而延續下來的父系大家族(或者更準確地稱為部族)逐步演變為小家庭,“五口之家”已經成為普遍現象。至此,昭穆制度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僅僅剩下了一個禮儀性的軀殼形式。而與社會的變化相應,君主的產生方式,逐漸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按直系血統計算的父傳子制。
春秋時代,雖然已經基本上排除了班輩相傳的繼代方式,形成了直系血統之間的繼代方式,但是,兄終弟及作為班輩繼承的遺跡還屢見不鮮,血親父子之間的繼代屢屢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
而到了戰國時期,這一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部分國家已經出現了太子制的雛形。不過,戰國時期君主制度的完善是同統一戰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諸侯國內部依據實力而展開的內部奪權斗爭也十分激烈,君主的非正常更替依然較為多見。
在這種局勢下,君主產生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較為混亂。從總體上看,春秋時期,舊的制度正在破壞,而新的制度并不成熟,因此,以下犯上的篡弒現象比較多見。到戰國時期,君主的產生,逐漸開始向血親意義上的父子繼承制度轉化。戰國時太子制度的出現,就是這一轉化的標志。
從嚴格的意義上看,戰國時期的太子制,還處于十分不完善的剛剛形成階段(完善的太子制,直到漢代才最終形成)。戰國時所謂的太子,往往是對有繼承君主權位的所有人員的一種泛稱,即把君主的子輩特別是長子統稱為太子,“太”與“大”同義,而沒有形成嚴格的預立制度。有繼承權的子輩,往往會出現武力爭奪現象。春秋時期,兄弟相殘幾乎司空見慣,戰國時期的太子制,仍未能徹底解決諸兄弟相殘的問題。
另外,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主的同輩兄弟之間,往往享有較大的權力,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比較突出,有的甚至雖然不是君主,但卻能夠以君主兄弟的身份左右政治。一直到戰國,這種兄弟執政的現象依然十分普遍。例如戰國有名的四君子(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都是以國君兄弟的身份主持朝政。這種兄弟共掌朝政的現象,實際上是班輩繼承下兄終弟及制度的一種改頭換面的歷史遺存。
春秋戰國時期,君主的權力開始走向兩個極端:一方面是權力向新興的統治者的不斷集中;另一方面是原來的君主大權旁落。
首先,原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大權旁落,而新興起的諸侯執掌了實權。
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齊晉楚諸大國的君主,儼然成了主宰天下的實權掌握者。按照魯《春秋》的起迄年代,從公元前722年到前479年,諸侯朝齊晉楚者三十三,而朝周王者僅三;大夫受聘于諸侯者五十六,而受聘于周者僅五。這種局勢,反映了周天子與諸侯之間權力的你漲我落。
其次,諸侯國的情況也是如此。
凡國力強而能稱霸的,權力則向國君集中;凡國力弱而不能稱霸的,權力則向大夫分散。前者如齊桓公、楚莊王,后者如齊國的田氏,晉國的韓趙魏諸大夫。伴隨著權力的分散和集中兩個極端,君主的地位在不斷變化。高山為谷,深谷為陵,上下易位的現象不斷發生。
在君主的行為上,這一時期缺乏相應的規范。夏商周三代的舊有規范已經開始失效,而新上來的封建主尚未形成新的行為規范。不論是老君主還是新君主,在其行為上都表現出了相當大的任意性。原先的統治者已經不再那么虔誠地遵守舊有規范了,如周宣王“不籍千畝”就是一例;新興的封建主則我行我素,完全不管那一套典章禮儀。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君,往往以奸詐、欺騙、強取豪奪為能事,權術盛行,道德大壞,充分表現了這一時期君主行為的無規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