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早期國家有關君主的其他制度

(1)都城制度

從有了國家以后,就出現了都城。但早期的都城,還帶有濃厚的原始性。在夏代,都城主要為軍事性質,同當時君主的權力主要為軍事權力相對應。正由于早期都城的軍事性質,夏代的都城是遷徙不定的。史載夏代都城有名可考的有:

●陽城(今河南登封)

●陽翟(今河南禹縣)

●斟郇(xún,今河南鞏縣西南)

●帝丘(今河南濮陽)

●原(今河南濟源)

●老丘(今河南陳留)等

這種都城的多遷性,恰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其軍事性質。

商代早期的都城也曾多次遷徙,直到盤庚遷殷后才逐漸固定。都城的固定化,標志著都城已由軍事中心開始向政治中心轉變,也標志著國君政治地位的加強。

周代的都城則相當固定。王之所在稱京,諸侯所在稱都,大夫所在稱邑。西周從立國起所建立的豐京和鎬(hào)京,規模宏偉,布局嚴謹,成為西周王朝政治統治的核心和象征。在西周時,都城的大小和規模,主要依據權力等級來確定。據有關資料記載,周王的都城最大,諸侯國依據其大小不同,分別為周王都城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卿大夫之邑,則為周王都城的九分之一。各級都城的實際規模雖然不大可能像后人描述得那樣整齊劃一,但按等級有相應差別應是無疑的,這充分說明了都城至此已經成為真正的政治中心。

(2)禮儀制度

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基本上形成于商周之際。隨著商周國家機器的強化,以君主為中心,以血統宗法為紐帶,在當時形成了一整套禮儀制度,以明“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嫁娶喪祭之分”。禮儀制度的作用在于確定等級,明確上下之別,保障王權,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固定化等級結構。

禮儀制度的具體內容極為繁多,大都是依據習慣形成的不成文規定,禮出于俗。例如關于宮室建筑大小的規定,關于各類各級不同人員可以享受的飲食種類的規定,關于各種祭祀中不同等級的祭品規定,關于各個社會等級服飾的不同質地、不同文飾的規定,等等。

(3)后宮制度

后宮制度同繼承制度緊密相連。真正的后宮制度,是在出現了嚴格意義的、依據血統計算的狹義父傳子制度以后出現的。后宮制度的作用,主要在于保持君主繼承中的純潔性。從春秋開始,后宮制度逐漸形成。但是,當時的后宮管理還不是十分嚴格,“穢亂宮室”的現象較為多見。在有關春秋的史籍記載中,烝(zhēng)、報(均指亂倫之行)現象屢見不鮮,諸侯國的君主,占兒媳、妻后母者極為普遍。

這種不同輩分之間的通婚,從表面上看,是一種相對于班輩婚的退步。但這種表面上的退步,恰恰是當時政治權力打破傳統班輩關系的表現之一,從實質上看,它是國家政權力圖擺脫傳統血緣關系束縛的一種現象。

(4)臣屬制度

臣屬制度同君主的權力、地位、行為有關。三代的臣屬制度,基本上是依據血緣關系的遠近排列臣屬地位的高低親疏。值得注意的是,君主的親近隨從,本來是沒有什么政治權力的服務性人員,但隨著王權的膨脹,這些親近隨從人員的地位在不斷提高,權力也日益加重。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宰”的變化。“宰”的本意,實為家內奴隸總管,“宀”字為家的象征,“辛”字為奴隸的象征。僅僅是由于這個位置離君主過近,從而使其地位不斷上升,逐漸成為君主在政治上的得力助手。發展到最后,“宰”竟然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僅次于國君,統理國政的最高長官。

了解這種君主親近隨從人員與君主之間關系的變化,有助于了解君主權力、地位的實質性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界首市| 台江县| 盈江县| 云梦县| 博乐市| 佛山市| 罗平县| 正蓝旗| 抚顺县| 宁波市| 唐河县| 赫章县| 新昌县| 康平县| 马鞍山市| 曲麻莱县| 库伦旗| 荣成市| 龙岩市| 宁波市| 班玛县| 同心县| 胶南市| 青阳县| 夏河县| 凌云县| 来安县| 广宗县| 南京市| 赤城县| 云安县| 扶余县| 石棉县| 灵石县| 呈贡县| 阿拉善右旗| 邢台县| 安阳市| 崇文区| 西平县| 同心县|